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中國傳統佛教、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關系密切,因此在從事社區教化事業,仍然沿襲原有的傳統大乘佛教的法會活動:梁皇法會、觀音菩薩聖誕、成道法會、浴佛法會、七月地藏法會,以及藥師聖誕法會,甚至在每周兩天的共修會也是以禮忏方式來舉行。社區教育方面,除了上述佛法教育之外,妙心寺也開辦社會教育活動,如合唱團、國樂團、各項才藝班,以及成長教育講座。[51] 這些活動的舉辦,據傳道法師所說:希望吸引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來學佛,以入世間的方便來推展人間佛教的理念。
筆者以爲:這樣的深切悲願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妙心寺保有傳統的法會與社區教育,這是臺灣一般傳統佛寺都有的弘化活動。因此在這方面,並不容易將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得到很好的弘揚與推廣,所以妙心寺仍處于傳統佛教過渡到人間佛教思想的階段。
2.人菩薩行的試鏈
弘誓學院環繞“人間佛教”爲主軸的相關議題,在研究部與專修部的教學中,特別開設“印順導師思想研究”課程,在這些學科中,將以重點章節方式介紹導師學說,可說是弘誓學院教學的特色之一。在對外的活動方面,每年在雙林寺舉行浴佛法會,以及農曆七月底的地藏法會與大蒙山施食,除了感念回饋地方的護持,更期望能導引地方信衆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
除此之外,便是以護生、護教等運動。如護生議題(含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及動物權等)、戒律議題與女性議題等。舉荦荦大者:在護教方面,1988年底,轟動一時的杯葛“思凡”演出事件,企圖扭轉社會對僧尼的偏見;1990年,破斥“嬰靈供養”邪說;1994年,“觀音不要走”抗爭運動,抵抗政權與異教的聯手迫害而留下了臺北市七號公園的觀音像;1999年,“佛誕放假”運動,而使佛誕成爲國內第一個國定的宗教紀念日……。在護生方面,除了對貧困老人的生活關懷之外,又發起成立“關懷生命協會”,多次投入生態保育與動物保護的社會運動。[52] 近期又抵製了財團全力關說的“賭博合法化”相關法案……。對教內戒律與體製的革新方面,立足于佛教兩姓平權理論基礎上,主導廢除“八敬法”,引起傳統佛教界一陣嘩然之聲。
十四年來,“弘誓學院”在臺灣佛教的傳播史上的活動,都是屬于非常艱钜的締造工程。其目的是爲了印證印順導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人菩薩行者是可行之路,淨土也確實可能實現于人間。這就是“佛在人間”也在“人間成佛”的人間佛教佛陀觀的宗教實踐。
四、結 論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是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所啓發的,在當代臺灣佛教的發展,是經過多年的醞釀而逐漸發展成爲主流思潮的。面對臺灣佛教的環境因緣,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人間佛教思想才逐漸爲教界所知,進而能厘清人間佛教思想真義,因此,人間佛教思想在當代臺灣佛教界,已進入實踐發展的階段。
透過印順導師導源于對現實臺灣佛教問題與對佛法的抉擇,從探察根本,明其流變的修學方針中,提出“人間佛教”,以爲“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人間佛教的佛陀觀思想就是在這個原則下開展的,以《阿含經》中“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也”確立人間佛教是“佛在人間”的佛陀觀。以人類具梵行、憶念、勇猛等叁大特勝,是成佛的重要因素,確立了“以人爲本”的佛陀觀。當代臺灣傳統佛教盛行他方淨土成佛之說,印順導師提出他對佛身、淨土的诠釋:以爲淨土、穢土與佛身、佛土之說爲適應衆生而說的。然而就經典與釋迦牟尼佛的成佛事實依據,人間佛教提倡在較爲有效率的穢土成佛,主張“佛在人間”的佛陀觀。透過對念佛法門的抉擇,人間佛教的修行是契入緣起空性的“實相念佛”,這是本于“緣起性空”思想體系所下建立的佛身觀,主張證悟緣起空性的“見佛功德法身”。人間佛教的行解是:依叁心,行六度、四攝的菩薩行,主張“即人成佛”的佛陀觀。
“人間佛教”思想是當代臺灣佛教叁大主流之一,也是當代臺灣漢傳佛教的代表。其思想不僅導引佛教界信仰的方向,提升佛學思想的研究水准與方針,以及對現實社會關懷運動等,可說是對當代臺灣已造成極大的影響力。
臺南永康“妙心寺”在傳道法師帶領下,從事“莊嚴國土、成熟衆生”的佛教事業已行之有年。但是,在具象的寺院建築、供奉佛像等布局,以及非具象的佛教文化事業弘法活動中,依稀可見當代傳統佛教的宗教實踐。故筆者以爲:“妙心寺”目前正處于由當代臺灣傳統佛教過渡到人間佛教的階段中。
在桃園觀音鄉的“佛教弘誓學院”,從“弘誓”學院的命名,原先居所的“雙林寺”到1998年新建的校舍建築與寺院佛像與擺設中,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佛陀觀思想都深刻的蘊涵其中。非具象的學院修學方式以及對外參與的護生、護教等運動,除了透露著實踐人間佛教“人菩薩道”的可行性,也是人間佛教佛陀觀思想的宗教實踐。但是,對當代臺灣佛教發展史而言,可能是條長遠而難行的佛教改革之路。總體而言,與“妙心寺”相較之下,“弘誓學院”並無背負沈重的傳統佛教包袱,頗能完滿表達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的佛陀觀思想。
---------------------------------------------------------------------------
【參考書目】
一、藏經
大正新修大藏經(大正藏新修訂版第1~ 55、85),白馬精舍印經會,1992年。
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诘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吳支謙譯:《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四冊。
西晉竺法護譯:《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西晉竺法護譯:《阿惟越致遮經》,大正藏第九冊。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姚秦鸠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姚秦鸠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姚秦鸠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姚秦鸠摩羅什譯:《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劉宋麻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大正藏第十二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唐玄奘譯:《大毗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唐地婆诃羅譯:《大莊嚴經論》,大正藏第四冊。
唐菩提流志譯並合:《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
二、近人論著
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大乘起信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我之宗教觀》,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淨土與禅》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學佛叁要》,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教製教典與教學》,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華雨香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攝大乘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印度之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華雨集》第一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印順,《華雨集》第二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印順,《華雨集》第四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印順,《成佛之道》(增注本),,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印順,《平凡的一生》(增訂本),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印順主纂,《太虛大師全書》,《法藏:佛法總學(一)》,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未注明出版時間)。
印順主纂,《太虛大師全書》,《論藏:支論(叁)》,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楊惠南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邱敏捷著,《印順人間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
郭朋著,《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1月。
《妙心雜志》,第49期,臺南:妙心雜志社,2000年1月1日。
《妙心雜志》,第50期,臺南:妙心雜志社2000年2月1日。
江燦騰著,<從廢除“八敬法”到“人間佛教思想”>,《當代》,第171期,2001年11月。
釋傳道,<人間佛教的實踐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事業>,《妙心雜志》第49期,2000年1月1日,頁1~5。
釋寬謙,<願願相續話因緣──談佛教佛寺>,《覺風…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釋德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