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P5

  ..续本文上一页风霁月的空间、美丽光明的希望?以短为长的生活──珍惜宝贵的光阴,经常利用零碎时间修行用功,不虚度一分一秒,则人生自可延长。节俭的生活──节俭物质,节俭金钱,节俭时间,节俭感情,节俭智慧。等等。般若生活的根本原则是中道,“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注54]

  星云大师是一位智慧的、可亲可敬的生活导师、生活顾问,他在无数次的讲演、接引众人中,向青年、老年、妇女、官员、医师、员工等各色各样的人应机说法,开示如何以佛法为导过好生活,其教诫广涉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可行。他的教示和著述中每多关于生活的格言隽语,并撰有格言集《佛光菜根谭》,收嘉言千余条,多指示般若生活法要,诸如:

  一切事业的成功,端赖人和的沟通;沟通人和的要点,必须彼此的互重。

  看地理不如看心理,看地理不如重伦理;看地理不如讲道理,看地理不如信真理。

  平心静气,心情自然好;虚心谦下,人缘自然好。

  宽可以客人,厚可以载物;勤可以补拙,俭可以却贫。

  多一个朋友,自然少一个敌人;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败。

  不愁物质的贫乏,但做心灵的富翁;不怕世间的贫苦,但做自在的主人。

  参学,参了还要学;学问,学了要会问。

  思想要有活见解,做事须下死功夫。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生病,要靠自己来医治。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因果;经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贵的因果。

  有失败的勇气,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实的收成。

  给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力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担当,忍是负责、奉献。

  真正的聋子是闻善言而不著意的人;真正的盲人是见人好而不欢喜的人;

  真正的哑巴是口里说不出好话的人;真正的智障是对真理不生欣羡的人。

  两方斗,两方臭;两人让,两人有。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话,不可以不想就说;

  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领导,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从一砂一石中看到无限的世界;从飞湍鸣涧中听到真理的声音;

  从刹那因缘中感受永恒的未来;从明月清风中体悟清净的自性。……

  这些格言,内蕴深刻哲理,兼具文学之美,易诵易记,是大师般若生活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比洪应明《菜根谭》更为丰富,更贴近现代生活。《佛光菜根谭》第一集已印行百万册以上,深受读者喜爱,嘉惠众生,功德无量。

  五、给人欢喜的人间佛教

  给人欢喜,被奉为佛光人的四大信条之一,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特有的思想。为太虚、印顺等大师所未谈。给人欢喜,乃是针对传统佛教过重的“悲观病”而开出的对治之方。“悲观病”出于对佛法苦圣谛的片面理解,诸苦交攻,本是人间确实存在的缺陷,但一味地大讲苦,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惨澹”。[注55]使不少学佛者过著没有欢乐、愁眉苦脸的灰色人生,如星云大师所揭露:“看那些面无表情,心无热力,当说不敢说,当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为人间增添欢愉喜乐?如何为社会带来幸福祥和?”[注56]

  星云大师指出:苦,并不是佛教的目的,欢乐才是佛教本有的宗旨。佛教之所以讲苦,是为了如实面对苦的现实,进一步去寻找消灭苦的方法,如何除灭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解脱之乐,才是佛教讲苦的目的所在。欢喜是佛教的目的,也是修道成佛所必需的心理状态,“诸佛成佛皆因欢喜,诸大菩萨普度众生也因欢喜,转轮圣王福祐全民也因欢喜。”[注57]“欢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质,欢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注58]欢喜具有殊胜功用:

  一个家庭的经营,因欢喜的缘,必能凝聚包容,共创未来;一个社会,能够有欢喜的因素,必然有强力的后盾;一个国家能够欢喜,必然来自于人民的安居乐业。能知觉到欢喜,进而能够创造欢喜,散布欢喜满人间,这就是人性的开发,人类素质的提升。[注59]

  欢喜乃众生所喜爱,也是佛法所提倡、追求,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四梵住)中有“喜无量心”,涅槃的功德之一为乐,菩萨初地称“欢喜地”,中国佛寺山门殿皆塑满脸欢笑、大肚能容的弥勒佛,表示佛教以欢喜心迎人、给众生欢喜之意。欢喜能化解嫉恨怨仇,欢喜能亲和人际关系,欢喜能使人健康长寿,欢喜能使人间暖意融融。给人欢喜必先自己欢喜,自己欢喜须知觉自心具有开采不尽的欢喜宝藏,从而培养欢喜的性格,恒常保持欢喜心,用欢喜化解烦恼忧愁,如星云大师所言:

  人世间的烦恼虽繁,但至少不要把白天的烦恼和忧愁带到床上,晚上睡觉要安安稳稳地睡;也不要把悲伤苦闷带到饭桌上,吃饭的时侯,欢欢喜喜地吃。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影响别人。[注60]

  星云大师是位天生的欢喜菩萨,他的形象也像极了寺庙中笑脸迎人的弥勒(布袋和尚),他在《往事百语

  欢喜布满人间》中说:“将欢喜布满人间,是我从小到大对自己一贯的期许”。他是个认为人生快乐的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苦虽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体会快乐的意义。”[注61]他教诫人:“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布施给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把欢喜布满人间。”[注62]提倡见人必说三句好话(“你好”、“天气很好”、“大家好”之类),让人从你的好话里感到欢喜的受用。他教人要学著做一个会笑的“活”人,以笑容供养大众。他建议家庭订立合约,家人见面要互相欢喜,不欢喜不见面。夫妻间若有吵架,一回合就好了,如武林高手过招,一回合就分胜败,不必第二、第三回合地吵下去,打烂仗。要将怒气忍之于口,不形于色,甚至不起于心。心上无争,脸上自然安祥愉悦。要“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要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话,说鼓励赞美的话。要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那么慈悲的眼睛,面上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这就是人生的净土。”[注63]他提倡过随喜功德的生活:

  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守,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注64]

  星云大师特别强调的,是超越小我的快乐,求得大众的快乐。他在《佛教与生活》(一)讲演中说:“个人的享乐,其乐是有限的。譬如说一个人欣赏电视,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赏比较有情趣。再者,个人的快乐与大众分享,并不影响于个人的快乐。……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又可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个人的乐建筑在大众共同的快乐之上,必须扩充小我,从大我中获得快乐。“真正的欢喜,是要在众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欢喜,是从真理中发觉内心的宝藏。”[注65]从众生的解脱大乐中,获得内心宝藏的涅槃常乐,是佛教应给予人间的最大欢喜。

  星云大师指出,人间佛教倡导的欢喜,不是世间染污的欲乐之喜,“而是以法为乐,以空为乐,法喜、空乐,才是真正的喜乐。世间一切,我们不一定要占有,享有的快乐更甚于占有。[注66]

  六、入世进取的人间佛教

  积极入世,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鲜明特色,“入世重于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被强调为佛光人的指标。高扬入世,基于对中国佛教畸重出世乃至厌世逃世的消极退避偏向的批判,星云大师在讲演中反省说: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逐渐孤立起来。[注67]

  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份地忽略了世间资生的问题,急于要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极,为厌世。……没有入世的事业,人间的实际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注68]

  环视世界,先进文明国家大多宗教发达、全民信仰,而中国人大都视宗教为余物,佛教衰落不堪,一些主持佛教者不鼓励弘法利生、牺牲奉献,不重视现世生活,大都强调明哲保身、入山修行,自我关闭,退出社会,使佛陀圣教不能深入社会人群,被大众冷落,任邪魔外道横行、迷信愚昧猖獗。目睹此情景,星云大师不禁唏嘘慨叹,发愿力挽狂澜,振兴佛教,发挥其本有的经世济民之效。他指出,出世间固然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但佛法的出世间并非离世、避世,世间与出世间本来不二,六祖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离开了世间,便没有佛法。“懂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注69]在此工业社会,必须复兴佛法入世出世不二的精神,先作入世的事业,引导人们过好合理的经济生活、和谐的家庭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民安国泰、社会进步,才可以找到出世的依归。“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出世思想首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注70]

  中国佛教形成出世性格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弘法者不明白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应有所不同,而以出家人修行的做法…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