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禮祖庭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動以奸爲名,而僧不堪命。”又中興寶錄雲:“寺中百門,皆爲其戶,入門絕無人迹,惟祖殿侍奉香火數僧及住持方丈而已。”衰頹蕪穢,至于此極,殆不足以使人信其過去之光榮史矣。屯鹽海門周公署南韶,欲力振之,未幾而去。既而惺存祝公視事韶州道,乃毅然拯救。會直指程公達,兩廣製府劉公繼文亦謀修建,共推憨山大師肩其任。師以庚子冬月應命入山,念祖庭法道攸系,誓死從根本上著手整理。選僧捧誦以祝禧。授戒法以勵清修,教僧童以樹人材,培祖龍以護道脈,改風水以消凶煞,驅流棍以除腥羶,新祖庭以崇香火、辟神路以壯規模,擴廊庑以整瞻視,清租課以厚常住,立庫藏以儲蓄積,設監寺以專典守,刻號票以明收支,種種頹靡,一旦振起。又念禅堂爲道場根本,乃爲僧居,即捐資買地,移七主,各爲修整安居,以易其基。繼修正堂五間,前殿五間,穿堂叁間,左右廊房各七間,方丈庫房各叁間。複以自買梅檀林房以易僧居爲香積廚,修華嚴樓爲祖庭頭門,建無盡庵以補漢龍,買僧寮以爲藥寶,立智藥叁藏爲開山祖。百廢具舉,凡七年而工將半。豪右忌之,誣以侵吞常住,訟于按臺。經百案白,而師以老病謝事,建設未完,大德又去,子孫頑劣,乃無軌範,足以終爲複興之障也,惜哉。

  清康熙朝,平南王尚可喜人粵,興崇梵宇。知海內選佛名場,曹溪實首屈一指,即爲規畫修複。土木所費,約十余萬,總理其事者爲真修實行和尚。今據碑文,約略述之于次。

  據事略,寺殿前有潭一所,龍常出沒其間,觸撓林木。一日現形甚巨,波浪洶湧,雲霧陰翳,徒衆皆懼。祖叱之曰,你只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若爲神龍,當能變化,以小現大,以大現小也。其龍忽沒,俄頃,複現小身躍出潭面。祖展缽試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缽盂裏。龍乃遊揚至前,祖以缽舀之,龍不能動。祖持缽歸堂,與龍說法,龍遂蛻骨而去。宋高僧傳所記大同;當是事實。自龍化後,六祖擬以土石將潭填平,于上建殿,功尚未完而寂。憨山大師亦有志填築而亦未果。平藩填平之,即于上建大雄殿。殿前爲羅漢樓,樓下列四天王像,蓋即古製山門也。殿後原爲禦經閣,改爲新祖殿。門前左右列禦碑亭,殿左有鐵塔一座,所以鎮壓龍屬者。義左列說法堂東角爲普庵殿,前折而西爲南廊,又前折而左皆僧寮。殿右爲西廊,亦僧寮,前折而左爲南廊。是爲正區。

  “新祖殿左爲舊祖殿,殿之前階,即陳亞介祖墓,墓前數步爲寶塔,塔前爲諸天殿。祖殿左爲方丈,其前爲本來堂,說法堂,又前爲禅堂,其右爲伽藍堂,又前爲尚王生祠,祠後爲韋馱殿。說法堂之東爲護法堂,其側爲觀音殿,西向。護法堂之前東廠爲香積廚,亦西向。是爲左區。

  舊祖殿後爲程蘇庵,又左後爲飛錫橋,爲伏虎亭,龍王亭。其正區羅漢樓之前爲寶林門,又前爲曹溪門,爲挹翠亭。最前爲曹溪古渡亭,亭前即曹溪。挹翠亭之東爲觀音橋,又東爲東來橋,通翁源路。挹翠亭之西爲西宋橋,又西爲飲香亭,通曲江路。此其建築規模,堪稱宏大;複請木陳高足雪禅師爲住持,阿盤繼之,曹溪宗風,稍稍複振。

  阿盤之後,無可征考,而十房子孫,則依然存在。又曹溪通志卷首所繪南華全圖,塔前無殿宇,大殿前僅有鍾鼓樓,羅漢樓,及降龍塔,禦碑亭,與平藩所建築者不合。或者該圖足道光十六年劉學禮重刊通志時所補,而諸大殿,普庵殿以及僧寮等在當時皆巳不存矣。同治甲戌,林述訓,張希東等募集萬金,將全部屋宇重加修葺,至光緒元年而工始竣。民國八年李根源等捐赀補苴罅漏。白此以後,日漸衰頑,至民二十二年而寺僧之墮落,一如憨山未至南華之時。據虛雲和尚雲,祖殿前左右兩廂開鋪賣鴉片·,殿後即兩大毛坑,其他可知。

  民國二十二年,李漢魂師長駐節韶州,偶遊曹溪,見寺僧不肖,有辱祖庭,乃發重興之願,當即派員入閩迎鼓山湧泉寺住持虛容和尚工持其事。一時善信如雲,群起爲助。其建築圖如次:

  據圖,建築用費,約須叁十萬元,方能全部落成。茲則匕有變更,詳後現狀篇中。然有一事應爲諸方言者,則子孫派中,僅十余人,且皆關茸猥賤之大,此後無論如何,應將十方製度維持弗墮使彼等重行竄入,贻祖庭之羞也。曆代住持職僧及尊宿

  南華開山于智藥,大成于六祖,如上已說。六祖滅後,繼法席者爲令韬禅師,自後即寂寂罕閑。曹溪通志記曆代住持,不一其例。一則曰住持尊宿,僅古衲,憨山,融六叁人。再則曰繼席宗匠,亦僅重辯等十九人。住持一職,開爲兩類,巳不可解,且人數過少,一若祖庭事實更無可考者,茲足怪矣。余據南華現存碑記等,爲之補出曆代住持四十叁人,並存職僧之名。其有名字事迹可稽,而不能決其究任何職者,以尊宿稱之。避難來湘,無書可供檢考,寥寥百叁十七人,私心總覺不慊。

  梁天監叁年寶林寺創建以後,爾時住持,究系何人,已不可考。或以爲智藥叁藏自主之。考智藥叁藏所居,在曹溪下遊之蒙滾,即今離烏石車站五裏之月華寺,今其真身尚存。設叁藏自王之,不應遺身他處,則似別有主持之者。此亦佛教史中之疑案也。據觀本法師之六祖道場概觀雲:叁藏真身,頭胸尚完奸,腰以下關節骨細碎剝落。香火僧以窮苦自诿,不加修理。則恐難以久存,有修福者,其留意之。

  唐先天二年至肅代之際,令韬禅師繼六祖爲寶林住持。見傳燈錄及高僧傳等。

  元和十四年,道琳由曹溪率其徒請劉禹錫爲大鑒撰碑文。見劉禹錫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禅帥第二碑。考令韬示化,壽九十五,上元元年曾卻肅宗入朝之诏,距元和十四年僅五十余年。則道琳或者即是第叁代住持。

  宋開寶九年院主惠正大師懷感,都監超淨大師道隆。見鍾文。

  天禧四年,南陽賜紫僧普遂奉上命爲住持。陛辭之日,賜號智度禅師,錫以藏經供器金帛等。當時恩顧,莫與爲比。見余靖南華寺重修法堂記。

  寶元康定之間,寶緣禅師,奉上命繼智度爲住持。亦見余靖重修法堂記。爾時有佑長老者,不知何許人,余靖有詩題于其所居寶林精舍之壁。

  元豐年間。第七代住持志拱,見鍾文。

  第九代住持清桂,字景蟾,見碑文。年月漫患無可考。

  紹聖左右住持重辯,見蘇轼與南華辯老十叁紮等。按蘇轼南華長老題名記雲:“吾宋天禧叁年,曾有诏以智度禅師普遂住持,至今明公,蓋十一世矣”又書南華長老辯師逸事雲:“余遷嶺南,曾識南華重辯長老。……予自南海還,則辯已寂久矣。過南華吊其衆,問塔墓所在。衆曰,我師昔作壽塔南華之東數裏,有不悅師者,葬之別墓,既七百余日矣。今長老明公獨奮不顧,發而歸之壽塔。”據此則明公實繼辯老法席,而明公既稱第十一世,辯老應足第十世住持矣。又此第十一世雲者,似數智度禅師爲第一世說。不然,自儀鳳二年(六祖住持寶林之第一年)至建中靖國元年(東坡作題名記之年)約四五百年,僅十一世,人事上殆不可能。

  元符崇甯之間,第十一世住持明公。

  紹興叁十叁年,敕差奉甯住持南華,見碑文。

  淳熙年間,第十九世住持祖瑩,又僧了晖,見碑文。按奉甯于紹興叁十叁年奉敕住持以後,即重新祖塔,至乾道叁年又募捐鑄造大鍾一口,其鍾尚在。乾道之後即淳熙也,祖瑩既稱十九世,奉甯應是十八世矣。

  宅慶元年住持閑雲,又惠照,俱見碑文。

  此外據曹溪通志所記,宋代住持,又有智員,明禅師,因禅師,覺禅師等,手頭無補續高僧傳及五燈全書諸書,無可考。

  元法遵古衲禅師,丁亥之歲住持南華,至元二十八年示寂,世臘六十五。據其舍利塔記,謂丁亥之時,衣缽爲有力者負去,轉輾獻之于上,仍奉旨給還雲。

  大德五年,住持法脈,見碑文。

  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正統四年,第七十九代住持虛中觀意禅師。其蘿度師名道學,寶林山僧,俱見碑文。

  成化元年,寺僧有滿倉成公者,具疏處阙,請複祖業。十年第八十七代,住持惠勉。十叁年僧崇曉建本慧淳頗有建設。又僧文瑞重修禅堂,俱見碑文。

  正德叁年住持如靖,其蘿度師名惠鈴。又僧圓壁重建香積廚。十一年住持智漢,十二年住持清潔號靜堂。又僧圓通,襄理修建。俱見碑文。

  嘉靖八年住持圓玺修普庵殿,九年住持真圓修鼓樓,十叁年第九十五代住持剩堂重修羅漢樓,又僧太倉重修寶林門,十四年住持真滿,十八年住持用周悟全號香溪,二十年僧明紀智綱重修飲香亭,二十四年第九十八代住持淨琛號石岡,二十七年住持淨,叁十二年住持悟環修諸天殿,叁十六年住持廣粢,俱見碑文。又有丹田禅師者,諱悟進,廣州新會潘氏子,生于嘉靖乙未,于叁十二年禮南華寺智琏禅師蘿染,日誦金剛經不辍。萬曆甲寅,沐浴更衣,怡然坐化,今其真身尚在。

  隆慶五年戶長僧如積改建車錫泉亭。見碑文。

  第一百八代住持象岡口禅師,第一百十二代住持新庵善禅師,年月難稽,而在性奎之前,見碑文。

  萬曆元年住持性奎妙善,又住持了颀,重建本來堂。二年住持海袖,又僧如用,性偉,惠宜。六年戶長僧超言,耆舊僧性憲請複寺田。七年住持應颀,修觀音橋,十年住持宗,二十一年住持法潤子貸,建挹翠亭。戶長僧積昌,正華,妙傳,智螯,真權,法泉。見碑文。又有行裕,淨泰等,見中興實錄。

  萬曆二十八年至叁十七年住持憨山大師,融六繼之。順冶八年,平南靖南兩主至曹溪渠請楞嚴經于廣州長壽禅林,賜紫,可知其世壽甚永。崇祯乙亥余集生居士往博山延請曾任廣州光孝寺住持之超塵禅師來曹溪立規矩,置田瞻衆。曹溪通志列超塵于繼席宗匠中,則超塵實繼融六法席者。超塵之後,爲朝宗忍與大休珠。勘大休行述,有謂:“憨山與朝和尚之後,曹溪不複知性宗,師來得不墜。”此甚可疑。蓋融六系憨山門人,順治八年既在南華,中間複經超塵之整頓,何得謂爲不知性宗。或者融六等住持之期,皆不甚久,又不當寓曹溪,寺中一切皆爲子孫派所操縱乎。

  又戶長僧道勝,都管福興…

《參禮祖庭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重申立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