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菁華節錄·柒、醫心智慧▪P3

  ..續本文上一頁、于色、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雜.二七)

  ※苦(現象)、集(原因)、滅(消除息滅)、道(方法);向厭、離欲、滅盡,都有其因緣上,前後相關的次第性,也就是所謂的“法、次(下一個)法,向(趣向)”了。無間等,就是現證;澈底完成的意思。厭于欲、離于欲,這是每一個解脫(滅盡)聖者的來時路。

  二十一、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但法自然 [1],持戒者便得不悔。

  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但法自然,不悔者便得歡悅。

  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

  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

  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心。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

  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真。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

  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不應思:令我厭。但法自然,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

  有厭者不應思:令我無欲。但法自然,有厭者便得無欲。

  有無欲不應思:令我解脫。但法自然,有無欲便得解脫一切淫(貪)、怒、癡。(中.四叁)(傷歌邏經)

  [1]自然:“自然智”(術語)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種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自然智,無師智。”同義疏六曰:“自然智者,無功用智也。”大日經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未聞未知之法,現前無所挂礙,故以爲名。”同六曰:“若法依師智得,從于衆因緣而生,即是戲論生滅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

  ※從持戒→不悔→歡悅→喜→止→覺樂→定心→知如真→厭→無欲,最後解脫貪、嗔、癡的過程。在修行時,避免想,讓我得取什麼樣的境界,那是如理如法的精進用功自然水到渠成之事。

  二十二、若以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迹知見淨、道迹斷智淨故,世尊沙門瞿昙 [1]施設無余涅槃[2]者,則以有余稱說無余。

  若離此法世尊施設無余涅槃者,則凡夫亦當般涅槃,以凡夫亦離此法故。但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以疑蓋淨故,得道、非道知見淨;以道、非道知見淨故,得道迹知見淨;以道迹知見淨故,得道迹斷智淨;以道迹斷智淨故,世尊沙門瞿昙施設無余涅槃也。

  昔拘薩羅王波斯匿,在舍衛國,于婆雞帝有事,彼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複作是念:我今甯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于其中間布置七車。從舍衛國出,乘初車至第二車,舍初車,乘第二車至第叁車,乘第叁、四、五、六車,舍第六車,乘第七車,于一日中至婆羅帝。(中.九)(七車經)

  [1]瞿昙: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華譯爲日,或甘蔗。

  [2]無余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余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無余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余涅槃,因尚有惑業苦之殘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無余涅槃,因究竟而無殘余,故叫做無余。

  ※解脫修行的境界,是循(1).戒淨、(2).心淨、(3).見淨、(4).疑蓋淨、(5).道非道知見淨、(6).道迹知見淨、(7).道迹斷智淨等次第,一步一步的完成,好比循置乘七車。

  二十叁、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1]。

  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雜.四六叁)

  [1]止觀:(術語)梵名奢摩他?amatha、毗缽舍那Vipa?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于谛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爲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于有門,生滅門,緣有爲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爲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

  二十四、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 [1],後知涅槃。(雜.叁四六)

  [1]法住: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動。

  二十五、何等爲正見 [1]?謂說有施[2]、有說、有齋[3],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爲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爲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绮語。何等爲正業?謂離殺、盜、淫。何者爲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爲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爲正念?爲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爲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叁昧[4]、一心[5]。 (雜·七九六(七八四))

  [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離諸邪癡顛倒的如實知見,是八正道之一。

  [2]施: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有叁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施主”是實行布施的主人。“施行”指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食”1.布施食物給餓鬼。2.供養齋食給僧人。“施食會”謂布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施無畏”1.又名施無畏者,或施無畏菩提薩埵,即觀世音菩薩的別名。2.消除衆生的危難和恐怖。

  [3]齋:1.正午以前的飯食。2.蔬食。“齋七”是人死後七七日的齋會。“齋月”是正月、五月、九月等叁個月,諸天下降巡視人間,是最宜持齋及小心惡事的月份,謂之叁長齋月。“齋主”布施齋食的施主。“齋戒”謂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齋法”即過午不食的行法。“齋時”齋食之時,即清晨至正午之間。“齋非時”午前之食叫做時,午後之食叫做非時。

  [4]叁昧:定。參見第99頁叁昧條。

  [5]一心:1.指真如的理體獨一無二。2.專心。“一心不亂”心專一而不散。“一心叁智”謂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時修習空假中叁觀,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等叁種智。“一心叁惑”謂叁惑融镕于我們的一心之中。叁惑是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

  二十六、聖弟子…出世 [1]間,無漏[2]、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雜·七九七(七八五))

  [1]出世:見第151頁出世條。

  [2]無漏:清淨沒有煩惱。詳見第110頁無漏條。

  二十七、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 [1]。以何爲五耶?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嗔恚是。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爲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相應部五·第一·道相應)

  [1]結:煩惱。詳見第85頁結條。

  

《阿含經菁華節錄·柒、醫心智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