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菁华节录·柒、医心智慧

  柒、医心智慧 [1]

  一、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 [2]之想,然后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3]除之。愚痴之闇,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增.二六六)

  [1]医心智慧:法华经所说七种譬喻之一,又作医子喻。有一良医因事外出,其子误饮毒药,等到医师归来,取出良药救他们,诸子中尚未失去本心的,服药后即刻痊愈;那失去本心的,却不愿意服药。于是良医便前往他国,诈言已死,诸子听闻噩耗,悲痛之余,终于醒悟而服药,悉除病毒,父乃归来相见。这则譬喻是说如来用善巧方便的智慧,为众生说种种法,令他们能速离苦恼,成就佛道。事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智慧”是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2]不净: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不净行”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八不净”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3]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详见第108页四无量心条。

  二、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焦炭,云何,非为增炭令火灭耶?如是,微劣犹豫 [1],若修猗觉分[2]、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如是,掉心犹豫 [3],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杂.七二六)

  [1]微劣犹豫:指心处于昏沉的状态。

  [2]猗觉分:又称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为七觉支之一。猗,音依。

  [3]掉心犹豫:指胡思乱想,心处于高举亢奋的状态。

  三、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 [1]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是谓行真实[2]、空[3]、不颠倒也。若欲多行空者:

  莫念村想、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

  莫念人想、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

  莫念无事想、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

  莫念地想、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 [4]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想故。

  莫念无量空处想、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莫念无量识处想、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唯有疲劳,因一无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无想心定),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空欲漏、有漏、无明漏 [5],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6]命存故。(中.一九0)(小空经)

  [1]我见:(术语)指五蕴假和合之心身,视为常一之义,谓之我见,又云身见。梵语曰没曳达利瑟致,译曰我见。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起信论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2]真实:(术语)指五蕴假和合之心身,视为常一之义,谓之我见,又云身见。梵语曰没曳达利瑟致,译曰我见。唯识论四曰:“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起信论曰:“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4]无量识:(术语)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见秘藏记末。显教亦存此义。法华经一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文句九解之曰:“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是既明经中智智无边之义,释家亦述理理无边智智无边之义。又华严经三十六说:“此菩萨摩诃萨知心意识,非即如来,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五教章下说十心,以显无尽。是亦经释同曰无量无尽也。

  [5]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有漏,色无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无明漏,三界中之无明名之。成实论十曰:“欲界中除无明,余一切烦恼名为欲漏。色无色界有漏亦如是,三界无明名无明漏。”智度论三曰:“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涅槃经三十七曰:“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

  [6]六处:(杂语)十二因缘之一。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处乃十二处之处,为六根六境之通称。根境为生识之依处,故名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四、若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 [1]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于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2],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我行此住处(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欢悦,一切身觉 [3]正念[4]正智[5],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无处不遍。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

  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当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当念内外空。

  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当念不移动。

  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 [6],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成就游。(中.一九一)(大空经)

  [1]哗:同哗,諠闹之意,音华。

  [2]正尽觉:(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3]身觉,毕陵伽婆蹉之圆通,即身根也。

  [4]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5]正智:(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6]御复御:指反覆练习控制自己的心念。

  五、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云何?正思惟。

  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1)有漏从见断、(2)有漏从护断、(3)有漏从离断、(4)有漏从用断、(5)有漏从忍断、(6)有漏从除断、(7)有漏从思惟断。(中.一0)(漏尽经)

  ※正确的见解、思惟(正见)、守护六根(护)、乐远离寂静(离)、能维持修行的生活资源(用);忍辱精进的安忍力(忍);断除恶念、恶习(除)、常当思惟静虑(思惟)此乃经中所说的七个对治烦恼(漏)的方法。

  六、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 [1]于五相[2]:(1)念相善相应、(2)观念恶患、(3)不念此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3]。(中.一0一)(增上心经)

  [1]念:1.思念。2.讽诵。“念持”是忆念和受持。

  [2]五相:“五相成身”是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3]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人。“降伏法”是以威力降伏怨敌或是恶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降伏坐”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于左股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股上的一种坐法,反之者则叫做吉祥坐。“降魔”是降伏恶魔。

  七、当为说自通之法: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

《阿含经菁华节录·柒、医心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