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P7

  ..續本文上一頁理你現在又搞佛教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那你當初就該學哲學。對此,我不以爲然。我說恰恰因爲我是學物理的,學西方科學的,而對西方科學的深入學習之後反過來再看我們東方的文化,再看我們的佛學,我才更深刻地體會的到東方文化的價值,才體會到佛法的深刻性。兩者一點都不矛盾。我自己現在反省,如果當時我不是學的理論物理而是學的佛教哲學,那我對佛教的認識絕對不會是今天這個程度(衆鼓掌)。

  對一個東西的崇拜往往有兩種原因。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了一個東西,你會崇拜它;但有時對事物的一知半解常常也會導致另一種崇拜。我們對科學就是這樣。那些真正懂科學的人,比如西方的一些大科學家,處在理論物理領域最前沿的人,他們對科學對理論物理都有很深刻的思考。但是他們並不認爲科學可以成爲衡量真理的一把尺子,而恰恰是那些對科學理論、對物理學理論一知半解的人才會把它當作是一把尺子。

  上次我通過講二谛與叁性未闡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佛法是無分別智,見空性是悟道,是覺悟人生。但是得了無分別智還要有後得智,要起大用,行菩薩道,這就是奉獻人生。佛教很明確地講:菩薩要于五明處學(內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而且菩薩修到七地,五明不是可學可不學,菩薩不學五明不能成佛。所以在佛教裏面從來都不廢世法。作爲一個要行菩薩道的佛教徒,如果在這個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你沒有超然于他人的一種技能、一種方式來貢獻社會,那“奉獻人生”這四個字只能是空談。有人學佛就想什麼都不幹,甚至有朋友講:我現在可學佛了。我問他:你是怎麼學的?他說:我辭職了(衆笑)。好象辭職了就表征他學佛有多麼虔誠。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我們佛教徒奉獻人生,一定要在社會中找到一個你應處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作出你應做的貢獻。而且我覺得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重要性有一個標准,那就是你所從事的勞動的不可替代程度有多高。不可替代程度越高,你在社會當中越重要,你對社會的貢獻也越大。如果你所從事的勞動,中國十二億人中有十一億八千萬都能幹,那麼你在這個社會當中幾乎是可有可無的,你對這個社會所能做的貢獻是微乎其微的。對于佛教徒,特別是在家的佛教徒,絕對不能廢了世法。我們不是反對科學,不是反對大家學習科學。恰恰相反,而是要鼓勵大家在自己的行業當中深入地學習。如果你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不可替代程度越高,那麼我說你這個人學佛學得越好。如果因爲學佛,廢了世法,不好好上班,白拿工資,最後讓單位給開除了,這就是對佛教的誤解。其實,菩薩現種種身。從佛法上講,各行各業中有成就的人,很多都是菩薩的化身,他們都是在往昔發了大願要來人間利益衆生。

  這次夏令營結束之後,可能有些同學會出家,但是更多的同學還是作爲在家的佛教徒。這就有一個出家與在家的關系問題。出家與在家都很重要。在家佛教徒要恭敬僧人,恭敬僧寶,那是人天的福田;但是作爲在家的佛教徒,我們也有我們的作用。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裏講:出家佛教徒猶如佛教的骨骼;在家佛教徒猶如佛教的皮肉、血液。缺了哪個都不成。沒有出家人,佛教無以立足;沒有在家的佛教徒,只是一個骨架子也不成。四衆弟子要齊心協力地弘揚佛法。所以作爲廣大的在家佛教徒,在世間學習世法,行菩薩道,貢獻社會,奉獻人生,這是最重要的行持。佛教不反對科學,不反對技術,不反對世間的學問。作爲在家的佛教徒,不僅學習這些世間學問,而且正因爲是佛教徒,他應該是最能夠善于運用這些學問真實地利益衆生的。科學與技術的文明在當今這個社會是起支配作用的,給我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享受。但是末法衆生貪心很重。由于我們末法衆生貪圖科學與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充分的物質享受,就使得現代的人類對于科學與技術這種文明産生了很大的依賴。這種依賴甚至就發展成了一種崇拜,發展到了把科學與技術這種文明的標准當作衡量人類文化的唯一標准。這個觀念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一個人,這一輩子得人身,有具生的東西;還有一種後天的文化與習俗所影響的東西二比如說“我執”,佛教講就有具生我執與分別我執。與生具來就有一種我的觀念,這是具生我執;我們也在後天的文化、後天的學習不斷地熏習、影響下,強化這種我執,産生分別我執。大家不要輕視了後夭文化的影響。其實我們每個人頭腦中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心裏邊真理的標准,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後夭文化的熏習與影響。例如我在講課中提到日心說與地心說。究竟太陽是中心還是地球是中心,這在人類科學史上曾是一場激烈的鬥爭啊。激烈到什麼程度呢?激烈到可以把布魯諾先生用火燒死。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誰是中心啊?學過初中物理學的人都曉得運動的相對性,誰繞誰轉問題就在于坐標點的選擇。當然對于天文學來講,從地心說變爲日心說的一個不同就是行星運動軌道在描述上比較方便。因爲太陽系的質量百分之九十九點八幾都集中在太陽上,如果把坐標點選在太陽上,諸大行星的軌道是一個近似圓的橢圓,描述起來比較方便,僅僅是一個技術上的方便而已。面對真理來講,地心說與日心說這兩者本身是完全等價的。但是在哥白尼的那個時代,人們所受的文化的熏習與影響是地心說,人們堅信地球是中心。當有人說太陽是中心,那簡直太難理解了。哥白尼創立日心說後,又隨著人們對于行星運動軌道的觀測、研究,特別是伽裏略的叁大力學之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産生,人們認爲把坐標點選在太陽上行星運動軌道比較好描述,于是就漸漸形成了現在的日心說。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日心說。所以當我在課上和學生討論日心說與地心說的時候,有個同學馬上提出他怎麼也不能在頭腦中想象出地心說來,地心說太難接受了。你就可以想見在當初有人提出日心說人們有多難接受吧!

  我們從小就受著後天文化的熏習,它的影響在我們腦子裏根深蒂固。這種影響其實在障礙著我們對真實的認識,障礙著我們對佛法的理解。這種觀念確確實實是要破除的。如果你想成爲一個佛教徒,如果你想如實地認識佛陀的教法,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破除頭腦裏邊科學所帶來的一些障礙,這就是佛教裏講的所知障(衆鼓掌)。

  四、生死問題

  這兩天大家也常談到生死問題。有同學講:只要能讓我相信六道輪回,我就相信佛教。這條要是相信不了,終歸我還是對佛教半信半疑。對于生死問題,在人類的諸多學說中有叁種說法。一種叫一世說。從母親生下來到死的那一刻,生命結束了,因果結束了,就這一生。人死如燈滅。再有就是兩世說。死了以後還要再生。有的宗教就講到了世界末日的時候,大家都要再生,然後接受誰的審判。而佛教是叁世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很多朋友對于佛教講因果很難理解,覺得是迷信。其實因果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如果世間本來就是沒有因果的,那首先要廢除的不是寺院,首先要解散的應該是中國科學院。再簡單不過了,一個函數Y=F(X),給一個X出一個Y,這是什麼呀?這是因果。如果連因果都沒有了,科學也沒辦法建立了。所以因果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輪回的觀念也不是佛教所獨有的。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印度很多學派都是講輪回的。佛教所獨有的是對因果、對輪回的獨到的見解:在因果與輪回的過程當中,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主體,無自性但又因果相續。

  廣義地講叁世因果的叁世指過去、現在、未來。那麼這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有多長呢?△T取多長呢?任取。當下這一刹那是現在一刹那,勢必就有前邊的過去一刹那和未來一刹那。這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佛教的叁世因果觀就是在解釋這叁個刹那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佛教的教理講此一刹那決不是前一刹那,無常!後一刹那也決不是此一刹那,無常!如果認爲在過去一刹那、現在一刹那、未來一刹那背後貫穿著一個恒常不變的東西,就不是佛教的見解。刹那都是變化的,但變化之間是相續的,有因果關系。雖然此一刹那不是前一刹那,但依前一刹那而有;後一刹那不是此一刹那,但依此一刹那而有。所以從緣起法上來理解因果是佛教所獨有的。當把△T擴展,道理一樣。那麼,此一生有沒有前一生,有沒有後一生?從理論上講,我們當下生的這一刹那,難道就沒有生前的一刹那,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來曆,莫名其妙就來了嗎?我們這一生所行持的,所做的一切的善、一切的惡,隨著我們斷氣的一刹那,因果就斷掉了嗎?有人說相信來世太迷信了。其實大家仔細想,你承認有來世跟不承認有來世,這兩者本來是等價的。你問我能證明一定有來世嗎?那我問你能證明一定沒來世嗎?在理論上這兩者是絕對等價的。那你爲什麼絕然對于有來世就始終不能理解呢?這就是後天文化對你的影響。其實我們死的那一刹那,是一種生命存在形態的轉換。而這種轉換刹那都有,只是死的時候發生的是一種重大轉換。但是面臨這個重大轉換,我們愚癡啊。總以爲到死那一刹那就斷滅了,因果就不再相續了。這是後天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上次還有同學問法師能不能當場作實驗,證明有來世。這個問題好象很尖銳,好象能把法師給難住。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就怕你不敢做。買一根繩子挂房梁上,往脖子裏一套,你立刻就知道有沒有來世了。但可惜的是你不能回來告訴我們。去年在北京有人請我講彌陀法門、彌陀法門重臨終往生,死後往生彌陀淨土。那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有沒有死後呀?很多人說這個不能肯定,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建立不起來。怎麼在理論上給他分析,他都不信。最後我說我實在沒有辦法,但是我鄭重地告訴各位,每個人都逃避不了死這一關。我們也不要爭論有沒有來世了,等著你死那一天,到你死那一刻到來的時候,你自己會清清楚楚地…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