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教導、要求在家信衆,要他們發出離心、忘情絕愛、禁斷葷肉、早晚課誦、長時打坐,從而誤導許多在家信衆不顧家庭、社會責任,只管自已修行了生死,導致家庭不和,事業無成,被人譏爲消極自私,結果往往是佛未能成,人先做不好。直到今天,這種現象在佛教徒中尚屢見不鮮。針對這種偏弊,星雲大師強調分清出家與在家學佛之道,認爲“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並不適宜于在家大衆的佛教”,[注71]在家人適宜于修學本來便是由在家衆發起的大乘佛教。星雲大師極善于對在家信徒應機說法,教導在家衆遵奉《善生經》、《玉耶女經》等經中佛陀的教誡,過好正覺的生活,敦倫盡份,盡職盡責,以大乘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利樂衆生。星雲大師對在家衆的生活和心理的深切了解,他所示在家學佛之道的親切實在,在古今高僧大德中,可謂罕見。
至于出家衆,星雲大師也主張應積極入世行大乘道,著重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事業中修持。與在家衆應先入世後出世不同,出家衆宜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後做入世的事業。警覺人生無常,遠離物欲,淡薄情愛,不滿自己,是樹立出世思想的主要內容。對于一些人出家未久就想入山閉關靜修,星雲大師持批評態度,甚而斥爲焦芽敗種,強調修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他創設條件,允許佛光山的出家徒衆輪流靜修,但規定修持到一定的時日,必須出來工作,爲大衆服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修持。他指責那種大乘發心不夠、事業能力未備,而以隱遁修行標榜、實求安閑自了的人“美其名曰修行,實則做菩薩道的逃兵”。
星雲大師還指出,人間佛教所謂入世,並非一味鑽入世間紅塵中隨俗沈浮,而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間從事事業,會有貪心,會有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就等于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見到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無所懼,這種力量要從出世的思想培養起來。”[注72]出世的思想,無非是對邪見、煩惱、名利聲色的如實正知和超越解脫。
入世的人間佛教,應以菩薩入世擔當的氣魄,發揮“人間進取”的精神,積極參與人間的建設,關注國計民生,關心社會問題、心靈問題。星雲大師確信佛教有總持人類文化的卓越智慧,有經世濟民之方,“人間所有的問題,佛教都有辦法解決,佛教應當仁不讓,主動擔負起淨化社會的責任。”[注73]他鼓勵佛教徒關懷社會,愛國愛民,克盡國民應負的責任,即出家人也不可例外。明清以降,出家人迫于朝廷的威令,遁迹山林,以不問世事爲高尚,致使佛教難以發揮教化國民的作用。實則出家並非出國,當此民主化的時代,出家人也應自我肯定,走入社會,爲衆謀福。比丘最好具備醫生資格,比丘尼最好能做護士或幼教老師,出家人應去任軍中的布教師、監獄的勸導師、心理咨商醫師、大學的講師教授。
星雲大師據佛法與世法不二的原則,提出“佛法爲體,世學爲用”,倡導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爲本,廣學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數學、航海、貿易、心理學等知識技能,掌握服務社會的方便,並以佛法的正見,觀察社會問題,“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沖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蔔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生化科學爲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注74]他自己就世人關心的各種問題,作過《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道德觀》、《佛教的女性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未來觀》、《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談情說愛》等演講,他所編著的《佛光教科書》中的《佛教與世學》、《實用佛學》分冊,及《佛教》叢書中的《教用》專冊,更廣泛闡明了佛教與法律、哲學、科學、教育、管理、觀光、農林、環保、藝術、禮俗、企業、交通、印刷、建築、會議、心理咨商等的關系,一一說明了佛教在這些問題上的獨特智慧及效用價值,對邪見迷信和世學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大部份社會問題和文理工各門學科。在佛教史上,近世只有太虛大師以正知正見、廣博學識對多種世學作過評論,但涉及面尚不及星雲大師廣。
星雲大師不僅以佛法之正見評論世學,廣攝世學爲濟世利人之用,而且成功地興辦文化、教育、醫療等多種事業,發動找回佛心、七誡、慈悲愛心列車、叁好、佛學會考、監獄布教等社會運動,使佛教一改退避山林的古風,以進取的姿態深入社會,爲民衆造福,展現出人間佛教積極入世的鮮明形象。
七、現代化的人間佛教
所謂現代化,據星雲大師解釋,有進步、迎新、適應、向上之意。社會、國家等,都無不隨時代的行進而不斷謀求其發展,不斷趨向現代化。佛教亦然,自佛陀創教以來,便一直與時俱進,本著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的原則,適應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而改進弘傳的方式。如在經典方面,由佛陀時代的口授到貝葉抄寫、木板雕印,進到鉛印乃至今日的電子版大藏經。佛教傳入中國後,適應中土文化,形成不同于印度的風格。佛教現代化並非創新,而是複古,其實質是“因應每一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于每一個時代”,“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橥于大衆。”[注75]這種意義上的佛教現代化,與其說將佛教現代化,毋甯說是用現代的方式以佛法“化現代”。
現代化于每一時代,雖是佛陀所示佛教弘傳的基本原則,然由政治壓迫、世俗利益及人心的惰性等原因,法久弊生,僵固不化,落後于時代,除弊更新,現代化刻不容緩。而一些保守的教界人士,不能量時審勢,常捧出聖言量、祖製古規,來反對現代化的弘法方式,南傳佛教保守尤甚。星雲大師認定佛教現代化乃時勢之必然,以將佛教推向現代化的新紀元爲佛光山努力的方向。
星雲大師提出了諸多佛教現代化的建設性意見,他認爲:“現代化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爲主旨、以人文主義爲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注76]現代化的佛教應重視“此時、此地、此人”,“不但要隨著時代社會而進步,並且要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著現代的人心思潮向前邁進”[注77],不能保守退縮,墨守成規。現代化的佛教應道德化而非神奇化,將佛教的倫理思想運用于現代生活中,去推動社會的道德教化。現代化的佛教應以度生重于度死、生活重于生死、奉獻重于祈求、事業重于廟堂、大衆重于個人、法樂重于欲樂、國情重于私情爲基本原則。佛法應現代語文化,使經典全部語體化、有聲化、彩色化、電腦化,佛弟子應掌握英文等多種語言,以便向全球廣宣佛法。傳教應現代科技化,利用現代科技成果電話、電視、廣播、傳真、電腦、音響、攝像機等器材講經說法、傳送資訊,采用研討會、座談會、交誼、報告等多種方式弘法。修行應現代生活化,以服務社會、令衆生歡喜爲修行。寺院應現代學校化,設立圖書館、簡報室、視聽中心、會議室、講堂等,發揮傳授佛法、心理保健技術、佛教文化的學校之功能。應成立佛教通訊社、佛教資料社、電腦詢問中心、電臺、電視臺、資訊人聯誼會、道場觀摩會,重新結集叁藏,普建八宗叢林,普及佛教讀物,增強資訊運用,“讓佛法從山林寺院走上社會學校,從經樓殿堂走進書店機構,從出家僧衆到達在家人士,從排字印刷到達電腦資訊。”[注78]
星雲大師不僅將這些建議提供給佛教界,而且一一付諸實行,從創辦叢林佛學院、佛光大學、西來大學、電視弘法,到編印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白話佛經、白話高僧傳,舉辦多次佛教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舉措,都貫穿著佛教現代化的理念。
佛教現代化,不僅要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方式弘法,而且應契現代之機,針對現代社會人心的問題和病態說法,提供解決的途徑。星雲大師對現代社會人心觀察甚爲敏銳,對各種病態的揭露批判甚爲深刻,如在《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講演中指出: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個世界,機器的運作,加快了人們的腳步,物質的增産,刺激了人們的享受欲望。人們隨著機械的輪子,馬不停蹄地汲汲于營生糊口,而忘記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生活競爭的激烈,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越來越嚴重,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虛無、失落,遂成爲這個時代的時髦名詞。
他還揭露:人類無休無止地以各種方法掠奪地球的資源,造成生態破壞、能源枯竭;由于價值觀、世界觀的偏邪,導致政治上的爾虞我詐、傾軋戰爭,經濟上的市場壟斷、貧富懸殊,還有人種、宗教間的紛爭歧視,及毒氣噪音、恐怖暴力、核大戰的威脅。最糟糕的是商業社會的汙染精神:人人求發財、講功利、要成功,爲錢財而不擇手段,不顧道德,僞冒商品、走私漏稅、盜用商標、倒會卷逃、空頭支票、貪汙賄賂等成風,整個社會有一種能欺則欺、能騙則騙的惡棍心理。真正有錢者又不會用錢,或金屋藏嬌,製造出許多家庭問題、青少年問題;或酒食飲宴,一年就吃掉幾條高速公路。整個社會彌漫著一股享樂腐化的歪風,“多了金錢、色情與暴力,少了禮義、美德與善知識。”[注79]還有廉價勞工、女工問題,職業病、人的變爲機器零件、心靈的麻木、肢體的懶惰等,嚴重損害著人們的身心。學校教育存在著只重知識不重道德、只重功利不重精神、只重接受不重思維、只重個人不重利他的病態,教…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