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上海佛协的《上海佛教》、浙江佛协的《浙江佛教》、宁波佛协《宁波佛教》、普陀山佛协的《普陀》、长沙市佛协的《正法眼》、岭东佛学院的《人海灯》、石家庄佛协的《菩提心》、河南少林寺的《禅露》等。这些刊物层次参差,各有侧重,或重在学术研究,以佛学理论见长;或倾向普及教理知识。以化导社会人心为主,但从内容上看都以弘法利生为目的,以宣传宗教政策、推行人间佛教、普及教理知识、指导学人修行、推进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主旨。并多辟有专栏刊载佛教界各地新闻、短讯,报道重大事件。除了学术性很强的刊物外,一般普及性刊物都采用了自筹资金出版发行和免费赠阅的流通方式,办刊风格平实活泼,力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相契合,这些刊物的创办发行,无论于人间佛教的思想推展,实践推行,还是于当今的社会化导、人心净化,都大有裨益。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者,则当首推《法音》。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也是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界的航舵它马首。它创办于1981年,前身为创刊于1950年的《现代佛学》月刊。开始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l988年又改为月刊。作为一个综合性刊物,它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体,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辟有:特载、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四众同修、佛教文史、胜迹巡礼、佛教艺术、政策法规、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海外佛教、书林漫步、佛教文摘、禅林消韵、佛教新闻等栏目,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交流僧尼、居士修学佛学、佛法的经验体会。既宣传了佛教政策、法规,弘扬了佛法,展现了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推动了大陆人间佛教的普世化发展,扩大了人间佛教在国内外的影响。《法音》如今已成为大陆宣传、提倡、推行、实践人间佛教的坚固阵地。
另外,由河北省佛协主办、临济禅学中心出版、净慧法师主编的佛教季刊《禅》杂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在佛教界的影响也很大,颇有特色。《禅》杂志创刊于1989年,以禅学为主要内容,旨在弘扬中华禅学,促进禅学研究与禅学的契机发展和与现代世道人心的契合。辟有指月篇、西来大意、传灯篇、磨镜台、文字禅、无孔笛等专栏。其刊载文章学术性与知识性、实用性并重,内中有不少文章重在诊治排解世人烦恼,以净化人心,进而净化整个社会,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目的。它还作为净慧法师推广“生活禅”的一个阵地,对禅宗的人间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佛教文化》则重在刊载具可读性、文艺性的作品,从文化方面影响社会、展现佛教风貌,其发行量在逐年增长。《佛学研究》则为国内第一本佛教学术研究的专刊。同类刊物还有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正法研究》(1999年创刊)。
3、继承佛教“关怀社会、回报社会”之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之入世情怀,广兴慈济事业,在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慈善救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间佛教以引导社会、净化社会、开佛知见、揭弊导俗、建设人间净土为主旨,佛教的文化教育、慈济公益事业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是其实现之方便。但从践行步骤上看,却是只有先兴办这些事业,适应社会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首肯进而接受践行,佛教才能得以实现化导世俗社会、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基于此识见,八十年代中国大陆佛教积极提倡适应社会主义,本着“关怀社会、回报社会、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之精神主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广泛兴办各种慈济事业,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州顺利发展。自l983年以来,中国佛教协会、地方佛协、中国佛学院师生和地方佛学院师生、各寺庙和佛教团体僧众居士,或捐款捐物,或出人出力,修桥补路,植树造林,兴办学校、托儿所、少年官、敬老院、安养所、医疗所,救济灾民,向残疾人福利基金、少儿福利基金捐款,为残疾福利基金募捐字画,为抢救大熊猫、修复长城吕款认购国库券,种种善举,利益众生。例如:1985年,苏州西园寺出资三十八万余元为市民修建了绿化广场、公用停车场和一座广仁桥,浙江普陀山佛协出资十六万余元修建公路、下水道、购置消防车,同乡政府合办敬老院。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佛协捐款十万元资助残疾人福利事业,福建长乐县佛协创办风伤医疗所,五台山佛协创办佛家医院,浙江瑞安市佛协亦于l989年成立施诊医疗室,青岛湛山寺也于同年5月兴建安养院、瑜伽功诊所等,免费为当地群众施医给药。1987年7月上海佛教界、真禅法师等捐款资助残疾儿童,只真禅一人就捐资十万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上海佛教界各捐款一万元支援大乡安岭受灾人民。l989年l0月中国佛教协会及诸山长老捐款二十三万元支援云南地震灾民重建灾园、恢复生产。1984年中国佛教、中国佛学院师生为残疾人福利基金、少儿福利基金和修复长城有款。从l985一l989年天台山国清寺认购国库券达四十余万元。四川新都宝光寺自1983年以来,为国分忧,先后购买国库券近二十万元,并积极赞助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包括资助办学、设奖学金、挽救大熊猫等共计十万元。1988年11月,在该寺方丈遍能法师倡导下,又向云南震灾区捐款6628元,其中真修师一人捐款达1000元。同时中国佛教界还将关怀之手伸向国外,如1986年5月北京居士林举行大悲法会祈祷非洲人民息灾增福,并将功德收入全部捐给非洲灾民。同年中国佛学院师生也响应红十字会号召,两次捐款救济受旱灾威胁的非洲难民等。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慈济、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随时代进步而具有了新的特点。百先是慈济范围的拓展,已打破了地区、国家、民族界限走向世界。其次是出现了组织化、规模化特点,不仅仅拘于—个人、一群人,更普利社会、世界,尤其是随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地方佛协的成立,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佛协为核心,以地方佛协、名山寺院为依托的合理运作系统,既可分区分片、着眼于长期慈济建设,亦可群策群力、合理组织,成办赈灾救难等大事,有效发挥系统功能。再次是在佛教慈济形式上也有了变化,除了保留传统方式方法外,又因应时机出新了新方法,如购买国库券、参与环保建设等。
4、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渐入佳境。
中国佛教协会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指出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在新中国得以生存发展,最关键的就在于它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赵朴初说:“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佛教徒,必须爱国守法,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不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也就是要做到四项基本原则对我们宗教徒的要求;要团结广大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并做好我们佛教各方面的工作。这样,我们就能循着正确的方向同全国各族人民整齐步伐前进。展望未来,中国佛教要想在以后谋求发展,也须适应社会主义,步调与社会主义保持高度一致。所以。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建设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三个优良传统”的号召,找到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的最佳契合点,其根本目的即在于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赵朴初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赵朴初又将“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中国佛教协会“—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将“团结全国佛教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任务重点”,将与社会主义适应贯彻于大陆人间佛教的建设实践当中,并成为一项指导性的方针。
在赵朴初等人倡导的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大陆在建设人间佛教中将拥护社会主义、适应社会主义付诸了实践。各级佛协通过各种方式如办刊印书、院校教育等宣传爱国就是爱教,就是爱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理念;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号召全国佛教徒“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宗教徒提出的要求,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适当安排宗教活动,避免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将宗教实践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将爱国、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作为佛学院教育指导原则之一,并以之为一个合格人间佛教人才的必备素质;积极兴办慈济事业,支持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切都是佛教教自觉适应社会主义的重大进步。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了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管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汉传佛教寺院管理试行办法》,《汉传佛教寺庙共住规约通则》,连同l982年《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制度传戒问题的决议》一并实施,改革佛教过时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其后,各寺院予此寺院管理体制加以贯彻落实,并与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农禅并重、自养自办、服务社会相结合。赵朴初的《佛教与中国文化》、《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以及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报告《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进一步阐明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协调的基本条件。从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两…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