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上海佛協的《上海佛教》、浙江佛協的《浙江佛教》、甯波佛協《甯波佛教》、普陀山佛協的《普陀》、長沙市佛協的《正法眼》、嶺東佛學院的《人海燈》、石家莊佛協的《菩提心》、河南少林寺的《禅露》等。這些刊物層次參差,各有側重,或重在學術研究,以佛學理論見長;或傾向普及教理知識。以化導社會人心爲主,但從內容上看都以弘法利生爲目的,以宣傳宗教政策、推行人間佛教、普及教理知識、指導學人修行、推進佛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爲主旨。並多辟有專欄刊載佛教界各地新聞、短訊,報道重大事件。除了學術性很強的刊物外,一般普及性刊物都采用了自籌資金出版發行和免費贈閱的流通方式,辦刊風格平實活潑,力求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相契合,這些刊物的創辦發行,無論于人間佛教的思想推展,實踐推行,還是于當今的社會化導、人心淨化,都大有裨益。其中最有特色,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者,則當首推《法音》。
《法音》爲中國佛教協會會刊,也是當代中國大陸佛教界的航舵它馬首。它創辦于1981年,前身爲創刊于1950年的《現代佛學》月刊。開始爲季刊,1982年改爲雙月刊,l988年又改爲月刊。作爲一個綜合性刊物,它集佛教教務、佛學研究、佛教藝術和知識、信息于—體,以“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倡人間佛教、啓迪智慧、淨化人心”爲宗旨。辟有:特載、法音論壇、專題訪談、修證指要、佛門人物、四衆同修、佛教文史、勝迹巡禮、佛教藝術、政策法規、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海外佛教、書林漫步、佛教文摘、禅林消韻、佛教新聞等欄目,廣泛介紹國內外佛學研究和佛教事業的最新發展動態,交流僧尼、居士修學佛學、佛法的經驗體會。既宣傳了佛教政策、法規,弘揚了佛法,展現了燦爛的佛教文化,又推動了大陸人間佛教的普世化發展,擴大了人間佛教在國內外的影響。《法音》如今已成爲大陸宣傳、提倡、推行、實踐人間佛教的堅固陣地。
另外,由河北省佛協主辦、臨濟禅學中心出版、淨慧法師主編的佛教季刊《禅》雜志、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在佛教界的影響也很大,頗有特色。《禅》雜志創刊于1989年,以禅學爲主要內容,旨在弘揚中華禅學,促進禅學研究與禅學的契機發展和與現代世道人心的契合。辟有指月篇、西來大意、傳燈篇、磨鏡臺、文字禅、無孔笛等專欄。其刊載文章學術性與知識性、實用性並重,內中有不少文章重在診治排解世人煩惱,以淨化人心,進而淨化整個社會,實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目的。它還作爲淨慧法師推廣“生活禅”的一個陣地,對禅宗的人間化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佛教文化》則重在刊載具可讀性、文藝性的作品,從文化方面影響社會、展現佛教風貌,其發行量在逐年增長。《佛學研究》則爲國內第一本佛教學術研究的專刊。同類刊物還有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正法研究》(1999年創刊)。
3、繼承佛教“關懷社會、回報社會”之優良傳統和人間佛教之入世情懷,廣興慈濟事業,在積極支持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和慈善救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人間佛教以引導社會、淨化社會、開佛知見、揭弊導俗、建設人間淨土爲主旨,佛教的文化教育、慈濟公益事業是從屬于這一目標的,是其實現之方便。但從踐行步驟上看,卻是只有先興辦這些事業,適應社會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首肯進而接受踐行,佛教才能得以實現化導世俗社會、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基于此識見,八十年代中國大陸佛教積極提倡適應社會主義,本著“關懷社會、回報社會、利樂有情、莊嚴國土”之精神主旨,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廣泛興辦各種慈濟事業,積極支持社會福利公益事業,爲黨和國家排憂解難,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州順利發展。自l983年以來,中國佛教協會、地方佛協、中國佛學院師生和地方佛學院師生、各寺廟和佛教團體僧衆居士,或捐款捐物,或出人出力,修橋補路,植樹造林,興辦學校、托兒所、少年官、敬老院、安養所、醫療所,救濟災民,向殘疾人福利基金、少兒福利基金捐款,爲殘疾福利基金募捐字畫,爲搶救大熊貓、修複長城呂款認購國庫券,種種善舉,利益衆生。例如:1985年,蘇州西園寺出資叁十八萬余元爲市民修建了綠化廣場、公用停車場和一座廣仁橋,浙江普陀山佛協出資十六萬余元修建公路、下水道、購置消防車,同鄉政府合辦敬老院。同年中國佛教協會、上海市佛協捐款十萬元資助殘疾人福利事業,福建長樂縣佛協創辦風傷醫療所,五臺山佛協創辦佛家醫院,浙江瑞安市佛協亦于l989年成立施診醫療室,青島湛山寺也于同年5月興建安養院、瑜伽功診所等,免費爲當地群衆施醫給藥。1987年7月上海佛教界、真禅法師等捐款資助殘疾兒童,只真禅一人就捐資十萬元。同年中國佛教協會、上海佛教界各捐款一萬元支援大鄉安嶺受災人民。l989年l0月中國佛教協會及諸山長老捐款二十叁萬元支援雲南地震災民重建災園、恢複生産。1984年中國佛教、中國佛學院師生爲殘疾人福利基金、少兒福利基金和修複長城有款。從l985一l989年天臺山國清寺認購國庫券達四十余萬元。四川新都寶光寺自1983年以來,爲國分憂,先後購買國庫券近二十萬元,並積極贊助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捐款包括資助辦學、設獎學金、挽救大熊貓等共計十萬元。1988年11月,在該寺方丈遍能法師倡導下,又向雲南震災區捐款6628元,其中真修師一人捐款達1000元。同時中國佛教界還將關懷之手伸向國外,如1986年5月北京居士林舉行大悲法會祈禱非洲人民息災增福,並將功德收入全部捐給非洲災民。同年中國佛學院師生也響應紅十字會號召,兩次捐款救濟受旱災威脅的非洲難民等。
這一時期中國佛教慈濟、公益事業的發展也隨時代進步而具有了新的特點。百先是慈濟範圍的拓展,已打破了地區、國家、民族界限走向世界。其次是出現了組織化、規模化特點,不僅僅拘于—個人、一群人,更普利社會、世界,尤其是隨中國佛教協會領導地位的確立和地方佛協的成立,形成了一個以中國佛協爲核心,以地方佛協、名山寺院爲依托的合理運作系統,既可分區分片、著眼于長期慈濟建設,亦可群策群力、合理組織,成辦赈災救難等大事,有效發揮系統功能。再次是在佛教慈濟形式上也有了變化,除了保留傳統方式方法外,又因應時機出新了新方法,如購買國庫券、參與環保建設等。
4、在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方面漸入佳境。
中國佛教協會回顧曆史、總結經驗,指出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在新中國得以生存發展,最關鍵的就在于它能夠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趙樸初說:“叁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佛教徒,必須愛國守法,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不進行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也就是要做到四項基本原則對我們宗教徒的要求;要團結廣大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建設,並做好我們佛教各方面的工作。這樣,我們就能循著正確的方向同全國各族人民整齊步伐前進。展望未來,中國佛教要想在以後謀求發展,也須適應社會主義,步調與社會主義保持高度一致。所以。中國佛教協會提出了“建設人間佛教、發揚佛教叁個優良傳統”的號召,找到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的最佳契合點,其根本目的即在于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的適應。趙樸初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發揚中國佛教農禅並重的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揚中國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增進同各國人民友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趙樸初又將“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爲中國佛教協會“—項經常性的重要任務”;將“團結全國佛教徒積極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作爲中國佛教協會的“任務重點”,將與社會主義適應貫徹于大陸人間佛教的建設實踐當中,並成爲一項指導性的方針。
在趙樸初等人倡導的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方針指導下,中國大陸在建設人間佛教中將擁護社會主義、適應社會主義付諸了實踐。各級佛協通過各種方式如辦刊印書、院校教育等宣傳愛國就是愛教,就是愛社會主義、維護社會主義製度的理念;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號召全國佛教徒“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宗教徒提出的要求,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適當安排宗教活動,避免妨礙社會秩序、生産秩序和工作秩序”。將宗教實踐活動納入社會主義法製軌道;將愛國、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作爲佛學院教育指導原則之一,並以之爲一個合格人間佛教人才的必備素質;積極興辦慈濟事業,支持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切都是佛教教自覺適應社會主義的重大進步。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召開了漢傳佛教重點寺院管理工作座談會,製定了《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試行辦法》,《漢傳佛教寺廟共住規約通則》,連同l982年《關于漢傳佛教寺廟製度傳戒問題的決議》一並實施,改革佛教過時製度以適應社會主義製度,其後,各寺院予此寺院管理體製加以貫徹落實,並與發揚佛教優良傳統、農禅並重、自養自辦、服務社會相結合。趙樸初的《佛教與中國文化》、《談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以及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報告《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進一步闡明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協調的基本條件。從佛教教義和佛教文化兩…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人間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