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充满,如站稳了脚跟一样,不再摇摆了,那个时候你才真正完全得到佛法的受应,真正地走进去,即使社会发生了什么,都不会放弃信仰,此时已是法喜充满、清安自在,那是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我们做不到。因为这种初地菩萨,就像我们每每到一个庙里去,第一个殿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前面的那个菩萨弥勒菩萨,也叫弥勒佛,上面写“登欢喜地”,就告诉你你来到这儿,不是轻易来的,是有缘来的,来到这儿你就是初地菩萨,给你一个信心,因为无事不登三宝殿嘛,你是有事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要珍惜因缘,要做到真正地登欢喜地,不是登烦恼地。第四个是“念不退转”。七地之前不能无功用行,但是我们会观照,观照什么呢?跟法性,也就是跟我们所谓的空性去相应的时候,我与法性相应,但是我们稍一松懈,正念就失去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功用行,不懈怠,紧紧地来把握自己,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八地才能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那个空有并观,那时候你真正能够证到空有平等了,只有那个时候你才永不退转。不然的话你就会进进退退、进进退退,尽管你站稳了脚跟,但是加功用行的能力还很缺陷,所以这时你还要继续努力。只有八地的时候你肯定不退转了,那个时候哪怕你在东方世界、西方世界,你在任何一个佛土里面,你都可以倒驾慈航了,你可以来到这个世间,那个时候你是乘愿再来的,不是随业流转,那个时候你自在了,来去自在,不像现在不自在,没人同你商量,你也不知道。万象纷纭却不见诸法生灭相,或者也不见增与减、垢与净,此时念念相应、无住生心,也就是你根本不需要念佛,佛也在你心里头,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没有挂碍,了了分明,得大自在。那个时候真的了不起,但这个很难,用佛陀的观念来讲,也就是需要两大阿僧祇劫才能够到八地菩萨,八地到妙觉还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但是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错觉,我们可以进行突破,就像般若经里说的“一念可以顿超”,顿超什么?百劫。
所以你看楞严咒后边说,“大众薰修息圣尽,十地顿超无难事。”可以顿超的,就像法华经里的龙女八岁可以成佛。所以我在想li.hong.zhi是不是瞎扯蛋,法华经里有八岁成佛的事,他就八岁具大神通,眼睛里就跑出来真善 忍了,而且还没有内容,只有假象,我想li.hong.zhi有一些佛教的经典是看过,但他不理解,胡说八道,但他很有诱惑力,很有煽动力。
我们讲回向,回向啊,在我看来,信心的建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实行实信,十住应该说你对佛法的理解应该也能到位,我们有信心,我们理解了佛法,也就是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理要顿悟,事要渐修”,我们在顿悟之后,顿悟了佛法之后,这个是必须马上到位的,如果你不能到位,那你的知见一定要树立起来,正知见,这样的理要顿悟建立起来了,事要渐修,那么下面就要走进十回向,因为就我们目前的思维观念、修行的境界,是远远根本登不了地的,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回向,回向就是转移,转移视线,回过头来,转移我们的行为和做法、看法。应该说信解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证是最迫切的事情,因为我想大家经常地来听听佛经,关于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而证的内容应该是行与回向,“理要顿悟,事要渐修”,转换角度,把所有的我执能够通过回向来化解、转移它,通过回向来转移我们的思维观念。在华严经里就有回向一品,回向即是回过头来转移方向,菩萨种性的培养必须要学会回向,不回头,你这种定位得我执,你就永远没有希望。
知道回向,却不知道怎么样回向,我们每每在念经之后,在做完我们的功课之后,知道回向,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向。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智慧,所以你的回向是不成功的,越回向我执越重。记住,越回向我执越轻,如果越回向我执越重,那是失败的回向,那还不理解回向。我们不知道回向,下面我们就要讲“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邪向正”。回向时非常关键的修行的方法,必须去改变一下我们自己。据说五祖开悟之后,在闹市中帮助人家卖肉,人家卖肉,他就去帮忙扯一扯,人家拿刀就割,他就去帮忙。在我们今天来看,你是无法接受的,但是那也是一种回向,他愿意跟众生打成一片,但他并没有去杀猪呀,告诉诸位的是,他可以帮卖猪肉人的忙,但是他并没有去杀猪。
回向也是要有规则的,它试图来引导人们改变固有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样的回向来改变,这是必要的。当见水还是水时,我们就会有平常心,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我们学到最后,我们信之后、解之后,我们才明白,见山不是山,见水已经不是水了,当我们去回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佛法是不离开山水而去解脱的。佛法是不离开我们这个身体、这个五蕴身而能够去实证佛法的。回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一种事物,一个佛教徒和一个非佛教徒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人说:“我看这个出家人活得很窝囊,活得很委屈的样子。”我笑了,我说:“嗨,你不理解我呀。我觉得那东西不值得计较,你才觉得我很委屈呀。如果我按照一个世间人的观念,我就根本不应该剃头呀,所以当我剃头的时候跟你就不一样了,你哪里知道我呢?但我却知道你,我能理解你跟别人争强好胜。”
我们第一点讲回自向他,不要太多地为自己考虑吧,除了吃饭、睡觉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之外,有些时候你可以让着别人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对方能接受吗?然后你再去做一些事情,你不要仅仅从我来出发,从自我出发的人他不是菩萨,他不是佛教徒,所以佛教徒讲自利利他,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讲,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所以要回自向他,我们要回向。不回向你哪里是佛教徒呀?所以你想想我们在说:“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你要跟法界众生结缘的时候,你的功德才最大。我们现在都非常地狭隘,老说:哎呀,我跟那个人好,就给他念念经,给自己的父母念经,把牌子往那儿一放,我很感动,但是我希望,因为这样的因缘你能够同法界众生结缘,而且因为这样的结缘,你父母的功德就更大,而你的功德就更圆满。不然你不是佛教徒,不然你自己把个牌往那儿一放,就说为我父亲为我母亲为我的朋友为我的亲戚去念经,我经过了好多这样的事情,我试图去校正他们,但是他们的我执太重了,不接受,“这怎么可以?我才不给他们念呢。”你怎么能叫回向呢?你的回向、你的信心都是假的了。所以要改变观念,你想想,就像我们,比如说打普佛一样,一个人说这个普佛我承包了,不允许别人介入,但是我今天告诉你,假使你允许别人介入,你的这场普佛更圆满,就是因为你不允许别人介入,你这样自私和狭隘,那你这个普佛吉祥得也不会特别吉祥,超拔的功德也不会特别大。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它和世间法的观念是不同的呀,如果一样的话,我讲过那佛菩萨就是贪官污吏,谁给我钱多我就帮谁,谁给我拜得多烧香多我就照顾谁,那岂不是谁穷谁就倒霉了。
在我看来,你一定要回自向他的,必须站在众生的位置上去考量,所以我们在座的佛教徒、居士你在回家里的时候回向过吗?你站在你家里的人考虑过吗?你是佛教徒你必须去回向,你在家里也要回向,你在社会上在单位里都要回向,这就叫回自向他。你去为众生考虑,你会发现,大家活得都很可怜,都很不容易,你凭什么跟他去计较?你哪里还有心量和智慧?都没有了。我们学佛很惭愧,为什么惭愧?做得差劲,所以才惭愧的。这就叫回自向他。第二点是回事向理。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你已经得到了佛法,你也得到了人身,你已经明白了佛法,这是理,理要放在哪里?放在生活里用,我们在生活中为人、待人、接物、处事的时候,你要回归理。其实回向就是回归,就是把所有生活的规范全都能够和佛法相容、相契,如果不相契,你怎么能叫佛教徒呢?比如说佛法讲空,那你面对一切事情可以左右逢源,而你不执著、不挂碍,众生欢喜的你就随喜,众生不高兴的烦恼的你就不要去做,那就是说你在为了众生活着,这就在回事向理,佛法嘛,三法印,所有的佛法都体现出是三法印,或者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当你面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时候,你能够把这样的事跟佛法的空性相应吗?你一旦去相应的时候,你不再有挂碍,不再有执著了,你不再有烦恼了。至少,当你做得很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或者很差劲的时候,也会少烦少恼,更何况,最终是要彻底解决烦恼。所以在回事向理,要把佛法放在生活之中,放在现实之中,佛法才有生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了脱生死,也就是让我们真正地觉悟人生,人生就是佛法,然后奉献人生。
真的是奉献,佛教徒不是索取,不然的话,谁也不干这种事。所以叫回事向理,还是要转变观念。第三点叫回因向果。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你未来成佛的资粮,回因向果,所以对我们来讲,比如说你受了菩萨戒,现在你有了一个戒的规范,而你自己培养菩萨的种性的时候,你就在播种,这就是因地,你将来的果地自然是不用怀疑的,你现在其实就是果。我们老说因果因果,就觉得好像果离我们很遥远,所以菩萨为什么不堕落,他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他畏因是畏六道轮回的因,他知道如是因必是如是果,所以这种因他不做,那种果报他不承受,这是一种超越,但是此时就是菩提的因,菩提的因必然就是菩提的果。有一种气功叫普提功,我说大骗子,那就是大骗子嘛,什么慧灵功,什么都跟佛法扯在了一起。他就跟我讲:“我现在还没有皈依,但我是学菩提功的,我跟佛教是一样的。”我说你别扯蛋了,绝对不一样,我告诉你没亲戚,怎么能一样呢?两条路呀!他说我们这儿也劝人做好事,我说连骗…
《轮回与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