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故。如衆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疏]第四成德殊勝。于中初先明自利德。如大乘下。明利他德。就自德中。初攝善勝。照諸功下。明離過勝。攝善勝中。究竟一乘。菩提德滿。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爲乘。隨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一義不同。泛解有四。一簡別名一。如來于彼叁藏教中。隨化分叁。求聲聞者。爲說四谛。求緣覺者。爲說因緣。求大乘者。爲說六度。宣說菩薩叁阿僧祇。修行有漏六波羅蜜。于最後生一身之中。斷結成佛。簡別彼叁。是以言一。二破別名一。如來隨化宣說叁乘。世人定執以爲真實。破別彼叁。是以言一。故經說言。唯一是實。余悉非真。猶如化城。非真息處。叁會別名一。如來根本分一爲叁。會之歸本。是以言一。如勝鬘說。四無別名一。就實論實。由來無別。故名爲一。于此一乘。窮名究竟。至于彼岸。涅槃果極。此二一對。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是其證知。除妄顯真。名斷疑網。真解發中。名慧心出。于佛教法。該羅無外。是其教知。窮解無余。名該無外。此證與教。共爲一對。智慧如海。明慧深廣。叁昧如山。彰定高勝。慧光明淨超踰日月。彰其慧明。清白之法足圓滿。猶如雪山。顯其定淨。此定與慧。複爲一對。上來攝善。下顯離過。照諸功德等一淨者。是其法說。諸德皆淨。名等一淨。下以喻顯。喻別有六。文喻可知。上來自利。下明利他。有十叁句。皆約喻顯。猶如大乘載群萌者。名世大車以爲大乘。彼諸菩薩利他之德。如世大車。名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知。余皆可知。此第四竟。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爲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爲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叁垢障。遊諸神通。
[疏]第五行修增進。于中五對。皆初利他。後明自利。五對何別。前二自分。後叁勝進。就自分中。初之一對。起修方便。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利他方便。心有嫉忌。不能利他。故須除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後對正修。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常欲廣說志無疲惓。起說心勝。擊法鼓等。所說法勝。言擊法鼓。喻聞慧法。教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衆生也。修六和敬。正明自利。行成同他。情無乖異。名六和敬。身口意同。是其叁和。同戒同施及與同見。化是其六和。此六和同。便相親敬。名六和敬。下勝進中。初對修始。第二修次。第叁修成。就初對中。常行法施。利他始也。志勇精進心不對弱。自行始也。第二對中。爲世燈明最勝田等。利他次也。爲世燈明最勝福田。明化德勝。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自具功德。能生物善。名勝福田。常爲導師。等無憎愛。明化益勝。以慧開人。名爲導師。福善濟潤。故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自行次也。樂道修善。無余離過。第叁對中。拔欲刺等。利他成也。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化人離過。功慧殊勝莫不尊敬。化人從善。滅叁垢等。自行成也。滅叁垢障。成就斷德。貪嗔癡等。是叁垢障。遊諸神通。成就行德。此第五竟。
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來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疏]第六諸力具足。初別。後結。別中初明自力具足。如法調下。化他力足。自中相從以爲七門。因力緣力爲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爲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爲緣力。意力願力爲第二門。起修方便。求佛之心。名爲意力。起行之願。名爲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爲第叁門。加行正修。依法巧修。名方便力。依法恒修。名爲常力。依法正修。名爲善力。定力慧力爲第四門。修心成就。修止成就。名爲定力。修觀成就。名爲慧力。此前四門約修分別。多聞之力爲第五門。起行之解。施戒忍進定慧之力爲第六門。明所起行。行謂六度。此之兩門就行分別。正念正觀諸通明力爲第七門。依行成德。舍相入實。名爲正念。離癡見法。說爲正觀。依此二種。成就六通及得叁明。名通明力。此後一門就德分別。上來自利。如法成就諸衆生力。明其利他。上來別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總以結之。此第六竟。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爲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叁昧。不生不滅諸叁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疏]第七通就諸德總歎顯勝。于中有四。一自德殊勝。二爲佛共歎。叁究竟大乘。四超出小乘。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無與等者。自分所成。身色相好無與等者。明其身勝。功德辨才無與等者。明其德勝。言具足者。明德具足。言莊嚴者。明身莊嚴。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勝進所起。第二佛歎。相顯可知。第叁段中。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教行成滿。修空無相無願叁昧不生滅等。證行成滿。第四段中。超出二乘。文顯可知。上來別歎。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爲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疏]總以結歎。
上來八段。合爲第一舉彌陀國勝樂之事。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疏]第二勸人往生。佛告彌勒。告其所對。諸天人等。舉其所爲。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等。牒上所辨。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牒前文中所辨之人。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牒前文中所辨之士。何不力下。正勸往生。于中有叁。一正勸往生。二易往下。如來傷歎。叁何不棄下。重勸往生。前正勸中。何不力爲善。正勸修因。何不力勵爲善求生。名力爲善。念道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于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雲洞達無邊際耳。宜各精進努力求之。重勸修因。必得超下。重明修益。必得超絕。明其所出。往生安養。彰其所至。橫載五惡。惡趣自閉。明其所離。叁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別。下叁惡道。名爲惡趣。人天二道。名爲善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刹。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爲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習斷除。先斷見惑。離叁途因。滅叁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漸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截五惡趣。截其果也。惡趣自閉。閉其因也。此明所離。升道無極。彰其所得。得道深廣。故無窮極。上來第一正勸往生。自下第二如來傷歎。欲使世人力勵往生。初言易往而無人者。正爲傷歎。修因即去。名爲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鮮。故曰無人。其國不逆違。彰前易往。自然所牽。顯前無人。娑婆衆生。文習蓋纏。自然爲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自下第叁重勸往生。何不棄世事勤求道德。勸其修因。可獲長生壽樂無極。明修得果。
上來第一舉彌陀國勝樂之事。令人願求。
自下第二彰娑婆界穢惡充滿。令人厭舍。于中有四。一舉叁毒煩惱之過。二勸人修舍。叁舉五惡五痛五燒苦之過。四勸人修舍。
就初段中。先明貪過。世間人民父子已下。明其嗔過。如是世人不信已下。明其癡過。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複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爲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衆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複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複糜散。如是憂苦。當複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爲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疏]貪中有叁。一通就世人以明貪過。二尊貴下。偏就富貴以明貪過。叁貧窮下。偏就貧賤以明貪過。就初段中。世人薄俗诤不急事。明其有惡。謂此世人薄于風俗共诤世間不急之事。于此劇下。彰其有苦。苦中有叁。一求財苦。二有田下。明守護苦。叁橫爲下。明散失苦。初求苦中。于此劇苦。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爲身故求。無尊卑等。爲他故求。無尊無卑無貧無富。舉能求人。少長男等。舉其所爲。下明有苦。共憂財等。明心苦也。爲心走等。明身苦也。守護苦中。有出憂田。有宅憂宅。如是等事。別明其苦。重思下結。散失苦中。橫爲非常水火盜等。明失財苦。或坐摧等。明失身苦。次就富貴以明貪過。文顯可知。就貧…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