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P4

  ..续本文上一页处地狱,如同在天堂里一样快乐;在唯心净土里,燠热中可以安坐,苦难中也能自在。”[注34]建设唯心净土,要在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唯心净土、佛光净土的思想,可以在道信、惠能等大师的言教中找到其渊源,乃是禅宗净土观的传统见地。

  对似乎有违于人间佛教以人为本的立场,而在明清以来盛行的放生、度亡两大法事,星云大师作了颇为妥当的引导。他并不完全反对放生,也曾举办放生法会,但指出要“以真正爱生、护生、尊重生命的态度来代替放生的表相行为”,[注35]避免放生不当而导致动物死亡及放杀人鱼等错误。“在放生之后,更要紧的是“放人”。多少人在水深火热中,等待著我们援助;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下,等待我们救护;多少单亲家庭需要春风吹拂;多少孤独老人等待暖流到来;多少四肢不全的残缺人士,需要阳光;多少家遭急难的不幸者,盼望援手。[注36]”总之,救度人,比救度鱼虾鸟兽更为重要,更应重视。

  至于经忏佛事,曾被太虚大师斥为“行同俳优,心存利养”,星云大师对之也是“深恶痛绝”,拒绝做商品化的功德佛事,但他又发现经忏佛事虽行久弊生,但有其存在的基础,可以作为接引一类人的方便,故不一味禁止,而制定办法予以净化改善,“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要让经忏佛事做得庄严如法,而不以热闹应酬为能事;要让经忏佛事作为和信徒结缘的方式之一,而不流于世俗经营;要让经忏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为一种了生脱死的修持,而不是虚假的应赴;要让经忏佛事促进大家了解佛教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与实用价值,而不只是死后的追思。”[注37]

  四、生活化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在星云大师那里常称“生活佛教”。所谓生活佛教,系著眼于人间的现实生活,强调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生活佛教,乃针对佛教与生活脱节的种种偏邪与误解--或只把佛教当作学问来研究,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或说得行不得,“信佛教信了几十年,但贪、嗔、痴还是非常地重,深入经藏的道理能说一大堆,但对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注38]或学佛只止于吃素拜拜,忽视人格道德的修养和生活问题的解决、社会责任的承担;或只知躲进山林精舍中忙著念佛持咒、闭关打七,而不懂在生活中运用佛法,修行与生活形成尖锐矛盾;或以为佛法高深玄奥,与生活无关,可望而不可即,因而徘徊在佛教的门外。凡此种种,皆由不明佛法与生活应当不二所致。星云大师从而强调佛教生活化,他说:“佛教一旦离开了生活,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和指标。佛教如果不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内涵,那么佛教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佛陀的教化,本来就是为了改善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理,提升我们的生活,因此佛法是离不开生活的。”[注39]

  生活佛教,并不是将佛法世俗化为芸芸众生充满愚痴、邪见、自私、贪嗔、争斗的生活,或曰以世俗生活化佛教,而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化现实生活,“用佛陀的开示教化作为改善我们人生的准绳,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注40]生活佛教要求学佛者把佛法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指导生活,点化生活,如星云大师所说:

  所谓生活的佛教,就是说睡觉、说话、走路,不论做任何事,都应该合乎佛陀的教化。譬如佛陀告诉我们要发心,不仅布施要发心,信佛要发心,甚至吃饭睡觉也要发心。只要发心去做的事,效果奇佳:发心睡觉,这一觉一定睡得很甜蜜;发心吃饭,这一餐一定吃得很可口;发心走路,再崎岖的路也视如平夷;发心做事,再困难的事,也甘之如饴。佛法中的发心,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家庭生活上,敦亲睦邻、孝敬亲长、友爱手足、帮助朋友,都需要发心,愈发心,功德愈大,效果愈好。[注41]

  佛法,一旦成为生活的导首,便有点石成金的奇妙功用,能使人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力量、欢乐,使被动的生活变为主动,系缚的生活变为解脱,污染的生活变为清净,平庸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以佛法化生活,最要紧的是以大乘的般若智指导生活,过星云大师所谓的“般若生活”。“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让人享受到解脱自在。星云大师本人是深得个中三昧的般若生活实践者,他以多年的切身体验和对现代人生活的深刻洞察,开示般若生活法要,极为亲切实在,乃其人间佛教思想的精髓。星云大师关于般若生活的开示内容颇为丰富,其要点大略有:

  1、物质与精神财富丰足的生活

  生活不能没有金钱财富,佛教徒在物质生活上未必要刻意标榜清苦,并不是不可以发财,应该是钱财越多越好,但不只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如何用钱是一种甚深的智慧。而用钱最好使大众都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般若宝藏,才能使自己永远享有用钱的快乐。”[注42]佛教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壑难填,终日汲汲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有何快乐可言?外财固然重要,内财更为可贵。“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心中,心里的满足,宇宙三千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地贪财好利,就是拥有再多,也是觉得不够的。”[注43]心内的财富,心眼开了就有,如明月星斗、青天白云、江河湖海、青山绿树、乌语花香,无不可供我欣赏,条条道路,任我行走散步。最珍贵的内财,是找回自己的佛心。

  2、眷属和敬的生活

  父子夫妇、亲戚朋友之间,要相亲相爱,彼此和谐。和谐的诀窍是彼此尊敬,尊重对方的自由,看轻自己的利害,不算旧账,不要计较,不要比较。父母不可过分管制儿女的婚姻、信仰,应讲究沟通、协调。“家庭成员必须要懂得跳探戈,彼此礼让进步;要知道交换立场,彼此体贴关怀;要常常赞美、鼓励,彼此扶持慰勉;要学习幽默风趣,营造温馨气氛。”[注44]做好丈夫的秘诀:“吃饭要回家。身边少带钱,出门成双对,出门有去处。”做好太太的秘诀:“温言慰辛劳,饮食有妙味,家庭像乐园,凡事要报告。”[注45]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注46]

  3、工作奉献的生活

  人生在世,理当精勤工作,为众生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无聊。”[注47]人不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有了工作,才能表现出生命的价值。工作中才有财富、生命、人缘。“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注48]即便是出家人、参禅者,也应担当工作,出坡作务,在动用中修行,把工作当作磨炼身心的机会,在工作中去发挥生命的力量,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工作中求开悟。这本是禅宗的传统,星云大师秉持这一传统实施佛教教育,规定佛学院的学生必须出坡作务。星云大师本人为弘法工作日日劳碌,数十年如一日,以忙为乐,忙著做社会的义工,“每天过著既充实又幸福的忙碌生活”,[注49]树立了人间佛教菩萨僧的光辉榜样。

  4、正觉的道德生活

  慈悲道德,是佛教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根本原则。佛教徒应以慈悲为怀,与人为善,恪守道德。最基本的道德是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这五戒主要是不侵犯他人,五戒守好了,人格才能完善,人间才有祥和之气。“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极的止恶,缺乏积极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我们应该认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饶益有情才是戒律。”[注50]不仅不作诸恶,而且应奉行诸善,起码日行一善,处处予人方便,人际关系自然和谐。星云大师宗依经教,结合自身的处世经验,总结出与人和谐相处的十六字诀:“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你有我无。”[注51]

  5、净化的感情生活

  人称“有情”,其生存几乎离不了感情,然感情既能为人们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和许多家庭、社会、心理问题。佛法重视感情,提倡净化感情,通过“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将凡夫以占有为本的情爱转化为以奉献为本的真情法爱。“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注52]“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注53]应将夫妇、手足、亲朋之爱,化为圣贤爱国爱民之爱,提高为对全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慈悲,升华为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无缘大悲。

  星云大师所说的般若生活,还有很多内容,诸如:以众为我的生活--扩大小我,融自己于大众的大我之中,化私为公,化我为众,与大众和谐相处。忏悔忍耐的生活──每天都应该对佛陀、师长、父母、朋友说:“我错了”、“我很惭愧”、“我不该”……忍耐自己的主观执著、成见私利、私怨情仇、意气情绪,尊重别人、多数人的意见、所需、利益,改过迁善,勇于承担责任。布施捐献的生活──明白钱多并不表示富有,乐善好施才是富有,养成捐献布施的习惯,常种福田,不仅捐助建寺、印经、装佛像、放生,而且赞助文化教育、慈善事业,更要时常乐于助人,赒济贫病,排纷解忧,乃至给别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好,都是布施。以退为进的生活──当遭遇坎坷挫折时,把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胸襟,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光…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