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P7

  ..續本文上一頁品的。因之所譯的經典,文體既未能確立,內容亦不成系統。故而譯經事業真正大規模的開始,乃在鸠摩羅什大師來華之後。

  鸠摩羅什大師,爲印度大乘佛教建設者龍樹菩薩的四傳弟子。父爲天竺國相,母是龜茲國王妹。羅什夙慧聰穎,七歲即誦偈兩萬叁千言。洞解毗昙(即小乘論),九歲隨母之印度,從槃頭達多學雜藏及中長阿含四百萬言,博覽四圍陀五明諸論,及外道經書,陰陽星算等。並師事專弘大乘的須利耶跋陀及須利耶蘇摩兄弟,受誦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其後龜茲王迎之還國,羅什乃在龜茲廣說大乘諸經,四遠宗仰,東土亦聞其名。符秦建元十八年,秦王符堅以道安法師之請,遺將呂光迎之,龜茲留不遣,光滅龜茲,挾之以歸。此時符秦已亡,光在西涼自主,羅什見羁于涼十有八年。姚秦弘始叁年,涼降于秦,秦主姚興迎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爲辟逍遙園,四事供養,請譯經典,並使沙門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譯。弘始四年譯出坐禅叁昧經,阿彌陀經;五年更譯大般若經。譯此經時,羅什手持梵本,口自傳譯,姚興親執舊經,以相仇校,與諸宿舊義學沙門僧等五百余人,詳其義旨,然後書之。此後並譯大智度論、妙法違華經、維摩诘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前後共叁十五部,叁百余卷。

  羅什大師譯經,意義與文不悖,而文字典麗,發揮幽致。師爲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且笃性仁厚,泛愛爲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倦,住長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長安大寺,年七十。

  與羅什大師同時,而在江左譯經的,爲佛馱跋陀羅。馱爲北天竺人,少以禅律馳名,姚秦弘始六年至長安,羅什倒屐相迎,每以疑義共相贊決,後因細故爲羅什高座弟子憎道恒輩所擯,馱飄然南下,渡江至廬山,應慧遠大師之請,譯達摩多羅禅經,後至建業,與法顯共譯摩诃僧祇律、泥洹經。至劉宋永初二年,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實肇華嚴之端緒。

  羅什與佛馱跋陀羅之後的譯經大師,首推真谛叁藏。真谛爲西天竺優禅尼國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業,梁武帝迎于寶雲殿,竭誠供養,谛欲傳譯經教,值侯景之亂未果。後梁元帝即位,谛于金陵正觀寺與慧金等共譯金光明經七卷,之後並譯出大乘起信論,大乘唯識論,俱舍論,四谛論等多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圓寂。

  自東晉曆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譯出佛經一千零八十余部,叁千一百余卷,譯經缁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諸師外,余如法顯、昙無竭、智猛、求那跋陀羅、菩提流支、般若流支、阇那崛多等,皆有貢獻。此一時期譯經事業的成就,計四阿含經、華嚴經全部譯出,法華經第二譯本出,涅槃經初出。他如大集,寶集部份譯出,般若大小品皆經再譯,律藏,大乘論及其他數十部大乘經亦皆譯出,成績可謂至豐至偉。

  在後期譯經事業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譯界空前絕後的偉人,就是唐叁藏玄奘大師。

  大師洛陽人,生于隋開皇十六年,幼年聰悟不群,十叁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因感于衆師講經,各擅宗途,聖典亦顯隱有異,莫知適從,發誓遠遊西方,以釋衆疑。乃于貞觀二年,私發長安,經涼州,出玉門,涉流沙,展轉西行。經高昌,阿耆尼等國,度蔥嶺,越大雪山,遍曆西域印度諸國,前後十七年,將梵經六百五十余部,經中央東亞細亞東歸,于貞觀十九年正月抵長安。其時僧俗出迎者數十萬衆,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诏于長安弘福寺從事翻譯,並特爲製叁藏聖教序。大師乃網羅賢者,大開譯場,前後十九年間,共譯出重要經論七十四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綜計隋唐之世,共譯出佛經叁百六十余部,約叁千卷,出大師之手者幾居其半。其中最有價值者爲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大毗婆娑論二百卷,成唯識論十卷。尤以成唯識論,名雖爲譯,實如自著,爲樹立法相宗的綱維。

  佛經翻譯事業,自安世高支婁伽谶始,至玄奘大師達最高潮。大師之後,尚有實叉難陀重譯八十卷法華,義淨譯“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志完成大寶積經,不空譯密部經咒一百四十余種,般剌密帝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般若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其後自唐貞元至宋太平興國約二百年間,譯經事業完全中斷。宋太平興國八年重起譯場,先後有法護,施護,法賢,惟淨等譯大乘中觀論,大乘寶要義,大乘集菩薩學論等五百余卷。再以後雖偶有譯者,已微不足道了。

  尚有一與譯經事業有關,且因此影響我國文化至钜之大事者,即國人西行求法事。

  我國地理環境,東南臨海,西北障山。北橫大漠,所居者爲文化落後之遊牧民族,故我國文化,向以單調保守稱。魏晉以降,佛法輸入,乃使國內賢智之士,然于六藝九流之外,尚有學問。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爲求正知正見,不惜冒險犯難,西行求法。如本節所述之玄奘大師,是其著者。然魏晉之際,國人西行求法者,實以穎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懷遠悟,脫落塵俗,于曹魏甘露年間出家,是爲漢地沙門之始,嘗于洛陽講道行經,覺文意隱質,諸未盡善,乃誓志捐身遠求大法。以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阗,得梵本正書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歸。後由竺叔蘭,無羅叉譯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後,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晉至中唐,前後五百余年間,西行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晉之法顯,姚秦之智猛,劉宋之昙無竭,北齊之道邃。至唐之玄奘,達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師而後,尚有會甯、窺沖、大津、義淨、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茲不贅述。

  叁、早期弘傳

  大法東來,雖在漢季,而佛教確立,乃在晉代。蓋佛法初來,知者尚少,曆經了叁百余年的譯經和弘布,才取得社會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實亦與時代背景有關。茲爲述魏晉之世的社會情形如下:

  東漢末季,黃巾亂起。雖賴皇甫嵩朱隽之力幸獲平定,然繼以董卓及西涼諸將之亂,袁術,袁紹,曹操,劉表等割據自立。其後叁國鼎峙,晉武統一。八王之亂,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來,國人遭遇之慘者,莫過于此。而際此境遇之中,忽聞我佛世尊,救苦救難,人民爲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繼入道,皈依佛門,佛教倡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之說。重福報行業,功德因緣,乃使稔惡之徒,亦自怵禍害,俯首皈信。即在智識分子之間,以漢末之幹戈擾攘,禮教式微,賢達之士,立命無方,聞佛法智信圓融,乃以本身環境的感受,證之佛法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義,感觸愈深,于是英才碩彥,遂多入于佛門,並且佛教輸入,至此已二叁百年,在社會上醞釀亦漸趨成熟,再值佛門大德登高倡導,于是風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礎。

  在此時期有一位特別值得介紹的人,是西域來華的佛圖澄。

  佛圖澄,龜茲人,高僧傳稱他:“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經義。”他于晉懷帝永嘉四年來華,抵洛陽,值劉曜寇洛,帝京擾亂,他乃潛澤草野,以觀世變。後以後趙的石勒石虎,以暴虐殺戮是務,澄憫憐蒼生,杖策軍門,嘗現種種神異,爲二石所崇信。于是中州胡晉,多因澄故營造寺廟,相競出家。佛教至此,弘揚乃盛。二石對澄奉若神明,雖不能盡用其言,但殘暴殺戮之習,卻因澄而少改。澄居華數十年,雖未嘗譯經著論,然高僧傳稱其:“妙解深經,旁通世論。”隨其受學的弟子前後將近萬人,且有自天竺康居等國涉流沙行萬裏而來者,多因澄說而“妙達精理,研測幽微”。在他的弟子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最爲知名,然最能光大其業的,則是道安法師。

  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劃時代的人物。法師以前,譯經弘教的都是外來西僧,法師以後,我國的僧侶始爲弘法的中堅。法師之前佛學是沙門的專業,法師以後,才把佛學公之于智識階層及廣大社會之間。

  道安法師,俗姓衛,常州扶山人,世業儒,十二出家,以貌陋,不爲師重,然安笃性精進,齋戒無阙,受具足戒後,谒佛圖澄于邺城,事澄爲師。後更遊學諸方,備求經律,中年居于襄沔間,符秦建元九年,符丕陷襄陽,師乃入長安。秦主符堅曾雲:“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也,習鑿齒半人也。”器重安公,有至如此。師在長安居五重塔寺,僧衆數千,大弘法化。後聞西域有鸠摩羅什者,每勸堅迎致,什亦遠聞安風,謂之東方聖人。然安卒于符秦建元二十一年,後十二年(姚秦弘始二年)羅什始至長安,東西二大師卒無一面之緣。

  安師對佛教之貢獻至多,略而言之,如製定僧尼規範—製定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以至“天下寺舍,則而從之。”安師倡沙門以釋爲姓—當時沙門多隨師姓,安師以爲師莫如佛,沙門應以釋爲姓。後來增一阿含經譯出,經中果有:“四河入海,無複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此外安師並整理佛教文獻,創編經錄,爲佛門目錄學之始,且遍注諸經,啓發幽微,經義始明。並遣弟子布教四方,大法始盛行于天下。習鑿齒與謝安石書,有曰:“來此見釋道安,故事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感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睹,陰陽算術,亦皆能通,佛經妙義,故所遊刃...”由此可見安公道風的一斑。

  道安以後,佛門有兩位事迹輝煌的人物,一位是他的受業弟子慧遠,一位是譯經大師鸠摩羅什。

  羅什來華事迹,已于上節略述,與羅什同時,而在南方弘化的,是道安法師的門人慧遠。

  慧遠本姓賈,雁門樓煩人,博賢群書,尤邃于周易老莊。二十一歲入道安門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糙耳。”乃投簪落發,委命受業。安每…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