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樹中音聲勝矣。文顯可知。上來明樹。
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爲第一。
[疏]第二明其伎樂。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總以標舉。又其樂聲無非法等。顯其聲妙。十方界等。彰其聲勝。勝十方界一切音聲。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爲交絡。覆蓋其上。
[疏]第叁明其講堂宮殿等事。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成。明其體相。複真珠等。明莊嚴相。
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叁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衆。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複。水辄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徹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謂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叁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疏]第四明其池相。于中初先辨其池相。後明出聲。辨池相中。文曲有四。一明量相。彼國諸池。或十由旬。二十叁十。乃至縱廣百千由旬。二明水相。具八功德。清。不臭。輕。冷。濡。美。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是其八也。清淨。色入。不臭。香入。軟。冷。及濡。此五觸入。美。是味入。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此二法入。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爲功。水家之德。故名爲德。文中初信八功德水湛然盈滿。總以樹舉。言清淨者。八中淨也。言香潔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叁黃金下。明諸寶等莊嚴之相。四彼菩薩聲聞入下。彰其資用無礙之相。于中五句。一淺深無礙。二冷暖得中。叁釋神除垢。四淨無瑕穢。五回流相。注遲疾得所。上來明池。下明出聲。于中有四。初演無量自然妙聲。正明出聲。二隨所應下。善應物種種果聞。于中初總。次別。後結。叁隨順清淨離欲已下。明能起善。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順涅槃也。隨順叁寶力無畏等。順菩提也。此前順果。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隨順其因。四無叁途下。明能生樂。無叁途等。明無苦也。但有自等。明有樂也。是故已下。結歎顯勝。
上來四段。合爲第叁明其國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于中有四。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報微妙。二所處宮下。依報殊勝。叁其諸聞薩已下。明舊住者正報微妙。四其諸天人衣服以下。依報殊勝。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
[疏]初中具足清淨色身。明身勝也。諸妙音聲。明口勝也。神通功德。明意勝也。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疏]第二段中。所處宮殿衣服等事猶第六天。資具勝也。若欲食等。資用勝也。且就食論。彼佛國土清淨安等。總歎顯勝。次于無爲泥洹之道。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異。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甯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爲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爲之憂惱。于己無益。徒爲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爲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余慶。今得爲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衆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禦。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爲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複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顔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疏]第叁舊住衆生勝中。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明其德勝。鹹同一下。彰其身勝。于中初言鹹同一類無有異狀。但順余方故有天人名。明身齊等。顔貌端下。明身殊勝。顔貌端正超世希有。當相辨勝。佛告已下。校量顯勝。校中有五。一將貧人比粟散。王二將粟散王比轉輪王。叁將輪王比忉利王 。四將忉利王比他化王。五將他化自在天王。比無量壽一切天人。畢竟不及。初校量中。文曲有叁。一佛將貧人對粟散王。反問阿難。二阿難正答。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無以爲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正明貧人不及帝王。所以然者下。明彼貧人不及所由。由其先世無善故爾。文顯可知。所以世間帝王已下。釋彼帝王勝過所以。以其宿世修善故爾。文亦可知。叁如來述可。余四校量。文顯易解。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缯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衆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
[疏]第四重明以報勝中。初明其國一切衣服飲食等事與身相稱。或一寶下。就別顯勝。于中有五。一明諸寶隨心現前。二寶衣布地。叁寶網羅覆。四自然下。德風吹鼓。五又衆下。寶華充滿。第四風中。自然微風徐起微動。總以樹舉。下別顯之。別中有四。一風體調和遲疾得所。二吹網動樹發微妙聲。叁觸身生樂。四吹散衆華遍滿其國。第五華中。句別有四。一明寶華周遍世界。二明諸華各具多葉。叁明諸華各出多光。四一一華中出叁十下。明諸華中各出多佛。于中複四。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出叁十六百千億光。第二明前一一華中各出多佛。出叁十六百千億佛。第叁明前一一諸佛各放多光。第四明前一一諸佛普爲十方說微妙法。于中初先明其所說。如是諸佛各各已下。彰說利益。
自下第叁明其所攝。攝取十方有緣衆生同往彼國。以法化益。然下所攝。遂上所發四十八願。一一別對。相顯可知。文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二無量壽佛威德無極下。攝取上人同往彼國。叁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已下。重攝下人同生彼國。四彌勒白佛于此世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第一第叁有何差別。前初段中具辨生業教修往生。第叁段中舉得舉失勸人往生。義有此別。故須分別。第二第四有何差別。前第二中攝人同往。第四段中攝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須別說。攝取下人。正明所益。攝取上人。顯彼土勝。增人慕求。
初中有叁。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佛皆共贊下。舉聞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叁佛告阿難下。正辨生業。教修往生。
佛告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攝。人有叁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叁者不定。小乘法中論說不同。若依毗昙。外凡常沒。名爲邪定。五停心觀。總別念處。軟頂二心。名爲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