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貪愛 [1]
一曰抟食粗細 [2],二曰更樂(觸[3]),叁曰意念,四曰識[4]也。彼四食[5]者,因愛、習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中.二0一)(嗏帝經)
◎佛學名詞和字義:
[1]貪愛: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五欲是.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或是泛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2]“抟”食“粗”細:抟,音團,普通物質的食物。粗,音義同“粗”。
[3]觸:感觸。“觸食”是四食之一。
[4]識: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于境而了別,叫做識。“識心”是六識或八識之心王。“識住”是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識身”是心身。“識食”是地獄和無色界的衆生全靠識來保持身體,謂之識食。
[5]四食: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叁、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生存的食物,分四種:一.飲食(搏食)二.情感(觸食→受)叁.生希望意(思食→意念)四、攀緣執取,爲貪憂的識(識食),第一種是物質上的,余叁種屬精神的。
二、衆生 [1]于無始生死,無明[2]所蓋,愛結[3]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4]。譬如狗,繩系著柱,結系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于柱。
如是凡愚衆生,于色、受、想、行、識 [5]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回[6]于色、受、想、行、識,隨色、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于色、受、想、行、識。(雜.四四)
[1]衆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衆緣所生,名爲衆生,又曆衆多生死,名爲衆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衆生。
[2]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無明父是無明與貪愛結合而生我,因此無明好比是父,貪愛好比是母。
[3]愛結: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衆生結縛于生死。愛結就是貪愛。詳見第85頁結條。
[4]“苦際”:(術語)苦之最終。受生死苦最後之身也。法華經序品曰:“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爲說涅槃,盡諸苦際。”大部補注六曰:“婆沙雲:或有說者,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
[5]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五蘊非有”是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因爲當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五蘊皆空”的話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
[6]輪回:謂衆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于叁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叁、(一)貪欲 [1]、(二)嗔恚[2]、(叁)憍慢[3]、(四)癡、(五)疑、(六)見、(七)欲世間;此七使[4],使衆生永處幽闇[5],纏結[6]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 [7],共相牽引,不得相遠。
由此七使,便有叁惡趣 [8]: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9]境界。(增.叁五七)
[1]貪欲:貪愛五欲;“貪”是多求無厭的意思;“貪著”是貪心很堅固。“欲”是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欲愛”是對五欲的貪愛或欲界衆生的貪愛;“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參見第9頁貪愛條。
[2]貪嗔癡:貪是貪欲,嗔是嗔恚,癡是愚癡。嗔是惱怒打罵傷害別人,嗔心是嗔恚無忍的心,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叁毒。嗔恚火是怒火(喻)怒火能將人的一切功德燒毀。
[3]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
[4]七使:(名數)一、欲愛,欲界之貪欲也。二、恚,嗔恚也。叁、有愛,色界無色界之貪欲也。四、慢,慢煩惱也。五、無明,癡惑也。六、見,五邪見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使”驅使。“七使”謂七種無明煩惱驅使衆生流轉生死的力量。六根本煩惱是指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薩迦邪見)執取五蘊根身)、邊見(執取常斷二見)、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等。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爲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
[5]幽闇:幽深陰暗。闇,同“暗”,音暗。
[6]纏結:纏繞糾結。
[7]轭:車前橫木兩端,用來扼住牛馬頸部的器具,音惡。
[8]叁惡趣:又名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9]魔: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爲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他的名字叫做波旬,時常率領其眷屬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種種的障礙和幹擾。“魔戒”是謂比丘爲求名聞利養而持戒。“魔障”是惡魔所作的障礙。止觀說是“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無異。”天魔是代表極惡,佛陀是代表至善。
四、愛 [1]爲網、爲膠、爲泉、爲藕根、爲亂草、爲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雜.九七六)
[1]愛:“愛著”是貪愛不舍的意思;“愛執”是愛惜執著;“愛縛”和“愛系”皆指恩愛的系縛。
五、諸有衆生,興欲愛想 [1],便生欲愛,長夜習之[2],無有厭足。(增.一叁六)
[1]欲愛想:欲想即貪愛五欲的意思;欲愛是對五欲的貪愛或指欲界衆生的貪愛。參見第9頁貪愛條。
[2]長夜習之:長久以來的習性。
六、衆生未離欲,爲欲愛所食,爲欲熱所熱,而行于欲。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爲樂。
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中.一五叁)(須閑經)
※不斷貪欲,而想獲得內心甯靜,終無可能。
七、怨憎、恩愛,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八、若愛生時,便生愁戚 [1]、啼哭、憂苦、煩惋[2]、懊惱。(中.二一六)(愛生經)
[1]戚:憂愁、悲傷之意,音七。
[2]惋:驚駭、歎息,音萬。
九、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雜.九0五)
十、于色、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雜.七)
十一、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 [1]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色(女子見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意不舍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回轉五道[2],動曆劫[3]數。是故,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1]眩惑:迷亂困惑。眩,音炫。
[2]五道:(名數)爲有情往來之所,故曰道。有五處:一地獄道,二餓鬼道,叁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與五趣同。
[3]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爲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十二、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極爲端正,見已,心意錯亂。阿難報曰:“知欲顛倒法,心意極熾然;當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诳惑 [1]世人,令發亂想。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叁十六物[2]皆悉不淨?
今觀他形,爲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爲從何生?爲從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生耶?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行如芭蕉,
識爲幻法,最勝所說。思惟此已,盡觀諸行,皆悉空寂,無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 [3]所說。(增.叁一六)
[1]诳惑:欺騙迷惑。诳,音狂。
[2]叁十六物:(名數)人身有叁十六之不淨物。涅槃經二十四曰:“凡夫身叁十六物不淨充滿。”分爲叁類:一、外相十二:發、毛、爪、齒、眵(眼睛的分泌物,俗稱爲眼屎)淚、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心髒與橫隔膜間的部位)、腦、膜。叁、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見大疏演義鈔叁十。
[3]善逝:(術語)梵名須伽陀Sugata,譯曰善逝,又曰好去。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
※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對一女人起情欲,心動意愛佛陀教導不淨觀,平息情欲。”
十…
《阿含經菁華節錄·壹、貪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