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侵我妻、为人所欺、离我亲友、加粗言、作绮语,他亦如是。
是故,持不盗戒、不他淫戒、不妄语戒,不行两舌、恶口、绮饰。(杂.一0三二)
※“十恶”谓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八、尊者舍利子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五除恼(嗔恨)法:
(1)或有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但当念其口净行;
(2)或有口不净行,身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净行;
(3)或有身、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行,莫念彼身、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有净;
(4)或有身、口、意不净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贤因身、口、意不净,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5)或有身、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经)
九、不恶语言者,便不嗔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嗔恚,不发露恶。
有五言道:(1)或时或非时、(2)或真或非真、(3)或软或坚、(4)或慈或恚、(5)或有义或无义。
汝等当学,若他说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犹如唾溺污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热作沸汤;画师不能于虚空画作形像,以彩庄染;猫皮囊,柔治极软,以手拳叉 [1]、石掷[2]、杖打,或以刀斫[3],或扑著地于,除甄甄声[4],无复有甄甄声。
汝等若为他人拳叉石掷,杖打刀斫,以利锯刀节节解截,心不变易,口无恶言,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其广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当学如是。(中.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1]拳叉:用拳头击打,叉,音叉。
[2]石掷:以石头丢掷。
[3]刀斫:用刀斧砍劈。斫,音浊。
[4]甄甄声:本义为鸟振翅而飞所发的声音。甄,音真。
※和悦地说话,不伤人意,就不会起嗔心了。不起嗔心,也就不会有憎恨嫉妒、忧愁烦恼,也不用常常忏悔(发露恶)了。无论别人如何对自己的指责、时机合不合适、真实性如何、态度好不好、慈悲或嗔恚、对自己有没有益处,都不要起嗔心而口出恶言。如同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唾溺的污染,就成不了大地;恒河的水,也不会被草把的火烧沸;画师不能于虚空作画;而摔打柔软的猫皮,除了噗噗的声响外,再也不会有其它的折损了。慈悲是那柔软的心,以作为对治嗔心为主的修行方法。
十、犹如缚作椑筏 [1],乘之而度,安稳至彼。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竟,能为筏有所益耶?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中.二00)(阿梨吒经)
[1]椑筏:编制竹木以作为渡河的工具。裨筏,音必伐。
※不舍扛在肩上的筏,不能渡河;不舍所执取的法,不能度至生命的彼岸。
十一、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
如是,恚、怨结、悭 [1]嫉、欺诳、谀谄[2]、无惭、无愧、慢[3]、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贪亦恶,著亦恶,彼断贪,亦断著。(中.八八)(求法经)
[1]悭:贪吝之意。悭,音千。
[2]谀谄:阿谀谄媚,用言语逢迎取悦别人。谀谄,音余产。
[3]慢:(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
※贪欲、嗔恚、怨恨、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等,都是造成烦恼的障碍,心中如果升起这些恶念,当然是不好的,应当设法平息。如果发现自己,或是别人,起了这些恶念,自己也跟著起了情绪,对这些恶念,感到厌恶懊恼,那么,这也是另一种执著,同样的是不好。贪,制造了烦恼,是不好的。执著,也制造了烦恼,同样是不好的。贪,应当断除,执著,也应当断除。
十二、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 [1]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七二)(长寿王本起经)
[1]忍: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能平息纷争的最可贵的方法,只有忍耐了。
十三、莫见长,莫见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是故,当修行忍辱 [1]。(增.二一二)
[1]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羼,音颤。
※怨怨相报,累积愈来愈多的新仇与旧恨,这样,哪有停止的时候?
十四、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 [1]乐。(杂.一一二三)
[1]寂静:“二种寂静”(名数)一身寂静,舍家弃欲,息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情闹,身之恶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静。二心寂静,于贪嗔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而不散乱,意之诸恶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静。
※“胜”、“败”、“争执”中,是不会有赢家的。败者固然受打击,然胜者,也难免于被报复的心理压力。
十五、五法得举他罪:(1)实 [1];非不实、(2)时;不非时[2]、(3)义饶益[3];非非义饶益、(4)柔软;、不粗涩、(5)慈心;不嗔恚。(杂.四九六)
[1]实有: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2]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非时食”指责不应该食的时候食,即过午之食。
[3]饶益:给人丰富的利益。
※修行人应当以(1)“真实”、(2)“应时机”(3)“对善法有助益的”、(4)“态度温和的”、(5)“慈心不带嗔恨的”等五个原则,彼此协助,无争地相互纠正缺失,发掘缺点,以求进步。
十六、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 [1],有名钵[2],有名匕匕罗。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如是,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3]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何?(杂.八四)
[1]揵茨:音前次。
[2]钵:僧侣所用的食器。钵,音波。
[3]知见:1.知识与见解。2.真知灼见。“如实知”(术语)如实相之知见也。法华经寿量品曰:“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如实”(术语)如实相,如实性也。又,如者平等之义,3实者不虚之义,又真如实相之义。皆以名理体。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观诸法如实相。”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十七、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决定)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 [1]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不必回答)者、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说谕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中.一一九)(说处经)
[1]诘论:问难论辩。诘,音结,责难、询问。
十八、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或有信者,便往诣、奉习、一心听法、持法、思惟、评量、观察、身谛作证、慧增上 [1]观。彼做是念:此谛[2]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令身作证[3],以慧增上观。
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中.一九五)(阿湿贝经)
[1]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增上心”1.强盛的心。2.定心的别名,因定心的势力很强盛。
[2]谛:(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3]证:(术语)无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胜鬘宝窟中末曰:“缘起相应,名之为证。”大乘义章一曰:“己情契实,名之为证。”同九曰:“证者是知得之别名也。”俱舍论二十五曰:“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
※明察适不适合共同讨论、切磋的对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论辩与争执。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必然是依著善知识的指引,渐渐的学习,接受教导与指正,才能获得究竟智慧的。
十九、譬如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
如是,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杂.四三五)
二十…
《阿含经菁华节录·柒、医心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