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批判與適應──試論“人間佛教”的叁個層面(王雷泉)▪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證核心複歸的言論和實踐,亦反映了在政治、宗教、學術叁極關系中,重樹佛教主體性的社會訴求。印順法師可謂佛教界的“素王”,在重塑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修證精神的進程中,佛教知識份子獨立不倚的誠實研究,將會對佛教教團的發展,起到一種類似民主政治的監督和製衡作用。[40]

  --------------------------------------------------------------------------------

  [1] 《中國佛教史略》。本文所引述的印順法師著作,皆取材于“印順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故不再標明頁碼。

  [2] 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

  自序》中特別提到在與師友談論間,深感于以中國佛教之信者衆,而無以纾國族之難、聖教之危。尤以1938年冬梁漱溟來山,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認爲應重視“此時,此地,此人”的現世關懷。其實,梁漱溟早年學佛,一度准備出家,他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書中,也高度贊揚佛家學說的價值,他晚年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上,毫不含糊地說自己從來就是一個佛教徒(見《法音》學術版1987年年刊)。

  [3] 印順法師:《泛論中國佛教製度》。

  [4] 印順法師:《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

  [5] 王雷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佛教》,中日第八次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99.11。

  [6] 參見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

  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載《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頁599-619。林鎮國教授以下論述頗具啓發性:對“批判佛教”而言,政治與社會層面的批判必須先立足于知識的批判;如果以未經批判的知識作爲行動的依據,便可能導致倫理層面上判斷的偏失。

  [7] 參見藍吉富:《現代中國佛教的反傳統傾向》,《世界宗教研究》1990.2 ;王雷泉:《將終極托付給曆史

  兼評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與〈中國佛教泛論〉》,《聞思:金陵刻經處130周年紀念專輯》,華文出版社,1997.3。

  [8] 楊惠南:《佛在人間

  印順之“人間佛教”的分析》,收入由釋聖嚴、釋恒清等主編的《佛教的思想與文化

  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法光出版社,1991.4。

  [9] 1989年出版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可視爲印順法師對他一生弘揚的人間佛教思想所作的系統回顧和總結。1942年的《印度之佛教

  自序》,將人間佛教界定爲“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1953年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以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叁法印作爲作爲研究存在于人間的史實、文字、製度之佛法的基本原則。在1967年夏所寫的《談入世與佛學》,列舉了研究佛法應注意叁點:“要重視其宗教性”,“重于求真實”,“應有以古爲鑒的實際意義”。同年冬天,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雖然對《印度之佛教》表示不滿意,但一些根本的信念與看法不變,更列舉八項研究佛法的准則。

  [10] 印順法師:《談入世與佛學》。

  [11]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

  [12] 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3] 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4] 楊惠南教授亦認爲佛教建立在對“正統”婆羅門教和“非正統”之唯物論者、耆那教的批判與否定之上。諸如釋迦的反權威教育、反婆羅門教的宗教儀式、反苦行、反不平等的社會階級製度,這四個屬于宗教製度或社會製度方面的批判;反形上學,乃至反一神論等,這兩個則屬于思想層面的批判。(楊惠南:《批判心靈的升華

  釋迦的教育理想》,《中印佛學泛論

  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1993,頁1~23。)

  [15] 印順法師:《我的宗教觀》。

  [16] 在《訪昭慧法師談“人間佛教”面面觀》中,昭慧法師認爲要把握以下重點,才能正確開展人間佛教:

  一、走入人間,普遍關懷,特別重視扶濟弱者。

  二、落實救度意義的菩薩行,在慈悲的前提下,維護公理。

  叁、“勿將佛法當人情”,不要因爲個人名利而犧牲佛教的正義。

  四、需要勇氣與智慧,沒勇氣即可能因過多顧忌而不敢伸張正義,從而萎縮其“無畏施”的慈悲心;沒有智慧則可能出現于衆生無益的溺愛與濫慈悲。(《弘誓》第十四期,1995.4)

  [17] 參見默雷摘編的一系列綜述:《臺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5;《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音》,1997.10;《佛教與社會關懷》,《法音》,1998.11。

  [18] 王雷泉:《第叁只眼看臺灣佛教》,《佛教文化》,1999.1。

  [19] 王雷泉:《佛教在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機遇與挑戰》,《佛學研究》1995年年刊。有四種因素使佛教面臨複興的機遇:一、政教分離已成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叁、經濟體製改革爲佛教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四、具備獨立品格的佛教知識份子群體正在形成。

  [20] 參見在曆屆中韓日叁國佛教會議中中方代表的發言(《法音》1996年第10期,1997年第11期)。據筆者所建大陸五十年來佛學論文資料庫統計,關于人間佛教的課題,已發表70余篇文章。

  [21] 王雷泉:《第叁只眼看臺灣佛教》,《佛教文化》,1999.1。

  [22] 李元松:《從爲什麼提倡現代禅到現代禅未來發展方向之我見》,《禅的修行與禅的生活》,現代禅出版社,1994,278-279頁。

  [23] 溫金柯:《現代禅對臺灣佛教的影響及曆史意義

  建立臺灣佛教的主體性》,《生命方向之省思

  檢視臺灣佛教》,現代禅出版社,1994、12,16-17頁。

  [24] 王雷泉、釋妙華、徐玉成、何雲:《憂患與思考》,《法音》,1994.10。

  [25] 《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

  [26] 《導師的話︰佛法所以超乎世間法》,《法光學壇》第一期(1997) ,頁3-10。

  [27] 印順法師在美國紐約長島菩提精舍講的《談佛法的宗教經驗》指出:“有了宗教經驗,然後能起實效,能不退轉。記得從前太虛大師,就是憑他在西方寺所獲得的宗教經驗,所以能夠堅定信心,一生從事佛教的工作,可以作我們的金鑒。”《法光學壇》第二期(1998),頁3-13。

  [28] 《導師的話︰佛法所以超乎世間法》,《法光學壇》第一期(1997) ,頁3-10。

  [29] 《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

  [30] 《導師的話︰佛法所以超乎世間法》,《法光學壇》第一期(1997) ,頁3-10。

  [31]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要略》。

  [32] 《談佛法的宗教經驗》,《法光學壇》第二期(1998),頁3-13。

  [33] 《導師的話︰佛法所以超乎世間法》,《法光學壇》第一期(1997) ,頁3-10。

  [34] 釋聖嚴:《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 (1991.7)。

  [35] 《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

  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讀後》,《當代》第叁十期(1988.10)。

  [36]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

  自序》。

  [37] 江燦騰在《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中認爲,印順作爲當代中國佛學成就的第一人,都無法保證其《淨土新論》的法門普及全社會,“可見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正如大乘思想的最後變質一樣,聖者的理想,在常態分配下,中庸資質的人口占最多數的結構裏,實行起來,就不免七折八扣的情況發生啦!”(《人間淨土的追尋

  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1989.11,213頁)

  [38] 印順法師:《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

  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讀後》,《當代》第叁十期(1988.10)。

  [39] 王雷泉:《返樸歸真,正本清源》,《佛藏》第11期 (1998.12)

  [40] 王雷泉:《將終極托付給曆史

  兼評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與〈中國佛教泛論〉》。

  

  

《批判與適應──試論“人間佛教”的叁個層面(王雷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