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赵朴初的这些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佛教人间性的认识,弘扬了人间佛教理念,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与契合,拓展了人间佛教在当代的实践空间,推动了人间佛教事业的深入发展。
此外,明真、正果、郭元兴、陈星桥、邓子美等人对人间佛教在当代大陆的倡导与实践方面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明真法师在“文革”之前就是大陆佛教的人间化的一个主要倡导者。l980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法源寺住持,l985年又兼任湖南省佛协会长。他力主佛教应以寺院为基地,以僧尼为成员,开办生产服务事业,为发展佛教事业出力,藉以实现自食其力、以寺养寺的目的。同年他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佛教发展,嘱其弟子博明、戒圆、惟正三人,加强团结,讲究行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队恢复和发展湖南佛教事业为己任,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作出努力。正果法师也是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代元老,他曾作《人间佛教寄语》一文,融通佛教修行与生活,指出:“学佛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学佛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勘验自己的现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导,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以使你即身成佛。“所以学佛的人,应该注重最基础的道德修养,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和利他的善行。七众弟子各本佛陀在经典中教授教诫、应行应止的原则去实践,就是真正的学佛。他在文中还对赵朴初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即“一种思想”和“三个传统”作了进一步的强调,盛赞其“中肯与具体”,号召学佛者“本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作一个人间佛教的行者”。最后,正果法师总结道:“佛教五乘的有漏无漏善法功德,都是以人身为基础而修习成就的,故人间佛教思想实为佛陀出世之本怀,应该宣扬赞叹。佛弟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实践人间佛教吧。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郭元兴居士则重在深探佛陀本怀,引经据典证明白释迦起至龙树菩萨、禅宗诸祖乃至太虚以及各时经论俱以人间人类为说教对象,以解决人间的各种人生问题为主旨。他又对禅宗思想中人间性内容作了发掘,指出“禅宗发扬空有两宗祖师倡导的世间与涅槃无二无别的思想,认为道即在人生平常日用之中。”平常心是道体现了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不离平常日用而办道,即在日常生活也事事处处念念不离于“道”而到生活的净化、向上和超脱。”将佛教修持与生活共相融通。陈星桥、邓子美则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发展、理论衍革、实践意义作了理论探讨,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文,对人间佛教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人间佛教思想缘起与发展尤其是近代太虚、印顺、赵朴初等人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了总结阐述,并对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或基本立场、修行的基本要求、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人间佛教是以人生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它既是契合于时代机宜,又符合于佛教的微言大义。并预言:“人间佛教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邓子美撰《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依历史线索,分太虚及其早期追随者、印顺及其继承发展、赵朴初及其解释、三者的共同点与分歧四个方面。回顾与剖析了人间佛教的建构与运作概况,并对今人对人间佛教的一些认识误区作了辨正,指出“人间佛教决非特殊教派,而是以人为出发点(反对崇拜鬼神)的适应现代社会(反对执“死方”治变症)提升现代社会(净化世间)的佛教理念。”与陈相比,其更侧重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运作。他们的这些分析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人间佛教、统一佛教思想、推动人间佛教的全面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也正是由于有了赵朴初等人的积极倡导, 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在八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自“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得以确立,发展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协会、地方佛协和各佛教团体的共识之后,大陆人间佛教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l、在建设实践人间佛教的方针指导下,中国佛教本着“立足于青年”之精神,以办学育憎为头等大事,培养了一批能续佛慧命、承继人间佛教事业的僧俗人才,开拓了中国人间佛教事业的新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贯彻,全国各地名山大寺陆续归还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教界的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这就为人间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但长达二十年的佛教人才断层、佛教事业后继乏人的现状,与佛教工作、佛教事业百废待举、亟需发展对人才的急需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才成为制约大陆佛教发展的“瓶颈”。
1980年,中共中央作出了恢复“文革”前由宗教团体直接举办的包括中国佛学院在内的几所宗教院校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宗教院校的任务,是造就—支政治上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又有相当宗教学识的年轻宗教职业人员队伍。”此宗旨与中国人间佛教之旨十分相契。于是,一度中断的大陆佛教教育事业又重焕勃勃生机。走入发展新时期,取得可喜成就。
首先是中国佛学院阶恢复与进—步发展,培养出了大批堪可光大人间佛教的人才。作为中国大陆佛教最高学府的中国佛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成立至“文革”爆发十年间,先后开办了汉语系佛教专修科、本科、两个学习班、研究班以及藏语系佛教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六个班级,共培育了4l0名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佛学造谐的汉藏佛教人才,为住持和弘扬佛教正法、开创佛教事业新局面。造就了一批中坚力量。但由于“文革”的爆发,“左”的思潮的影响,使其教学工作乎停顿,一批任职或执教的法师、居士、学者诸如喜饶嘉措大师、法尊法师、周叔迎居士、观空法师、义方法师、尘空法师、王恩洋居士、高观如居士、虞愚教授、叶均居士、黄念祖居士、郭元兴居士、刘明渊居士等。被迫停职停课,或遭批斗冲击,或被迫害致死,师资力量遭到空前削弱。佛学院在1966年被迫停办。
八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得队恢复。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和建设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比“文革”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大。它在原有的班级设置基础上,又增设了预科班(二年制)、研究生班(三年制),学科分类更为细备,师生数量也有增加。为大陆人间佛教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批人才,遍及寺院管理、佛学院教学、各级佛协工作等方面,充实了基层佛教工作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力量,保证了中国大陆佛教发展的人间化导向。
从1981年起,中国佛学院还先后选送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去日本、斯里卡、缅甸、英国等的高等院校和佛学院研究机构进修深造。这些毕业学僧如今多已成为各地方佛协、佛教文化教育机构以及名山大寺的主要领导骨干。此举不仅践行了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更为中国大陆人间佛教走向21世纪储备了新生力量。
其次是在中国佛学院的领导和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佛教教育事业更为普及,形成了—个以中国佛学院为首,以各地方佛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支撑的高级(中国佛学院和西藏语系佛学院)、中级(中国佛学院分院和省级佛学院)、初级(重点寺庙佛学院)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语系佛学教育体系,培养着一大批佛学研究和寺庙管理人才。
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应当在过去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在培养僧伽人才及推进佛学研究方面尤其应尽最大力量。至l 983年,赵朴初更明确在其报告中提3:“培养僧才,绍隆佛种,是本会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各地佛学院、中国佛学院分院、僧伽培训班和学习班纷纷成立。如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寺分院和南京栖霞山分院、上海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岭东佛学院、黑龙江尼众佛学院等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一些有条件的寺院也都办起了初级佛学院或僧伽培训班、学习班。巴故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亲自主持成立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也开办了培训藏语系佛教人才的佛学院。此外,云南上座部佛教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开办了云南省佛学院。他们与中国佛学院遥相呼应,互相交流合作,促成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多元化、体系化。
上述中国大陆佛教的各级教育机构。俱以真实践履人间佛教思想、发扬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为宗旨,以“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奉行人间佛教思想,对自己的祖国、对世界人民作出毕生贡献的僧伽人才”为导向,培养了大批能坚持弘扬实践人间佛教的僧伽人才,进一步弘扬了人间佛教理念,稳固了人间佛教思想在佛教界的主导地位,为人间佛教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思想理论基础。
2、创办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旨的佛教刊物,在宣传人间佛教思想理念方面不断进展。本着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优良传统和弘扬人间佛教思想、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宗旨,中国佛教协会、各地方佛协、名山大寺、佛教团体都因应时代,创办刊物、出版书籍,以当代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人间佛教,并与现代人繁忙的世俗生活方式相联系,针治世人身心疾病,将人间佛教之践履融入世俗社会、世俗生活。如中国佛教协会的《法音》、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河北佛协的《禅》、九华山佛学院的《甘露》、浙江省台州地区佛协的《台州佛教》、广东佛协的《广东佛…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