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国大陆,极大地冲击了佛教,使之濒临灭绝。一批佛教界泰斗如喜饶嘉措、”周叔迦等被迫害致*,一批法师、学者、居士遭到批斗,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占用,中国大陆佛教的人间化进程被迫中断。l978年,**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陕复和贯彻,中国佛教迎来了重振之机,其人间化进程亦得以接续重恢,并在—批德高望重、具远见卓识的佛教领袖诸如赵朴初居士、正果法师、明真法师、净慧法师等的倡导下,重焕青春,步入实践深化的新阶段。

  八十年代,是大陆人间佛教发展的关键十年,也是成效卓著的十年。在此期间,人间佛教思想成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并纳入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政策中,为佛教界内外认同拥护。奠定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成为中国大陆人间佛教实践最为重大的一项成就。而其中之一大因缘,即为赵朴初居士等的积极倡导。

  赵朴初(1907— )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那时即对佛教感发兴趣。毕业后投身于佛教改革运动中,积极从事佛教教会工作和社会慈善工作,接受了人间佛教思想并努力躬行实践。其后在上海与太虚大师结识,深受其器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负责上海难民的救济、收容工作,并取得了卓著成绩。抗战胜利后,太虚大师为维护佛教界利益,首倡“议政而不干治”,此举遭到佛教界内外一些人的非议和嘲笑、攻击。赵朴初挺身而出,力排他议,云:“今日中国的佛教,是没有人权可言的。以一个没有人权保障的佛教,而要求它担当起弘法利生、护国济民的事业,这是戏论。—所谓“自度度他”,必须从当前迫害欺侮下, 自己度脱出来。方能度脱众生。因此,当前佛教人民的任务,应当是为佛教的人权而奋斗。太虚大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如此。他的办佛学院,办佛教会,整理僧伽制度,倡导人生佛教,乃至最后的有意参政,无非是为了这个目的。”此言乃赵朴初基于其在早年从事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实践人间佛教屡受阻挠而不能顺行之激愤,系有感而发。这也表达了他对太虚所从事的佛教改革事业的敬仰和其所倡之人间佛教思想的由衷服膺与高度认同。l947年3月,太虚大师于圆寂前十天,在上海玉佛寺召见赵朴初,“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赵朴初)今后努力护法。”足见太虚大师对赵朴初之器重与所寄之厚望。1953年,赵朴初与圆瑛、虚云等高僧及佛教界其他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圆班任会长,赵朴初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此后至l 966年“文革”爆发,赵朴初一直在实际主持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牢记太虚大师之嘱望,穷尽己力,弘法护生不辍,并以乘入世精神救国济民倡导今菩萨行,实践人间佛教,为此时期大陆人间佛教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l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宗教工作方面拔乱反正,对宗教工作中五十年代末期就已发生、六十年代中期膨胀起来、“文革”中发展到极端的“左”的指导思想之影响作了彻底清理。宗教政策得以贯彻,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亦得以重恢。中国佛教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有识之士高瞻远瞩,抓住了这一殊胜之机,继续倡导佛教发展的人间化方向,将人间佛教的发展推向一个新时期。

  1981年,赵朴初撰写《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并在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法音》上连载,揭开了新时期人间佛教弘扬倡导的序幕。本书最后一节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对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思想因应时机,予以变通继承。他大力提倡菩萨行,以之为学佛之人间正行,“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八十年代初)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他还认为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由六度四摄扩充入世而修,进得解脱自在常乐我净,最终导向关怀社会、净化社会,“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此方为学佛之究竟目的。但由时势因缘,其书中“太虚”之名只能以“前人”代替,也仅提出了太虚人向佛教理论丰富内涵之基本内容,即堪可因应当时机宜,能为世俗所容忍认同,教内各宗派俱可接受的一部分。但这已足以为其后人间佛教的大规模倡导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l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适逢中国佛教协会成立30周年。在此次会议上,赵朴初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并获会议通过。在报中,赵朴初明确指出,当今时代要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三个优良传统。他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

  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世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阐明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

  赵朴初回顾历史,总结中国佛教建国以来的发展经验,结合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倡导应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即:“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这次会议“本着“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将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任务定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佛教徒,发扬优良传统,为开创佛教徒为四化建设、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新局面而勇猛精进。并号召全国佛教徒爱国守法,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教团体“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团结全国佛教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憎才、绍隆佛种”、“开展学术研究”、“促进祖国统一”、“积极进行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等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中心任务,其中的每一方面既有经典论证,又有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未来具体工作的重点与方向。这不仅促使人间佛教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更将人间佛教之实践落于实处,推动了人间佛教的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及正果法师、明真法师、真禅法师等都通过发言或其它形式论述了发展人间佛教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一致认为在当代应以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为佛教发展之基本导向。

  这次会议,将人间佛教思想确定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思想,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普遍意义;将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人间佛教在大陆的发展与实践,于中国佛教传统之创造性转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此后,赵朴初继续倡导实践人间佛教,在其《佛教与中国文化》、《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以及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又从文化角度将佛教与当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联系,对二者的一致性、共通性作了精辟分析后得出结论:不仅佛教徒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而且佛教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能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他说:

  “从佛教的意识形态及佛教文化来看,有没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内在依据呢

  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而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四重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合、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切学的教诫; 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与“四有”、“五爱”的要求有相通之处,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增上缘。”

  “其次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至于藏语系佛教文化和巴利语系佛教文化,更分别是藏族、蒙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忘我利他、普度众牛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