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P8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有沒有來世。到那個時候如果你覺得還真沒完,就想想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份聽一個姓于的說人死有來世,那時你再提起一念還不晚,抓緊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衆鼓掌)。

  當一個生命結束,生命形態要發生重大轉換,直到下一個新的生命形態出現之前的過渡狀態,佛教稱爲中陰。在佛教的很多經典裏,都清楚地談到了中陰的狀態。在藏傳佛教裏邊還有一本《中陰救度》。它把人即將斷氣,以及死亡後進入中陰狀態,我們意識當中出現的種種的景象一點一點地都給你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告訴你,當某種景象出現的時候意謂著什麼,你對這種景象的執著會導致什麼結果。比如出現一個你很貪愛的景象,但是中陰救度就告訴你,千萬別跟著去,它將會把你指向畜生道;也可能出現某個你很畏懼的景象,它卻恰恰指引著你趨向解脫。可是那些沒有受到過佛法熏習,不懂得中陰救度的人,往往在死的時候對這種種的景象把握不住。

  現在西方也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人的瀕死狀態。那些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都很明確地感受到死後神識的轉移。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人員不知從什麼渠道得到了一本西藏的關于中陰救度的法本,他驚奇地發現那些經曆過瀕死狀態的人對死亡那一刹那出現的景象的描述,竟然與西藏高原的那本佛教書籍中所講的幾乎一樣。就此他發表了一篇文章。瀕死研究對我們也很有啓發。死並不是因果的結束,不是一了百了啊。有人認爲佛教講叁世因果是爲了建立世間的倫理。確實,如果以一世說這樣的文化作爲社會的主導思想,幹一輩子好事或者幹一輩子壞事,到死都是一樣,那我們世間的倫理道德真是太難建立了。所以一世說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利的。但是佛教的叁世說也不僅僅是從建立世俗的道德倫理,鼓勵大家做好事的角度來講的。叁世說真實不虛。這就涉及到當前佛教界弘傳最廣泛的彌陀法門。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往生法門,重在臨終往生。這個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爲它是中陰救度。中陰狀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狀態,衆生在中陰狀態時對于未來的生命存在形態的抉擇力相對來講比較大。所有宗教都重視臨終,重視死的這一刹那。佛教強調臨終助念。要爲臨終者講他一生的功德,讓他歡喜,不讓他貪戀世間,更不要讓他起嗔心。因爲他此時的一念、此時的心情對他下一生生命存在形態的轉換作用是非常大的。

  阿彌陀佛的法門是無比殊勝的。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尤爲殊勝。這個法門主要依據的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寫到法藏比丘在因地,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那裏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也就是表了四十八個無我的決心,要成就一方淨土。這方淨土有種種的殊勝,其中很重要的殊勝就是能令往生到這裏的衆生,皆成阿鞞跋致,得不退轉果。在這四十八個大願中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臨終十念。臨終的人如果能夠念阿彌陀佛,借彌陀的願力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這就是借助中陰救度。如果我們對叁世因果、對來世沒有信心的話,于彌陀法門就很難得利益。

  有同學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在西邊?我是學天文的,有朋友甚至問我是否在望遠鏡裏看到過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彌陀淨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即使天文學再發達,望遠鏡再高級,你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我們婆婆衆生的共業所感的世界。那爲什麼講彌陀淨土是西方極樂世界呢?其實西方這是表法。西方是太陽落山的地方,征歸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個大願其中四十二個大願都是講臨終、講死後,是中陰救度,借死度衆生。當然很殊勝。

  但是現在中國佛教也存在一個弊端,就是一味地強調彌陀法門而排斥、忽視其它的法門。仿佛佛教是一個只講死後的宗教。所以淨慧法師講生活禅,講當下,講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提倡人間佛教。生死本來不二。釋迦牟尼佛在給我們講了西方的彌陀法門之後,他老人家又給我們講了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法門。同樣,東方也是表法。東方是太陽生起的地方,象征著春天,生機勃勃。所以《藥師經》中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以及《藥師琉琉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中的東方七佛的四十四個大願,願願都是講生,講當下如何利益衆生,不談死。所以佛教還有生的一面。

  現在一提彌陀法門大家認爲就是淨土法門,嚴格說那是往生法門,是借彌陀的願力臨終的時候接引我們往生彌陀淨土。而藥師法門是立足于現生,是現生法門。其實淨土法門的範圍是很寬泛的。有人講佛法的一切法以淨土爲歸。大家就理解爲一切法最後都歸爲阿彌陀佛的法門,這是一大誤解。我們講真谛與俗谛二谛圓融。真谛是自性空,是般若這一度,成就我們的法身;俗谛是緣起有,講福德資糧,成就我們的報、化兩種色身。每個人成佛,都是法、報、化叁身成就。有人打禅七開悟了,見點兒空性,以爲那就是成佛,差得十萬八千裏啊!我們每一個人是在哪裏成佛呀?不是在這兒。是在自己的一方淨土。我們要發願,要行願,要多生累劫地行菩薩道,度衆生,成就自己的依正莊嚴(成就自己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正報;成就自己的國土、眷屬的依報),成就自己的淨土。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法以淨土爲歸。

  但是現在我們僅以往生彌陀淨土的法門叫淨土法門,其實彌陀法門是往生法門。彌陀法門固然有它當機的一面,但是不能以這一個法門來取代一切法門。佛陀講彌陀法門、講藥師法門是平平等等的,而現在的中國佛教重彌陀、輕藥師。重彌陀是正確的,輕藥師是不正確的。我們以多大的力量弘揚彌陀法門,就應該以多大的力量弘揚藥師法門。不能弘一法而謗一法,弘一法而輕一法。特別對青年人,更強調的是生,立足于當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其實大乘佛教究竟的歸趣是在當下、在現生。

  青年人學佛,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們每天上殿時都念叁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每天都念四宏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可當今佛教界時髦的一句話是:“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倡導不讀經、不讀論、不學習、不立正確的知見。中國佛教如此下去,可想而知,再過個叁五十年,就不稱爲佛教了。到那個時候,什麼叫彌陀淨土,爲什麼要往生彌陀淨土恐怕就再也沒人能說得清了。所以我們各位不僅自己要學佛,而且還肩負著未來弘揚佛法的重任。

  作爲青年的知識分子,開始入佛門,學習佛法,一定要深入經藏,從聞、思、修這個次第做起。佛經裏記載當佛陀給弟子們講法時總是要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聽聞正法,如理思維,這是我們成就智慧資糧的因,不是可有可無的。現在一講佛教的道理,有人就說,那個人就會講點兒教理,無修無證。固然佛法最根本的是親證,但是親證的前提是多聞,有正確的知見。有人總講思量即不中用,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話簡直成了社會上某些禅騙子的擋箭牌了。可是我要說不思量更不中用!而且其實言語道斷之處才好言語,心行處滅之時正好分別啊。誰讓你不說不想了。難道無分別就是坐著什麼都不想嗎?那是墮無記空。這個東西業報還挺嚴重呢。無分別不是什麼腦袋都不分別,而是不在不當分別處分別。現在很多人學佛就喜歡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裏說這法門真好,不用看書,省事兒。其實聽聞正法,如理思維這是學佛過程中必經的道路,特別是對青年知識分子尤爲重要。

  佛法是從佛陀所親證的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從根本上排除了二種我見。聽聞正法,如理思維這是引發我們無漏的種子現行、見道、見空性的很重要的增上緣。爲什麼我們要聞佛法?爲什麼說佛法難聞?在人類曆史的漫漫長夜當中,有佛法的時期是極其短暫的。沒有佛法流布的時期,不是說佛菩薩不度衆生,但是有佛法的時期恰險是佛菩薩度衆生的一大方便。而我們生逢有佛法流布的時期卻不好好聽聞佛法,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啊。現在有很多思想上的誤解,比如講佛教是離言法性。佛經裏講“非如其言,而有其義”。有人就只抓住這半句話說佛法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的。這話固然正確,但也只是正確一半。你讀一讀《解深密經》後面還有半句呢,“亦非無事而有所說”。這個“事”就是佛陀所親證的宇宙人生的實相。佛陀也不是沒有道理、沒有原由地在那兒瞎說啊。講離言法性還有一個誤解,就是以爲無爲法才是離言法性。其實有爲法也是離言法性。一切法皆是離言。

  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從印度求法回來後講,當時印度在那爛陀寺的諸大菩薩們把大乘佛教的經典歸爲五類,叫五科。一個想全面地理解大乘佛教的人要有次第地學習這五科。第一學因明,就是邏輯。思維當中缺乏健全的邏輯的人沒有資格學佛。第二學對法,學俱舍。第叁學戒律。第四學般若。第五學瑜伽。

  對于五科的學習要嚴格地依止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而求。而且當年呂澂先生還提出過五科叁周,就是仿照學校教育製度中初等、中等、高等叁個既循環又遞進的螺旋上升的方式來教授和學習佛法。在藏地就很重視次第,也講五科,略有不同。沒有瑜伽,第五科是中觀,因爲藏地的傳承主要是中觀見。我們在座的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人,也很發心要護持正法,那麼我們確實就應該好好地研究佛陀的教法。有人說那麼多典籍讀不過來,還是一心念彌陀吧。我覺得這種認識過于偏窄了。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今天我們能共同坐在這裏,往昔一定是有大因緣的啊。佛教講因果,你一句一句地把《金剛經》的四句偶給弄懂,那是不會失壞的。佛教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大官是佛教徒,他每天騎馬上班的時候都要從頭開始背《法華經》,每次當把第一品背完時就恰好到地方該下馬了。上班時他再抽空兒接著背。後來他騎的這匹馬就因爲天天聽主人背《法華經》而下一世得人身,並且得聞佛法。怪得很,他拿起《法華經》一看,第一品他一下子就背下來了,可是從第…

《二谛與叁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與人間佛教(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