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
我若不喜人盜于我、侵我妻、爲人所欺、離我親友、加粗言、作绮語,他亦如是。
是故,持不盜戒、不他淫戒、不妄語戒,不行兩舌、惡口、绮飾。(雜.一0叁二)
※“十惡”謂一殺生。二偷盜。新雲不與取。叁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雲虛诳語。五兩舌,新雲離間語。六惡口,新雲粗惡語。七绮語,新雲雜穢語。語含淫意者。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爲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雲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准上可知。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爲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八、尊者舍利子告諸比丘:我今爲汝說五除惱(嗔恨)法:
(1)或有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但當念其口淨行;
(2)或有口不淨行,身淨行,莫念彼口不淨行,但當念彼身淨行;
(3)或有身、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行,莫念彼身、口不淨行,但當念彼心少有淨;
(4)或有身、口、意不淨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賢因身、口、意不淨,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
(5)或有身、口、意淨行,常當念彼身、口、意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經)
九、不惡語言者,便不嗔恚,亦不憎嫉,不憂纏住,不憎嗔恚,不發露惡。
有五言道:(1)或時或非時、(2)或真或非真、(3)或軟或堅、(4)或慈或恚、(5)或有義或無義。
汝等當學,若他說時,心不變易,口無惡言。猶如唾溺汙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熱作沸湯;畫師不能于虛空畫作形像,以彩莊染;貓皮囊,柔治極軟,以手拳叉 [1]、石擲[2]、杖打,或以刀斫[3],或撲著地于,除甄甄聲[4],無複有甄甄聲。
汝等若爲他人拳叉石擲,杖打刀斫,以利鋸刀節節解截,心不變易,口無惡言,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其廣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當學如是。(中.一九叁)(牟犁破群那經)
[1]拳叉:用拳頭擊打,叉,音叉。
[2]石擲:以石頭丟擲。
[3]刀斫:用刀斧砍劈。斫,音濁。
[4]甄甄聲:本義爲鳥振翅而飛所發的聲音。甄,音真。
※和悅地說話,不傷人意,就不會起嗔心了。不起嗔心,也就不會有憎恨嫉妒、憂愁煩惱,也不用常常忏悔(發露惡)了。無論別人如何對自己的指責、時機合不合適、真實性如何、態度好不好、慈悲或嗔恚、對自己有沒有益處,都不要起嗔心而口出惡言。如同大地,不會因爲人們唾溺的汙染,就成不了大地;恒河的水,也不會被草把的火燒沸;畫師不能于虛空作畫;而摔打柔軟的貓皮,除了噗噗的聲響外,再也不會有其它的折損了。慈悲是那柔軟的心,以作爲對治嗔心爲主的修行方法。
十、猶如縛作椑筏 [1],乘之而度,安穩至彼。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頭戴去。于意雲何?彼作如是竟,能爲筏有所益耶?如是,我爲汝等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長夜說筏喻法者:當以舍是法,況非法耶?(中.二00)(阿梨吒經)
[1]椑筏:編製竹木以作爲渡河的工具。裨筏,音必伐。
※不舍扛在肩上的筏,不能渡河;不舍所執取的法,不能度至生命的彼岸。
十一、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
如是,恚、怨結、悭 [1]嫉、欺诳、谀谄[2]、無慚、無愧、慢[3]、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诤,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中.八八)(求法經)
[1]悭:貪吝之意。悭,音千。
[2]谀谄:阿谀谄媚,用言語逢迎取悅別人。谀谄,音余産。
[3]慢:(名數)恃己高舉之煩惱。
※貪欲、嗔恚、怨恨、悭嫉、欺诳、谀谄、無慚、無愧、慢···等,都是造成煩惱的障礙,心中如果升起這些惡念,當然是不好的,應當設法平息。如果發現自己,或是別人,起了這些惡念,自己也跟著起了情緒,對這些惡念,感到厭惡懊惱,那麼,這也是另一種執著,同樣的是不好。貪,製造了煩惱,是不好的。執著,也製造了煩惱,同樣是不好的。貪,應當斷除,執著,也應當斷除。
十二、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見止。唯忍 [1]能止诤,是法可尊貴。(中.七二)(長壽王本起經)
[1]忍: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動心也。瑜伽論曰:“雲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九曰:“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起叁業處性。”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爲忍。”同十一曰:“于法實相安住爲忍。”叁藏法數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能平息紛爭的最可貴的方法,只有忍耐了。
十叁、莫見長,莫見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無鬥無有诤,慈心愍一切;無患于一切,諸佛所歎譽。
是故,當修行忍辱 [1]。(增.二一二)
[1]羼提:譯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等,及非情寒熱饑渴等之大行也。羼,音顫。
※怨怨相報,累積愈來愈多的新仇與舊恨,這樣,哪有停止的時候?
十四、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舍,臥覺寂靜 [1]樂。(雜.一一二叁)
[1]寂靜:“二種寂靜”(名數)一身寂靜,舍家棄欲,息衆緣務,閑居靜處,遠離情鬧,身之惡行一切不作,是雲身寂靜。二心寂靜,于貪嗔癡等悉皆遠離,修習禅定而不散亂,意之諸惡行一切不作,是雲心寂靜。
※“勝”、“敗”、“爭執”中,是不會有贏家的。敗者固然受打擊,然勝者,也難免于被報複的心理壓力。
十五、五法得舉他罪:(1)實 [1];非不實、(2)時;不非時[2]、(3)義饒益[3];非非義饒益、(4)柔軟;、不粗澀、(5)慈心;不嗔恚。(雜.四九六)
[1]實有:實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無有實性,因而妄執它爲實有。
[2]非時:晨朝至日中爲時,日中至後夜爲非時。“非時食”指責不應該食的時候食,即過午之食。
[3]饒益:給人豐富的利益。
※修行人應當以(1)“真實”、(2)“應時機”(3)“對善法有助益的”、(4)“態度溫和的”、(5)“慈心不帶嗔恨的”等五個原則,彼此協助,無爭地相互糾正缺失,發掘缺點,以求進步。
十六、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爲揵茨 [1],有名缽[2],有名匕匕羅。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于世人故。如是,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爲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3]而說。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何?(雜.八四)
[1]揵茨:音前次。
[2]缽:僧侶所用的食器。缽,音波。
[3]知見:1.知識與見解。2.真知灼見。“如實知”(術語)如實相之知見也。法華經壽量品曰:“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如實”(術語)如實相,如實性也。又,如者平等之義,3實者不虛之義,又真如實相之義。皆以名理體。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觀諸法如實相。”參見第30頁如實知條。
十七、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決定)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诘論 [1]不诘答者、止論不止答(不必回答)者、處非處(理、非理)不住(確立)者、所知不住者、說谕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中.一一九)(說處經)
[1]诘論:問難論辯。诘,音結,責難、詢問。
十八、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亦複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诃,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或有信者,便往詣、奉習、一心聽法、持法、思惟、評量、觀察、身谛作證、慧增上 [1]觀。彼做是念:此谛[2]我未曾身作證,亦非慧增上觀,此谛令身作證[3],以慧增上觀。
如是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诃,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中.一九五)(阿濕貝經)
[1]增上:增強其向上之勢。“增上心”1.強盛的心。2.定心的別名,因定心的勢力很強盛。
[2]谛:(術語)真實不虛之義,言真實之道理不虛妄也。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爲俗谛,涅槃寂靜之道理,名爲真谛。見此谛理者爲聖者,不然爲凡夫。大日經疏八曰:“谛者,即是如來真實句。”義林章二末曰:“谛者實義,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虛,名之爲谛。”又曰:“事如實事,理如實理,事理不謬,名之爲谛。”二谛義上曰:“谛是實義,有于凡實,空于聖實,是二皆實。”
[3]證:(術語)無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緣之真理,謂之證。勝鬘寶窟中末曰:“緣起相應,名之爲證。”大乘義章一曰:“己情契實,名之爲證。”同九曰:“證者是知得之別名也。”俱舍論二十五曰:“如實覺知四聖谛理,故名爲證。”
※明察適不適合共同討論、切磋的對象,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論辯與爭執。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谕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修行,必然是依著善知識的指引,漸漸的學習,接受教導與指正,才能獲得究竟智慧的。
十九、譬如以四階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
如是,若言: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應作是說。(雜.四叁五)
二十…
《阿含經菁華節錄·柒、醫心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