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P8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有没有来世。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还真没完,就想想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份听一个姓于的说人死有来世,那时你再提起一念还不晚,抓紧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众鼓掌)。

  当一个生命结束,生命形态要发生重大转换,直到下一个新的生命形态出现之前的过渡状态,佛教称为中阴。在佛教的很多经典里,都清楚地谈到了中阴的状态。在藏传佛教里边还有一本《中阴救度》。它把人即将断气,以及死亡后进入中阴状态,我们意识当中出现的种种的景象一点一点地都给你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你,当某种景象出现的时候意谓着什么,你对这种景象的执著会导致什么结果。比如出现一个你很贪爱的景象,但是中阴救度就告诉你,千万别跟着去,它将会把你指向畜生道;也可能出现某个你很畏惧的景象,它却恰恰指引着你趋向解脱。可是那些没有受到过佛法熏习,不懂得中阴救度的人,往往在死的时候对这种种的景象把握不住。

  现在西方也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人的濒死状态。那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很明确地感受到死后神识的转移。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人员不知从什么渠道得到了一本西藏的关于中阴救度的法本,他惊奇地发现那些经历过濒死状态的人对死亡那一刹那出现的景象的描述,竟然与西藏高原的那本佛教书籍中所讲的几乎一样。就此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濒死研究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死并不是因果的结束,不是一了百了啊。有人认为佛教讲三世因果是为了建立世间的伦理。确实,如果以一世说这样的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干一辈子好事或者干一辈子坏事,到死都是一样,那我们世间的伦理道德真是太难建立了。所以一世说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利的。但是佛教的三世说也不仅仅是从建立世俗的道德伦理,鼓励大家做好事的角度来讲的。三世说真实不虚。这就涉及到当前佛教界弘传最广泛的弥陀法门。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往生法门,重在临终往生。这个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它是中阴救度。中阴状态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状态,众生在中阴状态时对于未来的生命存在形态的抉择力相对来讲比较大。所有宗教都重视临终,重视死的这一刹那。佛教强调临终助念。要为临终者讲他一生的功德,让他欢喜,不让他贪恋世间,更不要让他起嗔心。因为他此时的一念、此时的心情对他下一生生命存在形态的转换作用是非常大的。

  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无比殊胜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尤为殊胜。这个法门主要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写到法藏比丘在因地,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也就是表了四十八个无我的决心,要成就一方净土。这方净土有种种的殊胜,其中很重要的殊胜就是能令往生到这里的众生,皆成阿鞞跋致,得不退转果。在这四十八个大愿中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临终十念。临终的人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借弥陀的愿力就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这就是借助中阴救度。如果我们对三世因果、对来世没有信心的话,于弥陀法门就很难得利益。

  有同学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西边?我是学天文的,有朋友甚至问我是否在望远镜里看到过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即使天文学再发达,望远镜再高级,你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我们婆婆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世界。那为什么讲弥陀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呢?其实西方这是表法。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征归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四十二个大愿都是讲临终、讲死后,是中阴救度,借死度众生。当然很殊胜。

  但是现在中国佛教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一味地强调弥陀法门而排斥、忽视其它的法门。仿佛佛教是一个只讲死后的宗教。所以净慧法师讲生活禅,讲当下,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提倡人间佛教。生死本来不二。释迦牟尼佛在给我们讲了西方的弥陀法门之后,他老人家又给我们讲了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法门。同样,东方也是表法。东方是太阳生起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生机勃勃。所以《药师经》中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以及《药师琉琉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的东方七佛的四十四个大愿,愿愿都是讲生,讲当下如何利益众生,不谈死。所以佛教还有生的一面。

  现在一提弥陀法门大家认为就是净土法门,严格说那是往生法门,是借弥陀的愿力临终的时候接引我们往生弥陀净土。而药师法门是立足于现生,是现生法门。其实净土法门的范围是很宽泛的。有人讲佛法的一切法以净土为归。大家就理解为一切法最后都归为阿弥陀佛的法门,这是一大误解。我们讲真谛与俗谛二谛圆融。真谛是自性空,是般若这一度,成就我们的法身;俗谛是缘起有,讲福德资粮,成就我们的报、化两种色身。每个人成佛,都是法、报、化三身成就。有人打禅七开悟了,见点儿空性,以为那就是成佛,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我们每一个人是在哪里成佛呀?不是在这儿。是在自己的一方净土。我们要发愿,要行愿,要多生累劫地行菩萨道,度众生,成就自己的依正庄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正报;成就自己的国土、眷属的依报),成就自己的净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法以净土为归。

  但是现在我们仅以往生弥陀净土的法门叫净土法门,其实弥陀法门是往生法门。弥陀法门固然有它当机的一面,但是不能以这一个法门来取代一切法门。佛陀讲弥陀法门、讲药师法门是平平等等的,而现在的中国佛教重弥陀、轻药师。重弥陀是正确的,轻药师是不正确的。我们以多大的力量弘扬弥陀法门,就应该以多大的力量弘扬药师法门。不能弘一法而谤一法,弘一法而轻一法。特别对青年人,更强调的是生,立足于当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其实大乘佛教究竟的归趣是在当下、在现生。

  青年人学佛,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们每天上殿时都念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每天都念四宏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可当今佛教界时髦的一句话是:“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倡导不读经、不读论、不学习、不立正确的知见。中国佛教如此下去,可想而知,再过个三五十年,就不称为佛教了。到那个时候,什么叫弥陀净土,为什么要往生弥陀净土恐怕就再也没人能说得清了。所以我们各位不仅自己要学佛,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弘扬佛法的重任。

  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开始入佛门,学习佛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从闻、思、修这个次第做起。佛经里记载当佛陀给弟子们讲法时总是要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我们成就智慧资粮的因,不是可有可无的。现在一讲佛教的道理,有人就说,那个人就会讲点儿教理,无修无证。固然佛法最根本的是亲证,但是亲证的前提是多闻,有正确的知见。有人总讲思量即不中用,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话简直成了社会上某些禅骗子的挡箭牌了。可是我要说不思量更不中用!而且其实言语道断之处才好言语,心行处灭之时正好分别啊。谁让你不说不想了。难道无分别就是坐着什么都不想吗?那是堕无记空。这个东西业报还挺严重呢。无分别不是什么脑袋都不分别,而是不在不当分别处分别。现在很多人学佛就喜欢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里说这法门真好,不用看书,省事儿。其实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学佛过程中必经的道路,特别是对青年知识分子尤为重要。

  佛法是从佛陀所亲证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从根本上排除了二种我见。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这是引发我们无漏的种子现行、见道、见空性的很重要的增上缘。为什么我们要闻佛法?为什么说佛法难闻?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夜当中,有佛法的时期是极其短暂的。没有佛法流布的时期,不是说佛菩萨不度众生,但是有佛法的时期恰险是佛菩萨度众生的一大方便。而我们生逢有佛法流布的时期却不好好听闻佛法,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现在有很多思想上的误解,比如讲佛教是离言法性。佛经里讲“非如其言,而有其义”。有人就只抓住这半句话说佛法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这话固然正确,但也只是正确一半。你读一读《解深密经》后面还有半句呢,“亦非无事而有所说”。这个“事”就是佛陀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佛陀也不是没有道理、没有原由地在那儿瞎说啊。讲离言法性还有一个误解,就是以为无为法才是离言法性。其实有为法也是离言法性。一切法皆是离言。

  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从印度求法回来后讲,当时印度在那烂陀寺的诸大菩萨们把大乘佛教的经典归为五类,叫五科。一个想全面地理解大乘佛教的人要有次第地学习这五科。第一学因明,就是逻辑。思维当中缺乏健全的逻辑的人没有资格学佛。第二学对法,学俱舍。第三学戒律。第四学般若。第五学瑜伽。

  对于五科的学习要严格地依止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而求。而且当年吕澂先生还提出过五科三周,就是仿照学校教育制度中初等、中等、高等三个既循环又递进的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教授和学习佛法。在藏地就很重视次第,也讲五科,略有不同。没有瑜伽,第五科是中观,因为藏地的传承主要是中观见。我们在座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也很发心要护持正法,那么我们确实就应该好好地研究佛陀的教法。有人说那么多典籍读不过来,还是一心念弥陀吧。我觉得这种认识过于偏窄了。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今天我们能共同坐在这里,往昔一定是有大因缘的啊。佛教讲因果,你一句一句地把《金刚经》的四句偶给弄懂,那是不会失坏的。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官是佛教徒,他每天骑马上班的时候都要从头开始背《法华经》,每次当把第一品背完时就恰好到地方该下马了。上班时他再抽空儿接着背。后来他骑的这匹马就因为天天听主人背《法华经》而下一世得人身,并且得闻佛法。怪得很,他拿起《法华经》一看,第一品他一下子就背下来了,可是从第…

《二谛与三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与人间佛教(于晓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