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醫心智慧 [1]
一、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 [2]之想,然後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3]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增.二六六)
[1]醫心智慧:法華經所說七種譬喻之一,又作醫子喻。有一良醫因事外出,其子誤飲毒藥,等到醫師歸來,取出良藥救他們,諸子中尚未失去本心的,服藥後即刻痊愈;那失去本心的,卻不願意服藥。于是良醫便前往他國,詐言已死,諸子聽聞噩耗,悲痛之余,終于醒悟而服藥,悉除病毒,父乃歸來相見。這則譬喻是說如來用善巧方便的智慧,爲衆生說種種法,令他們能速離苦惱,成就佛道。事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智慧”是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2]不淨:觀禅中的不淨觀。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堪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斂,瘀紫發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叁、膿血想,即觀死屍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爲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啖想,即觀腐屍日久,遍體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纏想,即觀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縱橫,零落骷髅,不成人狀。八、白骨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爲灰燼,如沙如土,還歸大地。“不淨行”又名非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愛染汙心,故名不淨行。“八不淨”八種比丘不可積蓄的不淨物,即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毒、耕種。
[3]慈心:(術語)四無量心之一。與人以樂之心也。詳見第108頁四無量心條。
二、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焦炭,雲何,非爲增炭令火滅耶?如是,微劣猶豫 [1],若修猗覺分[2]、定覺分、舍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
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幹薪,于意雲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如是,掉心猶豫 [3],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雜.七二六)
[1]微劣猶豫:指心處于昏沈的狀態。
[2]猗覺分:又稱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爲七覺支之一。猗,音依。
[3]掉心猶豫:指胡思亂想,心處于高舉亢奮的狀態。
叁、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衆。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 [1]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是謂行真實[2]、空[3]、不顛倒也。若欲多行空者:
莫念村想、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
莫念人想、無事想,當數念一地想。唯有疲勞,因一地想故。
莫念無事想、地想,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唯有疲勞,因一無量空處想故。
莫念地想、無量空處想,當數念一無量識 [4]處想。唯有疲勞,因一無量識處想故。
莫念無量空處想、無量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唯有疲勞,因一無所有處想。莫念無量識處想、無所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唯有疲勞,因一無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無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樂彼(無想心定),不求彼,不應住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空欲漏、有漏、無明漏 [5],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處命存。唯有疲勞,因此我身六處[6]命存故。(中.一九0)(小空經)
[1]我見:(術語)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爲常一之義,謂之我見,又雲身見。梵語曰沒曳達利瑟致,譯曰我見。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于非我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起信論曰:“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
[2]真實:(術語)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爲常一之義,謂之我見,又雲身見。梵語曰沒曳達利瑟致,譯曰我見。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于非我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起信論曰:“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
[3]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4]無量識:(術語)無量識者,開上之一切一心識,即無量識也,以攝一切之心數。見秘藏記末。顯教亦存此義。法華經一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文句九解之曰:“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是既明經中智智無邊之義,釋家亦述理理無邊智智無邊之義。又華嚴經叁十六說:“此菩薩摩诃薩知心意識,非即如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五教章下說十心,以顯無盡。是亦經釋同曰無量無盡也。
[5]叁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欲界中除無明,其余一切之煩惱名之。有漏,色無色界中除無明,其余一切之煩惱名之。無明漏,叁界中之無明名之。成實論十曰:“欲界中除無明,余一切煩惱名爲欲漏。色無色界有漏亦如是,叁界無明名無明漏。”智度論叁曰:“叁界中叁種漏已盡無余,故言漏盡也。”涅槃經叁十七曰:“善男子!煩惱叁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叁漏所有罪過。”
[6]六處:(雜語)十二因緣之一。在母胎內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處乃十二處之處,爲六根六境之通稱。根境爲生識之依處,故名處。六處即六根,爲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于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爲現在之惑,有則爲現在之業也,緣于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爲叁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回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爲無始無終之生死輪回。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叁支是緣。余七支總是果,但果爲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于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四、若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 [1]說,不欲于衆、不樂于衆、不合會于衆,欲離衆,常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必有是處。所以者何?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戚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2],謂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我行此住處(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歡悅,一切身覺 [3]正念[4]正智[5],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彼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無處不遍。彼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
彼念內空已,其心移動,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內空者,當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動,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當念內外空。
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內外空者,當念不移動。
彼念不移動已,其心移動,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動者,彼彼心于彼彼定,禦複禦 [6],習複習,軟複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成就遊。(中.一九一)(大空經)
[1]嘩:同嘩,諠鬧之意,音華。
[2]正盡覺:(術語)新譯之正等覺,舊曰正盡覺。等者就所證之理而言。盡者,就所斷之惑而言。中阿含經五十九曰:“如來無所著正盡覺。”
[3]身覺,畢陵伽婆蹉之圓通,即身根也。
[4]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爲體。
[5]正智:(術語)與聖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論注下曰:“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大乘義章叁曰:“言正智者,了法緣起無有自性,離妄分別契如照真,名爲正智。”
[6]禦複禦:指反覆練習控製自己的心念。
五、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雲何?正思惟。
有七斷漏、煩惱、憂戚法:(1)有漏從見斷、(2)有漏從護斷、(3)有漏從離斷、(4)有漏從用斷、(5)有漏從忍斷、(6)有漏從除斷、(7)有漏從思惟斷。(中.一0)(漏盡經)
※正確的見解、思惟(正見)、守護六根(護)、樂遠離寂靜(離)、能維持修行的生活資源(用);忍辱精進的安忍力(忍);斷除惡念、惡習(除)、常當思惟靜慮(思惟)此乃經中所說的七個對治煩惱(漏)的方法。
六、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 [1]于五相[2]:(1)念相善相應、(2)觀念惡患、(3)不念此念、(4)以思行漸減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3]。(中.一0一)(增上心經)
[1]念:1.思念。2.諷誦。“念持”是憶念和受持。
[2]五相:“五相成身”是五相具備而成就佛身的觀法。菩提心論說:“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叁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3]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人。“降伏法”是以威力降伏怨敵或是惡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降伏坐”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于左股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股上的一種坐法,反之者則叫做吉祥坐。“降魔”是降伏惡魔。
七、當爲說自通之法: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
《阿含經菁華節錄·柒、醫心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