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態女性主義與人間佛教的環境關懷(林朝成)▪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特別人類,不但由于緣起相的相依共存而引發共同意識的仁慈,而且每每是無意識地,直覺得對于衆生,對于人類的苦樂共同感。無論對自,無論對他,都有傾向于平等,傾向于和同,有著同一根源的直感與渴仰。這不是神在呼召我們,而是緣起法性的敞露于我們之前。[37]

  本文從生態女性主義對深層生態學的批判作爲反省的契機,以關懷倫理學作爲倫理學的對比,嘗試建構佛教的環境關懷倫理,其立論偏于“差異”的“事”相,對于“同一”的“理”性則視爲目前綠色佛教的主流思潮,未詳加闡明。然而,就臺灣環境關懷的實踐前景而言,筆者的立場支持生物區域主義的論述與生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對“同一”哲學的實踐面表示質疑,但這並不否定其作爲慈悲的根源的重要面向。

  --------------------------------------------------------------------------------

  【注釋】

  [1] 參見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in George Session ed.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pp64-84,1995, Shambhala Publication Inc.

  [2] 同注1,本圖中文的翻譯與相關論述參見雷毅,〈深層生態學論綱〉,收在徐嵩齡主編,《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頁80-89。

  [3] 參見注1,又參見雷毅前揭文。

  [4] 生態女性主義是環境運動和女權運動合流的産物,它關注的是對婦女的統治和對自然的統治之間的關系,相關著作參見Maria Mies & Vaneana Shiva, Ecofeminism, Melboume :Spinifex. 中文的介紹,參見顧燕翎:〈生態女性主義〉,收在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996,臺北:女書文化,頁261-282。

  [5] 引自雷毅前揭文,頁99。

  [6] 見Val Plumwood,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 ,199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rledge; pp141-196.以下所述,凡是本書論點者,不再一一標明。

  [7] 見Arne Naess, Self Realization: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Being in the World, in John Seed,et al.,ed. Thinking Like a Mountain: Towards a Council of All Beings Philadelphia: New Society Publisher,1988.

  [8] 構造原則(Constitutive Prinzpien) 和規製原則(Regulative Prinzipien)的概念,采用康德哲學的用法。參見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by Norman Kemp Smith ,pp449-454。

  [9] 參見Carol Gilligan: In a Different Vo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0] 參見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es &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相關的研究參見方志華:《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9年。

  [11] 參見Joan c. Tronto: Moral Bounfaries,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Inc.1993

  [12] 同注10,頁3。

  [13] 同注11,頁27。

  [14] 同注6,頁167。

  [15] 同注6,頁187。

  [16] 生物區域主義主張:在地球的各類生物區域中,重建居住地;尋求一種生態永續、穩定的、自我維持的生活方式;使這些小規模的多樣化社區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結合起來;並發展一套合作性的適合當地的獨特政策,使非中心的社會、政治結構與當地的生物完整性相融。

  [17] 同注10,頁69。

  [18] 參見11,P104,中文著作相關介紹可參考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北京出版社,1999,頁159-181。

  [19] 參見Nel Noddings,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 College Press,1992.

  [20] 《大智度論》,《大正藏》二五冊,頁二○八下。

  [21] 五道指地獄、餓鬼、畜牲、人道、天道,六道則加上修羅道。

  [22] 《大正藏》二五冊,頁二五六中。

  [23] 五停心觀爲不淨觀(amubha-smrti)、慈悲觀(maitri-smrti)、因緣觀(idampratyayata-pratityasamutpada-smrti)、界分別觀(dhatu-prabheda-smrti)、數息觀(anapana-smrti)。

  [24]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大正藏》二七冊,頁四二七。

  [25] 《俱舍論》,《大正藏》二九冊,頁一五○中。

  [26] 《大正藏》二五冊,頁二五六下。

  [27] 見印順導師《學佛叁要》,臺北:正聞出版社,頁138-139。

  [28] 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頁242-243。

  [29] 《大正藏》十二冊,頁六九四下。

  [30] 同上。

  [31] 同上。

  [32] 同上。

  [33] 見《妙法蓮華經》,《大正藏》七冊,頁五○中至五一下。

  [34] 見印順導師《學佛叁要》,臺北:正聞出版社,頁137。

  [35] 以下的論述,見方志華,《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頁48。

  [36] 見印順導師《學佛叁要》,臺北:正聞出版社,頁120-123。

  [37] 見印順導師《學佛叁要》,臺北:正聞出版社,頁123。

  

  

《生態女性主義與人間佛教的環境關懷(林朝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