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王雷泉)▪P3

  ..续本文上一页修证核心复归的言论和实践,亦反映了在政治、宗教、学术三极关系中,重树佛教主体性的社会诉求。印顺法师可谓佛教界的“素王”,在重塑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修证精神的进程中,佛教知识份子独立不倚的诚实研究,将会对佛教教团的发展,起到一种类似民主政治的监督和制衡作用。[40]

  --------------------------------------------------------------------------------

  [1] 《中国佛教史略》。本文所引述的印顺法师著作,皆取材于“印顺文教基金会”出版的《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光碟,故不再标明页码。

  [2] 印顺法师在《印度之佛教

  自序》中特别提到在与师友谈论间,深感于以中国佛教之信者众,而无以纾国族之难、圣教之危。尤以1938年冬梁漱溟来山,自述其学佛中止之机,认为应重视“此时,此地,此人”的现世关怀。其实,梁漱溟早年学佛,一度准备出家,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书中,也高度赞扬佛家学说的价值,他晚年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上,毫不含糊地说自己从来就是一个佛教徒(见《法音》学术版1987年年刊)。

  [3] 印顺法师:《泛论中国佛教制度》。

  [4] 印顺法师:《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

  [5] 王雷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11。

  [6] 参见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

  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载《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页599-619。林镇国教授以下论述颇具启发性:对“批判佛教”而言,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批判必须先立足于知识的批判;如果以未经批判的知识作为行动的依据,便可能导致伦理层面上判断的偏失。

  [7] 参见蓝吉富:《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世界宗教研究》1990.2 ;王雷泉:《将终极托付给历史

  兼评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与〈中国佛教泛论〉》,《闻思:金陵刻经处130周年纪念专辑》,华文出版社,1997.3。

  [8] 杨惠南:《佛在人间

  印顺之“人间佛教”的分析》,收入由释圣严、释恒清等主编的《佛教的思想与文化

  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法光出版社,1991.4。

  [9] 1989年出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可视为印顺法师对他一生弘扬的人间佛教思想所作的系统回顾和总结。1942年的《印度之佛教

  自序》,将人间佛教界定为“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1953年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以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三法印作为作为研究存在于人间的史实、文字、制度之佛法的基本原则。在1967年夏所写的《谈入世与佛学》,列举了研究佛法应注意三点:“要重视其宗教性”,“重于求真实”,“应有以古为鉴的实际意义”。同年冬天,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中,虽然对《印度之佛教》表示不满意,但一些根本的信念与看法不变,更列举八项研究佛法的准则。

  [10] 印顺法师:《谈入世与佛学》。

  [11]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

  [12] 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13] 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14] 杨惠南教授亦认为佛教建立在对“正统”婆罗门教和“非正统”之唯物论者、耆那教的批判与否定之上。诸如释迦的反权威教育、反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反苦行、反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制度,这四个属于宗教制度或社会制度方面的批判;反形上学,乃至反一神论等,这两个则属于思想层面的批判。(杨惠南:《批判心灵的升华

  释迦的教育理想》,《中印佛学泛论

  傅伟勋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1993,页1~23。)

  [15] 印顺法师:《我的宗教观》。

  [16] 在《访昭慧法师谈“人间佛教”面面观》中,昭慧法师认为要把握以下重点,才能正确开展人间佛教:

  一、走入人间,普遍关怀,特别重视扶济弱者。

  二、落实救度意义的菩萨行,在慈悲的前提下,维护公理。

  三、“勿将佛法当人情”,不要因为个人名利而牺牲佛教的正义。

  四、需要勇气与智慧,没勇气即可能因过多顾忌而不敢伸张正义,从而萎缩其“无畏施”的慈悲心;没有智慧则可能出现于众生无益的溺爱与滥慈悲。(《弘誓》第十四期,1995.4)

  [17] 参见默雷摘编的一系列综述:《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法音》,1997.5;《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法音》,1997.10;《佛教与社会关怀》,《法音》,1998.11。

  [18]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佛教文化》,1999.1。

  [19] 王雷泉:《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佛学研究》1995年年刊。有四种因素使佛教面临复兴的机遇: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三、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份子群体正在形成。

  [20] 参见在历届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中中方代表的发言(《法音》1996年第10期,1997年第11期)。据笔者所建大陆五十年来佛学论文资料库统计,关于人间佛教的课题,已发表70余篇文章。

  [21]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佛教文化》,1999.1。

  [22] 李元松:《从为什么提倡现代禅到现代禅未来发展方向之我见》,《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现代禅出版社,1994,278-279页。

  [23] 温金柯:《现代禅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生命方向之省思

  检视台湾佛教》,现代禅出版社,1994、12,16-17页。

  [24] 王雷泉、释妙华、徐玉成、何云:《忧患与思考》,《法音》,1994.10。

  [25]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

  [26] 《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 ,页3-10。

  [27] 印顺法师在美国纽约长岛菩提精舍讲的《谈佛法的宗教经验》指出:“有了宗教经验,然后能起实效,能不退转。记得从前太虚大师,就是凭他在西方寺所获得的宗教经验,所以能够坚定信心,一生从事佛教的工作,可以作我们的金鉴。”《法光学坛》第二期(1998),页3-13。

  [28] 《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 ,页3-10。

  [29]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

  [30] 《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 ,页3-10。

  [31]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要略》。

  [32] 《谈佛法的宗教经验》,《法光学坛》第二期(1998),页3-13。

  [33] 《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 ,页3-10。

  [34] 释圣严:《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 (1991.7)。

  [35] 《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

  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读后》,《当代》第三十期(1988.10)。

  [36]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

  自序》。

  [37] 江灿腾在《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中认为,印顺作为当代中国佛学成就的第一人,都无法保证其《净土新论》的法门普及全社会,“可见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正如大乘思想的最后变质一样,圣者的理想,在常态分配下,中庸资质的人口占最多数的结构里,实行起来,就不免七折八扣的情况发生啦!”(《人间净土的追寻

  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1989.11,213页)

  [38] 印顺法师:《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

  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读后》,《当代》第三十期(1988.10)。

  [39] 王雷泉:《返朴归真,正本清源》,《佛藏》第11期 (1998.12)

  [40] 王雷泉:《将终极托付给历史

  兼评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与〈中国佛教泛论〉》。

  

  

《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王雷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