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都會說,哪個讓你做壞事,你馬上就跑了,你根本不信他,就是因爲讓你做好事,你才會上當,開口就讓你做壞事,你能接受他嗎?雷鋒也是做好事的,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的是,雷鋒沒有信願行,他不是佛教徒,盡管我們說他某些事情做得像佛菩薩一樣,但是他不是佛教徒,他只是像,並不是,記住這一點,很多氣功大師好像佛教,其實不是,一點點都不是,裝模作樣,沒有佛教這塊招牌,誰會買他的帳呢?誰也不買他的帳,所以他們都很好地利用了佛教這塊招牌,所以佛教受傷害嘛。我們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站出來護法,所維護法,不是要跟人家玩命,而是應該告訴大家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如果大家明白真正的佛法是什麼,誰也不會上當受騙。這事回因向果,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做的都不白做,從來沒有白做的事情,有的人覺得很委屈,那是因爲你還願意想做人,做人你才會覺得有委屈,你要想成佛菩薩你就不再和衆生計較了,因爲你知道今天的因就是今天的果,如是因如是果,就像當年我們去讀彌陀經,有一個給孤獨長者,當初他把給孤獨園獻出來的時候,當時在製造精舍的時候,他跟舍利弗在量地基的時候,天上的福報馬上就顯現了,如是因如是果,不一定非有一個過程的,馬上就可以有的,只是有時候這種果報並沒有完全出現,所以當時拉線的時候舍利弗就笑了,爲什麼笑了,當時給孤獨、悉達多長者站起來往天上一看,那種天人的福報已經現前了。所以回因向果,我們必須有一個目標是成佛,要發菩提心,所以佛教告訴我們最重要的要看你的發心,如果不看發心的話,那所有的人都好像是佛教徒,包括那些氣功大師,他發心是怎麼樣的,他心裏什麼動機,實際上發心就是動機,動機如何,非常關鍵。
第四是回小向大。因爲我們的心量很小,我們總是爲了自己解脫,但是我們要拓開我們的心量,要向大乘佛法邁進。比如說我們今天有好有壞有生有死,有生死就有解脫,這是一個對立的世界,那些聲聞乘人知道人生的苦空無常無我,馬上就涅槃了,毀身滅自,趕緊就解脫了,逃離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苦不想再來。但是在大品般若經裏,佛陀就罵過他們是“焦芽敗種”,當時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很迷惑,佛怎麼會罵人呢?我就問我的老師去了,老師告訴我:“嗨,佛陀是悲心,我們是嗔恨心呐。”我們是嗔恨心然後才罵人的,佛陀是悲憫你,希望你能走出你狹隘的境界,才說你“焦芽敗種”,你應該完成你五百由旬的最終目的,就是說在化成、在叁百由旬那裏你不要再停留,不要停留,那只是一個化成,不是一個實在的,只有五百由旬那才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所以要回小向大,不要停留在小乘上,我們要向大乘邁進,而且在大乘佛法上心量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說人生是苦,大乘佛法裏看人生並不是苦,也不是樂,沒有苦也沒有樂,因爲我們的我執、我們對人生的期望值才産生了苦,如果你沒有期望值、沒有我欲,那你沒有苦也沒有樂,那個時候你才是真正的大乘。所以我們原來所說的解決煩惱、化解痛苦,這些都顯得非常蒼白,因爲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是你製造出來的,是因爲你有一個我執,所以你才會發現人生是很痛苦的。我們需要回向。
第五點要回邪顯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本來是不應該講的,本來應該有四個就好了,但是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必須要講,因爲如果從一個正常的理念來講,應該是從實信到實住的時候,信解的問題就應該已經解決了,但是我現在希望我們的佛教徒去幫助幫助那些誤入歧途的人們,就是那些跟邪教、跟邪法、歪門邪道的人爲伍或者介入的人,我希望能去幫一幫他們,所以才叫回邪向正。爲什麼?因爲在般若經裏說:“若有一法勝過涅槃者,吾以視之如幻如畫。”那是真正的解脫,但是我們現在是執著呀,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東西,那個東西是萬能的,但是佛教絕對不是一個所謂的萬能、主宰、神。佛陀只是發現了事物的真相,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維持正法,一定要去回邪向正,也要告訴衆生那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只有這樣的話你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不然的話,你怎麼能叫佛教徒呢?如果每一個佛教徒,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都把佛教的這種正知見告訴給別人,理直氣壯,堂堂正正,我覺得那個時候佛教徒是非常有尊嚴的。爲什麼有人像做賊一樣?就是因爲他第一個不理解佛法,第二個煩惱重重,第叁個形象不佳,在家裏形象不佳。所以人家都說:“嗨,你還學佛。”一句話全都包括了,沒有說服力。我們通過以上的四種回向,做得很好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回邪向正,也能夠幫助別人回邪向正,那麼我們豈不是更正?通過回向之後,你會發現你還會拒絕現實生活嗎?你不會拒絕的。就像《六祖壇經》所說的“搬柴運水,無非佛道;鋤田種地,總是禅機。”沒有理解佛法的人,他就會講:那我就在家裏幹活,或者我怎麼樣的,不是,需要你去轉化的,需要你回向你才能把他真正地成爲佛法,也就是需要你去轉悟。不能轉悟的話,你還是凡夫一個,搬柴就是搬柴,運水就是運水,它跟佛法有什麼關系,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佛教講一句話:“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因爲它是一種轉化,也就是在回向,它才真正地成爲了菩提,成爲了涅槃。那麼我們今天明白了回向的道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從這裏下手,把自己的心作爲一個道場,做一個修行的下手處,把自己的家或者把自己面對的事物完美地做好。在此我願與大家一起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輪回與解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