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初門
隋天臺智者大師撰
目錄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臺山修禅寺。沙門釋智顗。辄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叁百科。裁爲七卷。流傳新學。略爲叁意。一爲讀經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于名數者。二爲未解聖教所製法門淺深之次第。叁爲學叁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曆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叁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叁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辨體相。始得叁卷。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
名色初門第一。
五陰初門第二。
十二入初門第叁。
十八界初門第四。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叁毒初門第七。
五蓋初門第八。
十煩惱初門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
十惡初門第十一。
十善初門第十二。
叁歸初門第十叁。
五戒初門第十四。
四禅初門第十五。
四無量心初門第十六。
四無色定初門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門初門第十八。
十六特勝初門第十九。
通明觀初門第二十(亦名通明禅)
名色初門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門。先從名色而始者。至論諸法本原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聖分別說一切法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論偈雲。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別于異事
更無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應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于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別名。故謂之爲名也。
二色 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爲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既異于心意識法。故稱爲色也。
五陰初門第二
一色陰 二受陰 叁想陰 四行陰 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爲四心。對色合爲五也。此五通稱爲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爲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爲陰。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爲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爲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叁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爲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爲六想也。
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爲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爲六思。思即是行。謂于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爲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雲。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爲次料簡。
十二入初門第叁
內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叁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塵入 一色入 二聲入 叁香入 四味入 五觸入 六法入。
次五陰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聖教門。開色爲十。心但爲二。合爲十二也。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爲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爲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爲識所依。故名爲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爲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分對色。能見色之處名眼。眼是四大造色。體爲十色共成。所謂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分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爲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叁鼻入 身分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爲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分對味。能知味之處名爲舌。舌是四大造色。亦爲十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觸處皆名爲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爲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諸心數法。但取心王。以爲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屬外。識所遊涉。故名爲入。亦名塵者。塵以染汙爲義。以能染汙情識。故通名爲塵也。
一色入 一切對眼。所見之色名爲色。色有二種色。攝一切色。一正報可見色。衆生身色。青黃赤白黑色等。二依報可見色。外無知青黃赤白黑色等也。
二聲入 一切對耳。所聞之色曰聲。聲有二種聲。攝一切聲。一從正報色出聲。衆生語言音聲也。二從依報色出聲也。
叁香入 一切對鼻。所聞之色名香。香有二種香。攝一切香。一正報色處香。衆生身中香臭也。二依報色出香。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對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種味。攝一切味。一正報色處味。衆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報色處味。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觸入 一切對身。所覺之色名觸。觸有二種觸。攝一切觸。一正報色處觸。衆生身中。冷暖澀滑等十六觸也。二依報色處觸。外一切無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觸也。
六法入 一切對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種法。攝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法也。二者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及叁無爲法。
十八界初門第四
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叁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塵界 一色界 二聲界 叁香界 四味界 五觸界 六法界。
六識界 一眼識界 二耳識界 叁鼻識界 四舌識界 五身識界 六意識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開色爲十。離名作八。合爲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爲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內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內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外六塵界 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爲義。識依于根。能識別于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知謬取也。
一眼識界 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二耳識界 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叁鼻識界 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四舌識界 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五身識界 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六意識界 五識生已即滅。意爲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爲根。後意識爲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爲根。所生爲識。今說所生之識。爲意識界也。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一我 二衆生 叁壽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養育 七衆數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叁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見者。
次名色陰入界。而辨十六知見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見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曆緣略辨。即有十六知見之別。廣對諸緣。則妄計不可稱數。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今爲欲于後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觀門。必須善識假實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論釋之也。
一我 若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無明不了。若即若離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我爲也。
二衆生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有我生。故名衆生。
叁壽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故名壽者。
四命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起衆事。如父生子。名爲生者。亦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于他。故名養育。亦計我從生已來。爲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衆數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名色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諸因緣。是衆法有數故名衆數。
八人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是行人。異于非行之人。故名爲人。亦計我生人道。異于余道。故名爲人。
九作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
十叁受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 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起正見名見者。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一見煩惱 二愛煩惱。 …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