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地獄,如同在天堂裏一樣快樂;在唯心淨土裏,燠熱中可以安坐,苦難中也能自在。”[注34]建設唯心淨土,要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唯心淨土、佛光淨土的思想,可以在道信、惠能等大師的言教中找到其淵源,乃是禅宗淨土觀的傳統見地。
對似乎有違于人間佛教以人爲本的立場,而在明清以來盛行的放生、度亡兩大法事,星雲大師作了頗爲妥當的引導。他並不完全反對放生,也曾舉辦放生法會,但指出要“以真正愛生、護生、尊重生命的態度來代替放生的表相行爲”,[注35]避免放生不當而導致動物死亡及放殺人魚等錯誤。“在放生之後,更要緊的是“放人”。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等待著我們援助;多少人在饑寒交迫下,等待我們救護;多少單親家庭需要春風吹拂;多少孤獨老人等待暖流到來;多少四肢不全的殘缺人士,需要陽光;多少家遭急難的不幸者,盼望援手。[注36]”總之,救度人,比救度魚蝦鳥獸更爲重要,更應重視。
至于經忏佛事,曾被太虛大師斥爲“行同俳優,心存利養”,星雲大師對之也是“深惡痛絕”,拒絕做商品化的功德佛事,但他又發現經忏佛事雖行久弊生,但有其存在的基礎,可以作爲接引一類人的方便,故不一味禁止,而製定辦法予以淨化改善,“並且一再告誡弟子們,要讓經忏佛事做得莊嚴如法,而不以熱鬧應酬爲能事;要讓經忏佛事作爲和信徒結緣的方式之一,而不流于世俗經營;要讓經忏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爲一種了生脫死的修持,而不是虛假的應赴;要讓經忏佛事促進大家了解佛教對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與實用價值,而不只是死後的追思。”[注37]
四、生活化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那裏常稱“生活佛教”。所謂生活佛教,系著眼于人間的現實生活,強調將佛法落實于生活,與生活融爲一體。生活佛教,乃針對佛教與生活脫節的種種偏邪與誤解--或只把佛教當作學問來研究,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或說得行不得,“信佛教信了幾十年,但貪、嗔、癡還是非常地重,深入經藏的道理能說一大堆,但對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注38]或學佛只止于吃素拜拜,忽視人格道德的修養和生活問題的解決、社會責任的承擔;或只知躲進山林精舍中忙著念佛持咒、閉關打七,而不懂在生活中運用佛法,修行與生活形成尖銳矛盾;或以爲佛法高深玄奧,與生活無關,可望而不可即,因而徘徊在佛教的門外。凡此種種,皆由不明佛法與生活應當不二所致。星雲大師從而強調佛教生活化,他說:“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和指標。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爲了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的生活,因此佛法是離不開生活的。”[注39]
生活佛教,並不是將佛法世俗化爲芸芸衆生充滿愚癡、邪見、自私、貪嗔、爭鬥的生活,或曰以世俗生活化佛教,而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化現實生活,“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爲改善我們人生的准繩,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爲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注40]生活佛教要求學佛者把佛法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指導生活,點化生活,如星雲大師所說:
所謂生活的佛教,就是說睡覺、說話、走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該合乎佛陀的教化。譬如佛陀告訴我們要發心,不僅布施要發心,信佛要發心,甚至吃飯睡覺也要發心。只要發心去做的事,效果奇佳:發心睡覺,這一覺一定睡得很甜蜜;發心吃飯,這一餐一定吃得很可口;發心走路,再崎岖的路也視如平夷;發心做事,再困難的事,也甘之如饴。佛法中的發心,可以運用于我們的家庭生活上,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都需要發心,愈發心,功德愈大,效果愈好。[注41]
佛法,一旦成爲生活的導首,便有點石成金的奇妙功用,能使人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力量、歡樂,使被動的生活變爲主動,系縛的生活變爲解脫,汙染的生活變爲清淨,平庸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以佛法化生活,最要緊的是以大乘的般若智指導生活,過星雲大師所謂的“般若生活”。“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讓人享受到解脫自在。星雲大師本人是深得個中叁昧的般若生活實踐者,他以多年的切身體驗和對現代人生活的深刻洞察,開示般若生活法要,極爲親切實在,乃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精髓。星雲大師關于般若生活的開示內容頗爲豐富,其要點大略有:
1、物質與精神財富豐足的生活
生活不能沒有金錢財富,佛教徒在物質生活上未必要刻意標榜清苦,並不是不可以發財,應該是錢財越多越好,但不只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如何用錢是一種甚深的智慧。而用錢最好使大衆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注42]佛教也不教人熱衷于物質的追求,因爲欲壑難填,終日汲汲于追求物質的滿足,豈不成爲物欲的囚犯,有何快樂可言?外財固然重要,內財更爲可貴。“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心中,心裏的滿足,宇宙叁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覺得不夠的。”[注43]心內的財富,心眼開了就有,如明月星鬥、青天白雲、江河湖海、青山綠樹、烏語花香,無不可供我欣賞,條條道路,任我行走散步。最珍貴的內財,是找回自己的佛心。
2、眷屬和敬的生活
父子夫婦、親戚朋友之間,要相親相愛,彼此和諧。和諧的訣竅是彼此尊敬,尊重對方的自由,看輕自己的利害,不算舊賬,不要計較,不要比較。父母不可過分管製兒女的婚姻、信仰,應講究溝通、協調。“家庭成員必須要懂得跳探戈,彼此禮讓進步;要知道交換立場,彼此體貼關懷;要常常贊美、鼓勵,彼此扶持慰勉;要學習幽默風趣,營造溫馨氣氛。”[注44]做好丈夫的秘訣:“吃飯要回家。身邊少帶錢,出門成雙對,出門有去處。”做好太太的秘訣:“溫言慰辛勞,飲食有妙味,家庭像樂園,凡事要報告。”[注45]交好朋友的處方:“好心一片,愛語叁句,忍耐一時,慈悲全用,布施五錢,信用始終,感謝萬分,體諒一點,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注46]
3、工作奉獻的生活
人生在世,理當精勤工作,爲衆生服務,爲社會作貢獻。“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無聊。”[注47]人不工作,等于行屍走肉,有了工作,才能表現出生命的價值。工作中才有財富、生命、人緣。“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爲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裏蘊含了慈悲喜舍,供養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注48]即便是出家人、參禅者,也應擔當工作,出坡作務,在動用中修行,把工作當作磨煉身心的機會,在工作中去發揮生命的力量,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工作中求開悟。這本是禅宗的傳統,星雲大師秉持這一傳統實施佛教教育,規定佛學院的學生必須出坡作務。星雲大師本人爲弘法工作日日勞碌,數十年如一日,以忙爲樂,忙著做社會的義工,“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注49]樹立了人間佛教菩薩僧的光輝榜樣。
4、正覺的道德生活
慈悲道德,是佛教處理人際關系、保持和諧的根本原則。佛教徒應以慈悲爲懷,與人爲善,恪守道德。最基本的道德是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這五戒主要是不侵犯他人,五戒守好了,人格才能完善,人間才有祥和之氣。“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爲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們應該認爲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戒律。”[注50]不僅不作諸惡,而且應奉行諸善,起碼日行一善,處處予人方便,人際關系自然和諧。星雲大師宗依經教,結合自身的處世經驗,總結出與人和諧相處的十六字訣:“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對我錯,你有我無。”[注51]
5、淨化的感情生活
人稱“有情”,其生存幾乎離不了感情,然感情既能爲人們帶來歡樂,也帶來煩惱和許多家庭、社會、心理問題。佛法重視感情,提倡淨化感情,通過“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將凡夫以占有爲本的情愛轉化爲以奉獻爲本的真情法愛。“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注52]“真正的情愛不是擁有對方,而是一種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種對天下蒼生的無盡奉獻。”[注53]應將夫婦、手足、親朋之愛,化爲聖賢愛國愛民之愛,提高爲對全人類乃至一切衆生的慈悲,升華爲佛菩薩“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無緣大悲。
星雲大師所說的般若生活,還有很多內容,諸如:以衆爲我的生活--擴大小我,融自己于大衆的大我之中,化私爲公,化我爲衆,與大衆和諧相處。忏悔忍耐的生活──每天都應該對佛陀、師長、父母、朋友說:“我錯了”、“我很慚愧”、“我不該”……忍耐自己的主觀執著、成見私利、私怨情仇、意氣情緒,尊重別人、多數人的意見、所需、利益,改過遷善,勇于承擔責任。布施捐獻的生活──明白錢多並不表示富有,樂善好施才是富有,養成捐獻布施的習慣,常種福田,不僅捐助建寺、印經、裝佛像、放生,而且贊助文化教育、慈善事業,更要時常樂于助人,赒濟貧病,排紛解憂,乃至給別人一個微笑、一聲問好,都是布施。以退爲進的生活──當遭遇坎坷挫折時,把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胸襟,記取“回頭是岸”的古訓,則何處沒有光…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