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與解脫▪P10

  ..續本文上一頁充滿,如站穩了腳跟一樣,不再搖擺了,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完全得到佛法的受應,真正地走進去,即使社會發生了什麼,都不會放棄信仰,此時已是法喜充滿、清安自在,那是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在我們做不到。因爲這種初地菩薩,就像我們每每到一個廟裏去,第一個殿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前面的那個菩薩彌勒菩薩,也叫彌勒佛,上面寫“登歡喜地”,就告訴你你來到這兒,不是輕易來的,是有緣來的,來到這兒你就是初地菩薩,給你一個信心,因爲無事不登叁寶殿嘛,你是有事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講,要珍惜因緣,要做到真正地登歡喜地,不是登煩惱地。第四個是“念不退轉”。七地之前不能無功用行,但是我們會觀照,觀照什麼呢?跟法性,也就是跟我們所謂的空性去相應的時候,我與法性相應,但是我們稍一松懈,正念就失去了。所以我們必須加功用行,不懈怠,緊緊地來把握自己,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八地才能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那個空有並觀,那時候你真正能夠證到空有平等了,只有那個時候你才永不退轉。不然的話你就會進進退退、進進退退,盡管你站穩了腳跟,但是加功用行的能力還很缺陷,所以這時你還要繼續努力。只有八地的時候你肯定不退轉了,那個時候哪怕你在東方世界、西方世界,你在任何一個佛土裏面,你都可以倒駕慈航了,你可以來到這個世間,那個時候你是乘願再來的,不是隨業流轉,那個時候你自在了,來去自在,不像現在不自在,沒人同你商量,你也不知道。萬象紛纭卻不見諸法生滅相,或者也不見增與減、垢與淨,此時念念相應、無住生心,也就是你根本不需要念佛,佛也在你心裏頭,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沒有挂礙,了了分明,得大自在。那個時候真的了不起,但這個很難,用佛陀的觀念來講,也就是需要兩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到八地菩薩,八地到妙覺還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但是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的錯覺,我們可以進行突破,就像般若經裏說的“一念可以頓超”,頓超什麼?百劫。

  所以你看楞嚴咒後邊說,“大衆薰修息聖盡,十地頓超無難事。”可以頓超的,就像法華經裏的龍女八歲可以成佛。所以我在想li.hong.zhi是不是瞎扯蛋,法華經裏有八歲成佛的事,他就八歲具大神通,眼睛裏就跑出來真善 忍了,而且還沒有內容,只有假象,我想li.hong.zhi有一些佛教的經典是看過,但他不理解,胡說八道,但他很有誘惑力,很有煽動力。

  我們講回向,回向啊,在我看來,信心的建立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實行實信,十住應該說你對佛法的理解應該也能到位,我們有信心,我們理解了佛法,也就是像我們前面所說的“理要頓悟,事要漸修”,我們在頓悟之後,頓悟了佛法之後,這個是必須馬上到位的,如果你不能到位,那你的知見一定要樹立起來,正知見,這樣的理要頓悟建立起來了,事要漸修,那麼下面就要走進十回向,因爲就我們目前的思維觀念、修行的境界,是遠遠根本登不了地的,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回向,回向就是轉移,轉移視線,回過頭來,轉移我們的行爲和做法、看法。應該說信解已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證是最迫切的事情,因爲我想大家經常地來聽聽佛經,關于解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而證的內容應該是行與回向,“理要頓悟,事要漸修”,轉換角度,把所有的我執能夠通過回向來化解、轉移它,通過回向來轉移我們的思維觀念。在華嚴經裏就有回向一品,回向即是回過頭來轉移方向,菩薩種性的培養必須要學會回向,不回頭,你這種定位得我執,你就永遠沒有希望。

  知道回向,卻不知道怎麼樣回向,我們每每在念經之後,在做完我們的功課之後,知道回向,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回向。爲什麼?因爲我們還沒有智慧,所以你的回向是不成功的,越回向我執越重。記住,越回向我執越輕,如果越回向我執越重,那是失敗的回向,那還不理解回向。我們不知道回向,下面我們就要講“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邪向正”。回向時非常關鍵的修行的方法,必須去改變一下我們自己。據說五祖開悟之後,在鬧市中幫助人家賣肉,人家賣肉,他就去幫忙扯一扯,人家拿刀就割,他就去幫忙。在我們今天來看,你是無法接受的,但是那也是一種回向,他願意跟衆生打成一片,但他並沒有去殺豬呀,告訴諸位的是,他可以幫賣豬肉人的忙,但是他並沒有去殺豬。

  回向也是要有規則的,它試圖來引導人們改變固有的價值觀念,通過這樣的回向來改變,這是必要的。當見水還是水時,我們就會有平常心,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我們學到最後,我們信之後、解之後,我們才明白,見山不是山,見水已經不是水了,當我們去回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佛法是不離開山水而去解脫的。佛法是不離開我們這個身體、這個五蘊身而能夠去實證佛法的。回向就顯得尤爲重要。面對一種事物,一個佛教徒和一個非佛教徒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人說:“我看這個出家人活得很窩囊,活得很委屈的樣子。”我笑了,我說:“嗨,你不理解我呀。我覺得那東西不值得計較,你才覺得我很委屈呀。如果我按照一個世間人的觀念,我就根本不應該剃頭呀,所以當我剃頭的時候跟你就不一樣了,你哪裏知道我呢?但我卻知道你,我能理解你跟別人爭強好勝。”

  我們第一點講回自向他,不要太多地爲自己考慮吧,除了吃飯、睡覺是別人替代不了的之外,有些時候你可以讓著別人了,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對方能接受嗎?然後你再去做一些事情,你不要僅僅從我來出發,從自我出發的人他不是菩薩,他不是佛教徒,所以佛教徒講自利利他,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講,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所以要回自向他,我們要回向。不回向你哪裏是佛教徒呀?所以你想想我們在說:“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你要跟法界衆生結緣的時候,你的功德才最大。我們現在都非常地狹隘,老說:哎呀,我跟那個人好,就給他念念經,給自己的父母念經,把牌子往那兒一放,我很感動,但是我希望,因爲這樣的因緣你能夠同法界衆生結緣,而且因爲這樣的結緣,你父母的功德就更大,而你的功德就更圓滿。不然你不是佛教徒,不然你自己把個牌往那兒一放,就說爲我父親爲我母親爲我的朋友爲我的親戚去念經,我經過了好多這樣的事情,我試圖去校正他們,但是他們的我執太重了,不接受,“這怎麼可以?我才不給他們念呢。”你怎麼能叫回向呢?你的回向、你的信心都是假的了。所以要改變觀念,你想想,就像我們,比如說打普佛一樣,一個人說這個普佛我承包了,不允許別人介入,但是我今天告訴你,假使你允許別人介入,你的這場普佛更圓滿,就是因爲你不允許別人介入,你這樣自私和狹隘,那你這個普佛吉祥得也不會特別吉祥,超拔的功德也不會特別大。就是這麼簡單,因爲它和世間法的觀念是不同的呀,如果一樣的話,我講過那佛菩薩就是貪官汙吏,誰給我錢多我就幫誰,誰給我拜得多燒香多我就照顧誰,那豈不是誰窮誰就倒黴了。

  在我看來,你一定要回自向他的,必須站在衆生的位置上去考量,所以我們在座的佛教徒、居士你在回家裏的時候回向過嗎?你站在你家裏的人考慮過嗎?你是佛教徒你必須去回向,你在家裏也要回向,你在社會上在單位裏都要回向,這就叫回自向他。你去爲衆生考慮,你會發現,大家活得都很可憐,都很不容易,你憑什麼跟他去計較?你哪裏還有心量和智慧?都沒有了。我們學佛很慚愧,爲什麼慚愧?做得差勁,所以才慚愧的。這就叫回自向他。第二點是回事向理。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你已經得到了佛法,你也得到了人身,你已經明白了佛法,這是理,理要放在哪裏?放在生活裏用,我們在生活中爲人、待人、接物、處事的時候,你要回歸理。其實回向就是回歸,就是把所有生活的規範全都能夠和佛法相容、相契,如果不相契,你怎麼能叫佛教徒呢?比如說佛法講空,那你面對一切事情可以左右逢源,而你不執著、不挂礙,衆生歡喜的你就隨喜,衆生不高興的煩惱的你就不要去做,那就是說你在爲了衆生活著,這就在回事向理,佛法嘛,叁法印,所有的佛法都體現出是叁法印,或者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麼當你面對任何一種事物的時候,你能夠把這樣的事跟佛法的空性相應嗎?你一旦去相應的時候,你不再有挂礙,不再有執著了,你不再有煩惱了。至少,當你做得很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或者很差勁的時候,也會少煩少惱,更何況,最終是要徹底解決煩惱。所以在回事向理,要把佛法放在生活之中,放在現實之中,佛法才有生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了脫生死,也就是讓我們真正地覺悟人生,人生就是佛法,然後奉獻人生。

  真的是奉獻,佛教徒不是索取,不然的話,誰也不幹這種事。所以叫回事向理,還是要轉變觀念。第叁點叫回因向果。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是你未來成佛的資糧,回因向果,所以對我們來講,比如說你受了菩薩戒,現在你有了一個戒的規範,而你自己培養菩薩的種性的時候,你就在播種,這就是因地,你將來的果地自然是不用懷疑的,你現在其實就是果。我們老說因果因果,就覺得好像果離我們很遙遠,所以菩薩爲什麼不墮落,他是“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的,他畏因是畏六道輪回的因,他知道如是因必是如是果,所以這種因他不做,那種果報他不承受,這是一種超越,但是此時就是菩提的因,菩提的因必然就是菩提的果。有一種氣功叫普提功,我說大騙子,那就是大騙子嘛,什麼慧靈功,什麼都跟佛法扯在了一起。他就跟我講:“我現在還沒有皈依,但我是學菩提功的,我跟佛教是一樣的。”我說你別扯蛋了,絕對不一樣,我告訴你沒親戚,怎麼能一樣呢?兩條路呀!他說我們這兒也勸人做好事,我說連騙…

《輪回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