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五
自下第叁重攝下人同生彼國。于中有叁。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妙之事。令人願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舍。叁從廣禮無量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國壽命長遠。二彰彼衆光明殊妙。叁彰彼衆身相具足。四彰彼衆智德殊勝。五彰彼生永離惡趣。六彰彼土興供養多。七彰彼生聞法不絕。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衆生。
[疏]就初段中。彰彼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明壽長遠。無有中夭。除願爲物余國受身。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衆。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疏]第二段中。初彰彼國諸聲聞人身光一尋。次彰彼國余菩薩光照百由旬。其一由旬。有四十裏。照百由旬。合四千裏。叁明觀音及大勢至。光遍叁千大千世界。于中初辨。阿難白佛下。辨其名諱。此二菩薩于此國下。彰此生彼。
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叁十二相。
[疏]第叁段中。彰彼衆生身相具足。皆悉具于叁十二相。如經廣辨。
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疏]第四段中。彰彼衆生智德殊勝。句別有四。一智慧成滿。深入諸法。證會法性。究暢要妙。窮達教诠。二神通無礙。叁諸根明利。四得忍不同。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謂音響忍及柔順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祇無生法忍。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疏]第五段中。彰彼生者永離惡趣。于中初明彼國生者。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後除爲物他方現生。釋迦自說如我國中諸菩薩也。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裏者。如是轉倍。乃覆叁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佥然欣悅。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疏]第六段中。彰彼生者能興廣供。于中初明往十方界廣供多佛。次從受法。後明供已未食之頃還歸本國。前中四偈。一彰彼國諸菩薩等。于一食頃。往十方界。遍供諸佛。二隨心下。明諸供具隨心化現。叁在虛空下。明于空中化成華蓋。四其諸菩薩下。明諸菩薩共奏天樂歌歎佛德。佥謂皆也。衆皆喜躍。名佥欣悅。複供佛已。未食之前還歸本國。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爲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赍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疏]第七段中。彰彼生者聞法不絕。于中初明說法之時。衆集講堂。如來爲說。莫不已下。明說利益。心解得道。即時已下。設供奉佛。于中初先風搖樹音。次吹妙華。後諸天等。持華香樂。供養奉獻。娛樂無極。
自下第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于中初別。後總結之。別中有七。一行修離過。二具足下。成德圓備。叁等觀叁界空無有下。行修具足。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勝。五摧滅嫉下。行修增進。六因力下。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諸德總歎顯勝。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于諸衆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岔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
[疏]初中先別。後總結之。別中初言所可講說常宣正等。化行離過。于其國下。自行無失。于中初先明攝對治滅煩惱下。明離諸過。前攝治中。明修六度而爲對治。初修舍行。舍猶檀矣。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明其離見。無染著心。彰其離愛。除舍此二。名爲舍行。次修戒行。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明離身過。無所適莫無彼無我。明離意過。于衆生所。無適適之親。無莫莫之疏。名無適莫。無競無訟。明離口過。次修忍行。于諸衆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正明能忍。無忿恨等。離于忍障。次修精進。求善不息。名無厭怠。諸行齊修。故曰等心。所修勝上。名爲勝心。求心殷重。故曰深心。次修禅行。遠離亂意。故曰定心。下修慧行。得法愛著。名爲愛法。此據終也。聞時甘露樂。名爲樂法。此據次也。求時心喜。名爲喜法。此據始也。上來修治。下明離過。滅諸煩惱。離煩惱也。離惡趣心。除惡業也。上來別竟。究竟一切菩薩所行。總以結之。上來第一行修離過。
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禅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爲人演說。
[疏]第二成德圓備。具無量德。總以樹舉。下別顯之。別中初明自利功德。以無礙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得深禅定諸通明慧。遊德七覺。自分功德。禅謂四禅。定者。所謂四空定等。諸通。六通。明謂叁明。宿命。天眼。及漏盡。慧謂叁慧。聞思修等。言七覺者。念。慧。精進。輕安。喜。定。舍。是其七也。修心已下。勝進功德。修心佛德。上求佛德。肉眼已下。成就功德無量。且舉五眼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今且釋文。肉眼清徹靡不分了。肉眼勝也。形膚曰肉。淨肉之根能有照矚。目之爲眼。于彼國中。報得肉眼徹見無數世界之事。名爲清徹。所見明審。故無不了。斯乃照矚現在色像。名爲肉眼。天眼通達無量無限。天眼勝也。一切禅定。名爲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見衆生死此生彼。所見寬多。故曰無量。所見長遠。故曰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法眼勝也。智慧照法。故名法眼。能見一切衆生根欲性心。並知一切化衆生法。所知窮極。名爲究竟。了知叁乘道法差別。名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慧眼勝也。照空實慧。見理名眼。能見真空。故名見真。除舍有相。達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佛眼勝也。前四是別。佛眼是總。見境周盡。故雲具足。又複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上來自德。以無礙智爲人演說。是利他德。此第二竟。
等觀叁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衆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疏]第叁明修具足。于中兩對自利利他。初對修始。後對修終。從初乃至除滅煩惱。悉是初對也。從如來下。是後對也。前中初言等觀叁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是其自利。等觀叁界空無所有。離生死行。志求佛法。趣菩提行。具諸辨下。明其利他。具諸辨才。明化他德。除滅衆生煩惱之患。明化他益。就後對中。初明自利。其大悲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文別有四。一自分之解。二修諸善下。自分之行。叁聞甚深下。勝進之解。四常能修下。勝進之行。自分解中。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是其理解。解由如來教化出生。是故說之從如來生。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善知習等。是其教解。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菩薩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由于聖教能善知故。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自分行中。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趣菩提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滅生死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觀空修治。生身煩惱二余俱盡。治成離障。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余皆悉滅盡。勝進解中。聞甚深法不疑懼者。于深能解。所以不疑。于深能入。爲是不懼。勝進行中。常能修者。于佛深法行不息也。上來自利。明利他。其大悲者。總以標舉。下別顯之。深遠微妙。悲心深也。靡不覆載。悲物廣也。此第叁竟。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叁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雲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于諸世間無染汙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衆生故。如金剛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于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昙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