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礼祖庭记▪P2

  ..续本文上一页,动以奸为名,而僧不堪命。”又中兴宝录云:“寺中百门,皆为其户,入门绝无人迹,惟祖殿侍奉香火数僧及住持方丈而已。”衰颓芜秽,至于此极,殆不足以使人信其过去之光荣史矣。屯盐海门周公署南韶,欲力振之,未几而去。既而惺存祝公视事韶州道,乃毅然拯救。会直指程公达,两广制府刘公继文亦谋修建,共推憨山大师肩其任。师以庚子冬月应命入山,念祖庭法道攸系,誓死从根本上着手整理。选僧捧诵以祝禧。授戒法以励清修,教僧童以树人材,培祖龙以护道脉,改风水以消凶煞,驱流棍以除腥羶,新祖庭以崇香火、辟神路以壮规模,扩廊庑以整瞻视,清租课以厚常住,立库藏以储蓄积,设监寺以专典守,刻号票以明收支,种种颓靡,一旦振起。又念禅堂为道场根本,乃为僧居,即捐资买地,移七主,各为修整安居,以易其基。继修正堂五间,前殿五间,穿堂三间,左右廊房各七间,方丈库房各三间。复以自买梅檀林房以易僧居为香积厨,修华严楼为祖庭头门,建无尽庵以补汉龙,买僧寮以为药宝,立智药三藏为开山祖。百废具举,凡七年而工将半。豪右忌之,诬以侵吞常住,讼于按台。经百案白,而师以老病谢事,建设未完,大德又去,子孙顽劣,乃无轨范,足以终为复兴之障也,惜哉。

  清康熙朝,平南王尚可喜人粤,兴崇梵宇。知海内选佛名场,曹溪实首屈一指,即为规画修复。土木所费,约十余万,总理其事者为真修实行和尚。今据碑文,约略述之于次。

  据事略,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祖叱之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祖展钵试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祖以钵舀之,龙不能动。祖持钵归堂,与龙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宋高僧传所记大同;当是事实。自龙化后,六祖拟以土石将潭填平,于上建殿,功尚未完而寂。憨山大师亦有志填筑而亦未果。平藩填平之,即于上建大雄殿。殿前为罗汉楼,楼下列四天王像,盖即古制山门也。殿后原为御经阁,改为新祖殿。门前左右列御碑亭,殿左有铁塔一座,所以镇压龙属者。义左列说法堂东角为普庵殿,前折而西为南廊,又前折而左皆僧寮。殿右为西廊,亦僧寮,前折而左为南廊。是为正区。

  “新祖殿左为旧祖殿,殿之前阶,即陈亚介祖墓,墓前数步为宝塔,塔前为诸天殿。祖殿左为方丈,其前为本来堂,说法堂,又前为禅堂,其右为伽蓝堂,又前为尚王生祠,祠后为韦驮殿。说法堂之东为护法堂,其侧为观音殿,西向。护法堂之前东厂为香积厨,亦西向。是为左区。

  旧祖殿后为程苏庵,又左后为飞锡桥,为伏虎亭,龙王亭。其正区罗汉楼之前为宝林门,又前为曹溪门,为挹翠亭。最前为曹溪古渡亭,亭前即曹溪。挹翠亭之东为观音桥,又东为东来桥,通翁源路。挹翠亭之西为西宋桥,又西为饮香亭,通曲江路。此其建筑规模,堪称宏大;复请木陈高足雪禅师为住持,阿盘继之,曹溪宗风,稍稍复振。

  阿盘之后,无可征考,而十房子孙,则依然存在。又曹溪通志卷首所绘南华全图,塔前无殿宇,大殿前仅有钟鼓楼,罗汉楼,及降龙塔,御碑亭,与平藩所建筑者不合。或者该图足道光十六年刘学礼重刊通志时所补,而诸大殿,普庵殿以及僧寮等在当时皆巳不存矣。同治甲戌,林述训,张希东等募集万金,将全部屋宇重加修葺,至光绪元年而工始竣。民国八年李根源等捐赀补苴罅漏。白此以后,日渐衰顽,至民二十二年而寺僧之堕落,一如憨山未至南华之时。据虚云和尚云,祖殿前左右两厢开铺卖鸦片·,殿后即两大毛坑,其他可知。

  民国二十二年,李汉魂师长驻节韶州,偶游曹溪,见寺僧不肖,有辱祖庭,乃发重兴之愿,当即派员入闽迎鼓山涌泉寺住持虚容和尚工持其事。一时善信如云,群起为助。其建筑图如次:

  据图,建筑用费,约须三十万元,方能全部落成。兹则匕有变更,详后现状篇中。然有一事应为诸方言者,则子孙派中,仅十余人,且皆关茸猥贱之大,此后无论如何,应将十方制度维持弗堕使彼等重行窜入,贻祖庭之羞也。历代住持职僧及尊宿

  南华开山于智药,大成于六祖,如上已说。六祖灭后,继法席者为令韬禅师,自后即寂寂罕闲。曹溪通志记历代住持,不一其例。一则曰住持尊宿,仅古衲,憨山,融六三人。再则曰继席宗匠,亦仅重辩等十九人。住持一职,开为两类,巳不可解,且人数过少,一若祖庭事实更无可考者,兹足怪矣。余据南华现存碑记等,为之补出历代住持四十三人,并存职僧之名。其有名字事迹可稽,而不能决其究任何职者,以尊宿称之。避难来湘,无书可供检考,寥寥百三十七人,私心总觉不慊。

  梁天监三年宝林寺创建以后,尔时住持,究系何人,已不可考。或以为智药三藏自主之。考智药三藏所居,在曹溪下游之蒙滚,即今离乌石车站五里之月华寺,今其真身尚存。设三藏自王之,不应遗身他处,则似别有主持之者。此亦佛教史中之疑案也。据观本法师之六祖道场概观云:三藏真身,头胸尚完奸,腰以下关节骨细碎剥落。香火僧以穷苦自诿,不加修理。则恐难以久存,有修福者,其留意之。

  唐先天二年至肃代之际,令韬禅师继六祖为宝林住持。见传灯录及高僧传等。

  元和十四年,道琳由曹溪率其徒请刘禹锡为大鉴撰碑文。见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帅第二碑。考令韬示化,寿九十五,上元元年曾却肃宗入朝之诏,距元和十四年仅五十余年。则道琳或者即是第三代住持。

  宋开宝九年院主惠正大师怀感,都监超净大师道隆。见钟文。

  天禧四年,南阳赐紫僧普遂奉上命为住持。陛辞之日,赐号智度禅师,锡以藏经供器金帛等。当时恩顾,莫与为比。见余靖南华寺重修法堂记。

  宝元康定之间,宝缘禅师,奉上命继智度为住持。亦见余靖重修法堂记。尔时有佑长老者,不知何许人,余靖有诗题于其所居宝林精舍之壁。

  元丰年间。第七代住持志拱,见钟文。

  第九代住持清桂,字景蟾,见碑文。年月漫患无可考。

  绍圣左右住持重辩,见苏轼与南华辩老十三扎等。按苏轼南华长老题名记云:“吾宋天禧三年,曾有诏以智度禅师普遂住持,至今明公,盖十一世矣”又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云:“余迁岭南,曾识南华重辩长老。……予自南海还,则辩已寂久矣。过南华吊其众,问塔墓所在。众曰,我师昔作寿塔南华之东数里,有不悦师者,葬之别墓,既七百余日矣。今长老明公独奋不顾,发而归之寿塔。”据此则明公实继辩老法席,而明公既称第十一世,辩老应足第十世住持矣。又此第十一世云者,似数智度禅师为第一世说。不然,自仪凤二年(六祖住持宝林之第一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东坡作题名记之年)约四五百年,仅十一世,人事上殆不可能。

  元符崇宁之间,第十一世住持明公。

  绍兴三十三年,敕差奉宁住持南华,见碑文。

  淳熙年间,第十九世住持祖莹,又僧了晖,见碑文。按奉宁于绍兴三十三年奉敕住持以后,即重新祖塔,至乾道三年又募捐铸造大钟一口,其钟尚在。乾道之后即淳熙也,祖莹既称十九世,奉宁应是十八世矣。

  宅庆元年住持闲云,又惠照,俱见碑文。

  此外据曹溪通志所记,宋代住持,又有智员,明禅师,因禅师,觉禅师等,手头无补续高僧传及五灯全书诸书,无可考。

  元法遵古衲禅师,丁亥之岁住持南华,至元二十八年示寂,世腊六十五。据其舍利塔记,谓丁亥之时,衣钵为有力者负去,转辗献之于上,仍奉旨给还云。

  大德五年,住持法脉,见碑文。

  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正统四年,第七十九代住持虚中观意禅师。其萝度师名道学,宝林山僧,俱见碑文。

  成化元年,寺僧有满仓成公者,具疏处阙,请复祖业。十年第八十七代,住持惠勉。十三年僧崇晓建本慧淳颇有建设。又僧文瑞重修禅堂,俱见碑文。

  正德三年住持如靖,其萝度师名惠铃。又僧圆壁重建香积厨。十一年住持智汉,十二年住持清洁号静堂。又僧圆通,襄理修建。俱见碑文。

  嘉靖八年住持圆玺修普庵殿,九年住持真圆修鼓楼,十三年第九十五代住持剩堂重修罗汉楼,又僧太仓重修宝林门,十四年住持真满,十八年住持用周悟全号香溪,二十年僧明纪智纲重修饮香亭,二十四年第九十八代住持净琛号石冈,二十七年住持净,三十二年住持悟环修诸天殿,三十六年住持广粢,俱见碑文。又有丹田禅师者,讳悟进,广州新会潘氏子,生于嘉靖乙未,于三十二年礼南华寺智琏禅师萝染,日诵金刚经不辍。万历甲寅,沐浴更衣,怡然坐化,今其真身尚在。

  隆庆五年户长僧如积改建车锡泉亭。见碑文。

  第一百八代住持象冈口禅师,第一百十二代住持新庵善禅师,年月难稽,而在性奎之前,见碑文。

  万历元年住持性奎妙善,又住持了颀,重建本来堂。二年住持海袖,又僧如用,性伟,惠宜。六年户长僧超言,耆旧僧性宪请复寺田。七年住持应颀,修观音桥,十年住持宗,二十一年住持法润子贷,建挹翠亭。户长僧积昌,正华,妙传,智螯,真权,法泉。见碑文。又有行裕,净泰等,见中兴实录。

  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住持憨山大师,融六继之。顺冶八年,平南靖南两主至曹溪渠请楞严经于广州长寿禅林,赐紫,可知其世寿甚永。崇祯乙亥余集生居士往博山延请曾任广州光孝寺住持之超尘禅师来曹溪立规矩,置田瞻众。曹溪通志列超尘于继席宗匠中,则超尘实继融六法席者。超尘之后,为朝宗忍与大休珠。勘大休行述,有谓:“憨山与朝和尚之后,曹溪不复知性宗,师来得不坠。”此甚可疑。盖融六系憨山门人,顺治八年既在南华,中间复经超尘之整顿,何得谓为不知性宗。或者融六等住持之期,皆不甚久,又不当寓曹溪,寺中一切皆为子孙派所操纵乎。

  又户长僧道胜,都管福兴…

《参礼祖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重申立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