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弟子爲了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應當向上師供養飲食、財物、資生之具。身做頂禮、經行、侍奉等,並斷絕身業的過失。尤其應當依止上師的教言精進修法,才是上品的供奉。
如喇嘛阿秋依止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四十四年,爲上師做侍者。在糧食緊張的困難時期,喇嘛經常把自己的口糧供養上師,自己餓著肚子修法。四年前虹化的大成就者阿曲尊者(四川新龍縣人,1998年8月29日圓寂)也是如此。在叁年自然災害時期,尊者和大家一樣面臨饑餓的威脅。但爲了省出一點糧食供養上師,尊者在很長一段時期,兩天才吃一點糌粑,然後把節省下來的糌粑全部供養給香巴克珠上師。雖然兩天才吃一點東西,尊者仍然堅持每天磕大頭、誦經修法。在此期間,僅大禮拜(大頭),尊者就做了二十五萬遍。
這些了不起的大德,都是因如法依止上師,精進修持令上師歡喜,而獲成就的,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楷模。反之,弟子要是對上師做出不如法的行爲,果報也是很嚴重的。在《大圓滿龍欽甯提前行引導文》中,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位上師,是大成就者。他有一位弟子,是個法師。一次弟子正在講法時,上師以乞丐的形象來到他面前。弟子不好意思在大庭廣衆之中頂禮上師,便裝作沒看見。集會散後,他立即去拜見上師。上師問:“剛才爲什麼不頂禮?”弟子說:“我沒有看見上師。”話剛出口,兩顆眼珠就落到了地上,于是弟子馬上忏悔。經上師加持,弟子的眼睛才恢複。
其次,語業方面。
他人如果誹謗上師,做弟子者應當回遮。在他人面前,應當宣說上師的功德。因爲我們依止的根本上師稱爲叁恩上師,對我們有大恩大德。爲什麼稱爲“大”?父母親有生身之恩,老師長輩有教育之德,但這些世間的恩德尚不足以解脫我們的輪回之苦,所以父母師長的恩德不及上師恩德大。諸佛菩薩爲了救度我們脫離輪回之苦,無始時來一直在賜予恩德佑護,然而我等凡夫衆生由于業障深重,無法顯現出諸佛菩薩的清淨形象,也無法直接聽聞到他們的法語教誨,一切還是要依靠現前的上師,所以諸佛菩薩的恩德也不及上師恩德大。上師爲九至寶之本體,故無垢光尊者曰:“(上師)于所化衆生前,其恩較佛更大,具如是功德,今生便成熟解脫深道。”我們能在自相續中生起稍許功德,也正是靠現前根本上師的恩賜,所以應當回遮他人對上師的誹謗,宣揚上師的功德。
在對上師講話時,應順合上師的心意,言詞溫雅,態度恭敬,斷絕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等語業的過失。
意業方面,內心應當恭敬、信奉,祈禱上師,憶念上師的功德,思維上師的教誨,觀修上師瑜伽,並斷絕貪、嗔、癡等過失。所謂“觀師爲真佛,得真佛加持;觀師爲凡夫,得凡夫加持。”總之,將叁門無別供奉上師,對上師的吩咐依教奉行,遵照上師的教誨勤修正法,就是依止上師的要點。大恩上師喇嘛阿秋在《頌揚妙音》中說:“吾初依止上師時,起始奉獻身語意,意衷慈愛緣由此。中期恭敬上師時,身與財富無吝獻,布施竅決緣由此。後來尊前爲使者,凡言遵命諸照辦,無別教言緣由此。”
我們只要學會如法地依止上師,必然會令上師歡喜,迅速圓滿二種資糧。叁種歡喜中,修行供養爲上品,真實能令上師歡喜。如《功德藏》雲:“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叁喜之中修最勝。”
談到依止上師,我們順便再講一下相關的問題。有人說“皈依”就是皈依某個人,從此以後,再也不能依止其他的善知識,但這種說法與經論中的教言不相符。皈依之時,皈依師是應當按照儀軌給弟子授皈依戒,但這只是一種方便诠示而已。弟子所皈依的對象是叁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及僧,並不是某某個人。
有人要問:上師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集叁寶于一體,難道不可以皈依上師嗎?而且在密乘中,有“皈依上師”的講授。是的,一位具德上師是尊貴的,不僅集叁寶于一體,而且是九寶之尊(此義如前所講),我們是在了解了這位具德上師的不共功德(具備叁寶)之後,而皈依叁寶,而不是在尚未知道其是否具足功德的情況下,盲目的皈依某人。這個含義我們要知道,不然會鬧出笑話。前些天我還在醫院,有人說要皈依我。我說:我自己都經常生病,連自己都拯救不了,又怎麼能拯救你呢?如果是法王如意寶和喇嘛仁波切這樣的聖者,無疑可以作爲你我的皈依境。因爲,臨時我們的煩惱沈重不能見到他們真正的佛相,他們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雖然這些聖者有時也示現病相,但這正是他們修持自他交換菩提心的功德顯現,哪會等同凡夫的疾病呢?《維摩诘所說經》雲:“菩薩疾者,以大悲起。”“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然而像我們這樣的人,只能用诠示的方法,依靠儀軌給信衆傳授皈依,真正的皈依境還是叁寶。
下面,我們開始講解違師過患,也就是說,已經依止叁恩上師接授了灌頂,聞到了續部的教言,並且得到了竅決法後,如果違背上師的教誨或者誹謗上師等等,會有什麼過失和罪障呢?
《觀世音金剛橛續》曰:“依止導師得成就,若于彼師起誹謗,其受地獄劇痛苦。如若此境暫脫離,百千俱胝劫之中,亦難見聞佛法也。”
從中我們看到,誹謗上師的果報就是墮地獄。那麼,什麼叫“誹謗上師”呢?字面上,“誹謗”就是說壞話的意思,這裏代指一切侮辱性的言行以及損傷。口頭上的誹謗是由內心而生。如果弟子依止叁恩上師後,認爲上師不具備功德,所言所行都是一種非法邪行等等,在內心生起堅固的邪見後,未能發慚愧心馬上忏悔,反而付諸言詞,甚至對上師做出傷害之事,就造下了誹謗上師的嚴重罪業。
作爲一個凡夫弟子,尤其是初行著,往往自認爲對上師的信心很強,其實恰恰相反,是很弱的。面對上師的一些如理如法的言行舉止,弟子一般都有信心;當上師的顯現異乎尋常時,弟子難免就會産生疑惑和分別。此時一定要善于護持和調整自相續,思維一切都是因自心不清淨而顯現,應當憶念上師的種種功德,觀想上師的本體清淨無垢,一切示現都是爲了調伏我等弟子,是具有密意的,如同谛洛巴予以那諾巴的種種考驗。弟子如果沒有謹慎地護持自心,任憑分別妄念滋長蔓延,就有産生邪見的可能,甚至導致誹謗,成爲墮入金剛地獄之因。
假設有一個人每天殺死一萬條生命,此人壽命爲一百年,那麼他一生中殺生無數,罪惡累累。但(只要不犯密乘根本戒)他死後不會墮入金剛地獄,至多墮入無間地獄。而一個誹謗上師的密法弟子,如果沒有忏悔清淨,一定會墮入金剛地獄。其中的痛苦,是十八地獄無法比擬的,一旦墮入金剛地獄,是極難解脫的。即使脫離金剛地獄,在無數劫之中,也很難見聞佛法。這種果報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者務必先選擇具德上師,再做如法的依止。
在漢地,有的人對密法,尤其對上師瑜伽沒做好了解,誓言與學處一概不懂,將依止上師當做遊戲,就如同凡夫間的交際一般。只要看到新來的喇嘛,覺得有新鮮感時,就跑去受灌頂,求密法。日後不感興趣了,將上師與法象玩具般的一概舍棄,無形中已經違犯了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一條與第二條根本誓言。還有的依止了上師以後,才開始觀察上師,慢慢發現自己好象上當受騙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于是以煩惱心造煩惱業,毫無顧忌,大肆誹謗,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違師過患”,什麼是金剛地獄……。
法王如意寶經常說:若具備信念者,依止的上師越多越好;若不具備信念者,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因爲一個上品根器者具備上品的信心,了知一切善知識都是諸佛菩薩爲度化不同衆生而方便呈現的不同形象,所以他不會把任何過失放到善知識身上,而是時刻檢點自心。在這種情況下,依止的上師多多益善,可以廣聞博學,如阿底峽尊者依止過153尊上師。不具備這種信念和智慧的人,如果自不量力,依止的上師越多,自己的分別比較之念越重,也就越容易誹謗造業。在這種情況下,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事實上,法王如意寶是真正的佛,然而法王常說:自己的根本上師就是托嘎仁波切。其中的密意,我們可以領會一二。
知道違師過患後,我們需要了解忏悔的方便。
當自己的身語意做惡犯戒時,即已違反誓言,應該立刻忏悔,不要讓罪業過夜。否則,到了第二天,就需要十倍的忏悔;一天過後,需要依會供做忏悔(才能清淨罪業);再往後,必須依止上師做忏悔,如果違反根本誓言(密乘根本戒)的次數超過自己的歲數後,再做忏悔,已經悔之晚矣,今生不可能忏悔清淨,來世必定墮入金剛地獄。有人要問:這個說法有教證嗎?當然有。《前行引導文》中引用了《叁味耶莊嚴續》曰:“倘若其人謗上師,至作七次及十次,以大慚愧忏悔淨。若超自歲作忏悔,金剛薩埵不攝受。”比如弟子是叁十歲的話,當誹謗上師的次數達到叁十一次時,他才發心忏悔,但忏悔之王金剛薩多埵不會再攝受他,意思是他必然會墮金剛地獄。當然,事後的忏悔如同亡羊補牢,並非毫無裨益,因爲可以影響到墮獄時間的長短。但他會到金剛地獄去一趟,這是肯定的。
因此,我們一般人在信心不穩固,煩惱沈重的情況下,應當時刻在忏悔心中修持。如早上起床後,應念誦108或21遍百字明咒,願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每天勤修忏悔儀軌。至于具體的忏悔方法,我們在前行“觀誦金剛薩埵”一節中,已經講過,以具足四力爲要,這裏不再重複。
在教授了忏悔的內容後,龍薩娘波尊者又特別指出:“故不應觀上師過失,當憶念功德而依止也。”在依止上師以前,應該詳細觀察,甚至可以直接問:你的上師是誰?傳承是怎樣的?從普賢王如來到你,傳承是清淨的嗎?有什麼依據?等等。還應當問:你在上師面前聞思過什麼法?之後是如何修證的?你現前作爲一位傳法的上師…
《《金剛精要·耳悅前行引導文》之上師瑜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