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霁月的空間、美麗光明的希望?以短爲長的生活──珍惜寶貴的光陰,經常利用零碎時間修行用功,不虛度一分一秒,則人生自可延長。節儉的生活──節儉物質,節儉金錢,節儉時間,節儉感情,節儉智慧。等等。般若生活的根本原則是中道,“生活化的佛教,應該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熱、不貪不拒、不執不舍的中道生活。”[注54]
星雲大師是一位智慧的、可親可敬的生活導師、生活顧問,他在無數次的講演、接引衆人中,向青年、老年、婦女、官員、醫師、員工等各色各樣的人應機說法,開示如何以佛法爲導過好生活,其教誡廣涉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實可行。他的教示和著述中每多關于生活的格言隽語,並撰有格言集《佛光菜根譚》,收嘉言千余條,多指示般若生活法要,諸如:
一切事業的成功,端賴人和的溝通;溝通人和的要點,必須彼此的互重。
看地理不如看心理,看地理不如重倫理;看地理不如講道理,看地理不如信真理。
平心靜氣,心情自然好;虛心謙下,人緣自然好。
寬可以客人,厚可以載物;勤可以補拙,儉可以卻貧。
多一個朋友,自然少一個敵人;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敗。
不愁物質的貧乏,但做心靈的富翁;不怕世間的貧苦,但做自在的主人。
參學,參了還要學;學問,學了要會問。
思想要有活見解,做事須下死功夫。
身體有病,要靠醫生來診療:心靈生病,要靠自己來醫治。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因果;經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貴的因果。
有失敗的勇氣,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豐實的收成。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
真正的聾子是聞善言而不著意的人;真正的盲人是見人好而不歡喜的人;
真正的啞巴是口裏說不出好話的人;真正的智障是對真理不生欣羨的人。
兩方鬥,兩方臭;兩人讓,兩人有。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話,不可以不想就說;
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壞的領導,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從一砂一石中看到無限的世界;從飛湍鳴澗中聽到真理的聲音;
從刹那因緣中感受永恒的未來;從明月清風中體悟清淨的自性。……
這些格言,內蘊深刻哲理,兼具文學之美,易誦易記,是大師般若生活智慧的結晶,其內容比洪應明《菜根譚》更爲豐富,更貼近現代生活。《佛光菜根譚》第一集已印行百萬冊以上,深受讀者喜愛,嘉惠衆生,功德無量。
五、給人歡喜的人間佛教
給人歡喜,被奉爲佛光人的四大信條之一,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特有的思想。爲太虛、印順等大師所未談。給人歡喜,乃是針對傳統佛教過重的“悲觀病”而開出的對治之方。“悲觀病”出于對佛法苦聖谛的片面理解,諸苦交攻,本是人間確實存在的缺陷,但一味地大講苦,容易使人喪失生活的信心,“把個人間弄得更加愁雲慘澹”。[注55]使不少學佛者過著沒有歡樂、愁眉苦臉的灰色人生,如星雲大師所揭露:“看那些面無表情,心無熱力,當說不敢說,當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爲人間增添歡愉喜樂?如何爲社會帶來幸福祥和?”[注56]
星雲大師指出:苦,並不是佛教的目的,歡樂才是佛教本有的宗旨。佛教之所以講苦,是爲了如實面對苦的現實,進一步去尋找消滅苦的方法,如何除滅一切痛苦,獲得永恒的解脫之樂,才是佛教講苦的目的所在。歡喜是佛教的目的,也是修道成佛所必需的心理狀態,“諸佛成佛皆因歡喜,諸大菩薩普度衆生也因歡喜,轉輪聖王福祐全民也因歡喜。”[注57]“歡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質,歡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注58]歡喜具有殊勝功用:
一個家庭的經營,因歡喜的緣,必能凝聚包容,共創未來;一個社會,能夠有歡喜的因素,必然有強力的後盾;一個國家能夠歡喜,必然來自于人民的安居樂業。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造歡喜,散布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人類素質的提升。[注59]
歡喜乃衆生所喜愛,也是佛法所提倡、追求,諸乘共修的“四無量心”(四梵住)中有“喜無量心”,涅槃的功德之一爲樂,菩薩初地稱“歡喜地”,中國佛寺山門殿皆塑滿臉歡笑、大肚能容的彌勒佛,表示佛教以歡喜心迎人、給衆生歡喜之意。歡喜能化解嫉恨怨仇,歡喜能親和人際關系,歡喜能使人健康長壽,歡喜能使人間暖意融融。給人歡喜必先自己歡喜,自己歡喜須知覺自心具有開采不盡的歡喜寶藏,從而培養歡喜的性格,恒常保持歡喜心,用歡喜化解煩惱憂愁,如星雲大師所言:
人世間的煩惱雖繁,但至少不要把白天的煩惱和憂愁帶到床上,晚上睡覺要安安穩穩地睡;也不要把悲傷苦悶帶到飯桌上,吃飯的時侯,歡歡喜喜地吃。傷心難過不要帶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臉上讓別人看到,影響別人。[注60]
星雲大師是位天生的歡喜菩薩,他的形象也像極了寺廟中笑臉迎人的彌勒(布袋和尚),他在《往事百語
歡喜布滿人間》中說:“將歡喜布滿人間,是我從小到大對自己一貫的期許”。他是個認爲人生快樂的樂觀主義者,在他看來,“苦雖然存在于現實之中,但是我們如果能以堅強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體會快樂的意義。”[注61]他教誡人:“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布施給別人不要緊,最要緊的,是把歡喜布滿人間。”[注62]提倡見人必說叁句好話(“你好”、“天氣很好”、“大家好”之類),讓人從你的好話裏感到歡喜的受用。他教人要學著做一個會笑的“活”人,以笑容供養大衆。他建議家庭訂立合約,家人見面要互相歡喜,不歡喜不見面。夫妻間若有吵架,一回合就好了,如武林高手過招,一回合就分勝敗,不必第二、第叁回合地吵下去,打爛仗。要將怒氣忍之于口,不形于色,甚至不起于心。心上無爭,臉上自然安祥愉悅。要“經常以慈悲的眼睛視衆生,與人關注,給人溫馨,對人瞻仰。要常說良言美語使人歡喜,說幫助慰勉的話,說有建設性的話,說鼓勵贊美的話。要時常面帶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那麼慈悲的眼睛,面上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語,這就是人生的淨土。”[注63]他提倡過隨喜功德的生活:
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贊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當你吃到珍肴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嘗,你會覺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你的朋友和你共守,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而你若能將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給你的朋友,甚至一切衆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隨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你好”的親切招呼,隨時挂在你的嘴邊;把隨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注64]
星雲大師特別強調的,是超越小我的快樂,求得大衆的快樂。他在《佛教與生活》(一)講演中說:“個人的享樂,其樂是有限的。譬如說一個人欣賞電視,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賞比較有情趣。再者,個人的快樂與大衆分享,並不影響于個人的快樂。……把快樂分享給別人,又可從別人的快樂中增添自己的快樂。”個人的樂建築在大衆共同的快樂之上,必須擴充小我,從大我中獲得快樂。“真正的歡喜,是要在衆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歡喜,是從真理中發覺內心的寶藏。”[注65]從衆生的解脫大樂中,獲得內心寶藏的涅槃常樂,是佛教應給予人間的最大歡喜。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倡導的歡喜,不是世間染汙的欲樂之喜,“而是以法爲樂,以空爲樂,法喜、空樂,才是真正的喜樂。世間一切,我們不一定要占有,享有的快樂更甚于占有。[注66]
六、入世進取的人間佛教
積極入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鮮明特色,“入世重于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被強調爲佛光人的指標。高揚入世,基于對中國佛教畸重出世乃至厭世逃世的消極退避偏向的批判,星雲大師在講演中反省說:
在過去,我們中國佛教徒的思想,總以爲逃避世間,到深山裏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裏,也以不問世事爲尚。結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熱情一點也提不起來,使人誤解佛教爲消極、厭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會上逐漸孤立起來。[注67]
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過份地忽略了世間資生的問題,急于要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病我佛教爲消極,爲厭世。……沒有入世的事業,人間的實際生活脫了節。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號,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這樣就能容存于天地社會之間嗎?[注68]
環視世界,先進文明國家大多宗教發達、全民信仰,而中國人大都視宗教爲余物,佛教衰落不堪,一些主持佛教者不鼓勵弘法利生、犧牲奉獻,不重視現世生活,大都強調明哲保身、入山修行,自我關閉,退出社會,使佛陀聖教不能深入社會人群,被大衆冷落,任邪魔外道橫行、迷信愚昧猖獗。目睹此情景,星雲大師不禁唏噓慨歎,發願力挽狂瀾,振興佛教,發揮其本有的經世濟民之效。他指出,出世間固然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但佛法的出世間並非離世、避世,世間與出世間本來不二,六祖偈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離開了世間,便沒有佛法。“懂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注69]在此工業社會,必須複興佛法入世出世不二的精神,先作入世的事業,引導人們過好合理的經濟生活、和諧的家庭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民安國泰、社會進步,才可以找到出世的依歸。“我們贊成出世的思想,但出世思想首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後再升華爲出世的思想。”[注70]
中國佛教形成出世性格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弘法者不明白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應有所不同,而以出家人修行的做法…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