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P2

  ..续本文上一页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疏]第四成德殊胜。于中初先明自利德。如大乘下。明利他德。就自德中。初摄善胜。照诸功下。明离过胜。摄善胜中。究竟一乘。菩提德满。乘是行用。行能运通。故名为乘。随化多乘。就实不殊。是以言一。一义不同。泛解有四。一简别名一。如来于彼三藏教中。随化分三。求声闻者。为说四谛。求缘觉者。为说因缘。求大乘者。为说六度。宣说菩萨三阿僧祇。修行有漏六波罗蜜。于最后生一身之中。断结成佛。简别彼三。是以言一。二破别名一。如来随化宣说三乘。世人定执以为真实。破别彼三。是以言一。故经说言。唯一是实。余悉非真。犹如化城。非真息处。三会别名一。如来根本分一为三。会之归本。是以言一。如胜鬘说。四无别名一。就实论实。由来无别。故名为一。于此一乘。穷名究竟。至于彼岸。涅槃果极。此二一对。决断疑网。慧由心出。是其证知。除妄显真。名断疑网。真解发中。名慧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是其教知。穷解无余。名该无外。此证与教。共为一对。智慧如海。明慧深广。三昧如山。彰定高胜。慧光明净超踰日月。彰其慧明。清白之法足圆满。犹如雪山。显其定净。此定与慧。复为一对。上来摄善。下显离过。照诸功德等一净者。是其法说。诸德皆净。名等一净。下以喻显。喻别有六。文喻可知。上来自利。下明利他。有十三句。皆约喻显。犹如大乘载群萌者。名世大车以为大乘。彼诸菩萨利他之德。如世大车。名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知。余皆可知。此第四竟。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疏]第五行修增进。于中五对。皆初利他。后明自利。五对何别。前二自分。后三胜进。就自分中。初之一对。起修方便。摧灭嫉心不忌胜故。利他方便。心有嫉忌。不能利他。故须除灭。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后对正修。常欲广说志无疲等。正明利他。常欲广说志无疲惓。起说心胜。击法鼓等。所说法胜。言击法鼓。喻闻慧法。教声远被。名击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义称建。义出名幢。言曜慧日除痴闇者。说修慧法开众生也。修六和敬。正明自利。行成同他。情无乖异。名六和敬。身口意同。是其三和。同戒同施及与同见。化是其六和。此六和同。便相亲敬。名六和敬。下胜进中。初对修始。第二修次。第三修成。就初对中。常行法施。利他始也。志勇精进心不对弱。自行始也。第二对中。为世灯明最胜田等。利他次也。为世灯明最胜福田。明化德胜。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自具功德。能生物善。名胜福田。常为导师。等无憎爱。明化益胜。以慧开人。名为导师。福善济润。故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自行次也。乐道修善。无余离过。第三对中。拔欲刺等。利他成也。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化人离过。功慧殊胜莫不尊敬。化人从善。灭三垢等。自行成也。灭三垢障。成就断德。贪嗔痴等。是三垢障。游诸神通。成就行德。此第五竟。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来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疏]第六诸力具足。初别。后结。别中初明自力具足。如法调下。化他力足。自中相从以为七门。因力缘力为第一门。起修所依。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意力愿力为第二门。起修方便。求佛之心。名为意力。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为第三门。加行正修。依法巧修。名方便力。依法恒修。名为常力。依法正修。名为善力。定力慧力为第四门。修心成就。修止成就。名为定力。修观成就。名为慧力。此前四门约修分别。多闻之力为第五门。起行之解。施戒忍进定慧之力为第六门。明所起行。行谓六度。此之两门就行分别。正念正观诸通明力为第七门。依行成德。舍相入实。名为正念。离痴见法。说为正观。依此二种。成就六通及得三明。名通明力。此后一门就德分别。上来自利。如法成就诸众生力。明其利他。上来别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总以结之。此第六竟。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疏]第七通就诸德总叹显胜。于中有四。一自德殊胜。二为佛共叹。三究竟大乘。四超出小乘。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无与等者。自分所成。身色相好无与等者。明其身胜。功德辨才无与等者。明其德胜。言具足者。明德具足。言庄严者。明身庄严。恭敬供养无量诸佛。胜进所起。第二佛叹。相显可知。第三段中。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教行成满。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灭等。证行成满。第四段中。超出二乘。文显可知。上来别叹。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疏]总以结叹。

   上来八段。合为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道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疏]第二劝人往生。佛告弥勒。告其所对。诸天人等。举其所为。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等。牒上所辨。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牒前文中所辨之人。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牒前文中所辨之士。何不力下。正劝往生。于中有三。一正劝往生。二易往下。如来伤叹。三何不弃下。重劝往生。前正劝中。何不力为善。正劝修因。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名力为善。念道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于无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宜各精进努力求之。重劝修因。必得超下。重明修益。必得超绝。明其所出。往生安养。彰其所至。横载五恶。恶趣自闭。明其所离。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别。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习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渐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截五恶趣。截其果也。恶趣自闭。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升道无极。彰其所得。得道深广。故无穷极。上来第一正劝往生。自下第二如来伤叹。欲使世人力励往生。初言易往而无人者。正为伤叹。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鲜。故曰无人。其国不逆违。彰前易往。自然所牵。显前无人。娑婆众生。文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自下第三重劝往生。何不弃世事勤求道德。劝其修因。可获长生寿乐无极。明修得果。

   上来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令人愿求。

   自下第二彰娑婆界秽恶充满。令人厌舍。于中有四。一举三毒烦恼之过。二劝人修舍。三举五恶五痛五烧苦之过。四劝人修舍。

   就初段中。先明贪过。世间人民父子已下。明其嗔过。如是世人不信已下。明其痴过。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疏]贪中有三。一通就世人以明贪过。二尊贵下。偏就富贵以明贪过。三贫穷下。偏就贫贱以明贪过。就初段中。世人薄俗诤不急事。明其有恶。谓此世人薄于风俗共诤世间不急之事。于此剧下。彰其有苦。苦中有三。一求财苦。二有田下。明守护苦。三横为下。明散失苦。初求苦中。于此剧苦。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为身故求。无尊卑等。为他故求。无尊无卑无贫无富。举能求人。少长男等。举其所为。下明有苦。共忧财等。明心苦也。为心走等。明身苦也。守护苦中。有出忧田。有宅忧宅。如是等事。别明其苦。重思下结。散失苦中。横为非常水火盗等。明失财苦。或坐摧等。明失身苦。次就富贵以明贪过。文显可知。就贫…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