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
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于中有三。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令人愿求。二从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秽恶充满。使人厌舍。三从广礼无量寿下。就弥陀国辨得彰失。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劝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国寿命长远。二彰彼众光明殊妙。三彰彼众身相具足。四彰彼众智德殊胜。五彰彼生永离恶趣。六彰彼土兴供养多。七彰彼生闻法不绝。八彰彼菩萨行德圆备。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疏]就初段中。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明寿长远。无有中夭。除愿为物余国受身。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疏]第二段中。初彰彼国诸声闻人身光一寻。次彰彼国余菩萨光照百由旬。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里。三明观音及大势至。光遍三千大千世界。于中初辨。阿难白佛下。辨其名讳。此二菩萨于此国下。彰此生彼。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
[疏]第三段中。彰彼众生身相具足。皆悉具于三十二相。如经广辨。
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疏]第四段中。彰彼众生智德殊胜。句别有四。一智慧成满。深入诸法。证会法性。究畅要妙。穷达教诠。二神通无碍。三诸根明利。四得忍不同。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谓音响忍及柔顺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祇无生法忍。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疏]第五段中。彰彼生者永离恶趣。于中初明彼国生者。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后除为物他方现生。释迦自说如我国中诸菩萨也。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疏]第六段中。彰彼生者能兴广供。于中初明往十方界广供多佛。次从受法。后明供已未食之顷还归本国。前中四偈。一彰彼国诸菩萨等。于一食顷。往十方界。遍供诸佛。二随心下。明诸供具随心化现。三在虚空下。明于空中化成华盖。四其诸菩萨下。明诸菩萨共奏天乐歌叹佛德。佥谓皆也。众皆喜跃。名佥欣悦。复供佛已。未食之前还归本国。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疏]第七段中。彰彼生者闻法不绝。于中初明说法之时。众集讲堂。如来为说。莫不已下。明说利益。心解得道。即时已下。设供奉佛。于中初先风摇树音。次吹妙华。后诸天等。持华香乐。供养奉献。娱乐无极。
自下第八。彰彼菩萨行德圆备。于中初别。后总结之。别中有七。一行修离过。二具足下。成德圆备。三等观三界空无有下。行修具足。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胜。五摧灭嫉下。行修增进。六因力下。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诸德总叹显胜。
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无岔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
[疏]初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初言所可讲说常宣正等。化行离过。于其国下。自行无失。于中初先明摄对治灭烦恼下。明离诸过。前摄治中。明修六度而为对治。初修舍行。舍犹檀矣。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明其离见。无染著心。彰其离爱。除舍此二。名为舍行。次修戒行。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明离身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明离意过。于众生所。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名无适莫。无竞无讼。明离口过。次修忍行。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正明能忍。无忿恨等。离于忍障。次修精进。求善不息。名无厌怠。诸行齐修。故曰等心。所修胜上。名为胜心。求心殷重。故曰深心。次修禅行。远离乱意。故曰定心。下修慧行。得法爱著。名为爱法。此据终也。闻时甘露乐。名为乐法。此据次也。求时心喜。名为喜法。此据始也。上来修治。下明离过。灭诸烦恼。离烦恼也。离恶趣心。除恶业也。上来别竟。究竟一切菩萨所行。总以结之。上来第一行修离过。
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
[疏]第二成德圆备。具无量德。总以树举。下别显之。别中初明自利功德。以无碍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德七觉。自分功德。禅谓四禅。定者。所谓四空定等。诸通。六通。明谓三明。宿命。天眼。及漏尽。慧谓三慧。闻思修等。言七觉者。念。慧。精进。轻安。喜。定。舍。是其七也。修心已下。胜进功德。修心佛德。上求佛德。肉眼已下。成就功德无量。且举五眼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今且释文。肉眼清彻靡不分了。肉眼胜也。形肤曰肉。净肉之根能有照瞩。目之为眼。于彼国中。报得肉眼彻见无数世界之事。名为清彻。所见明审。故无不了。斯乃照瞩现在色像。名为肉眼。天眼通达无量无限。天眼胜也。一切禅定。名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见众生死此生彼。所见宽多。故曰无量。所见长远。故曰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法眼胜也。智慧照法。故名法眼。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并知一切化众生法。所知穷极。名为究竟。了知三乘道法差别。名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慧眼胜也。照空实慧。见理名眼。能见真空。故名见真。除舍有相。达到平等无相彼岸。名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佛眼胜也。前四是别。佛眼是总。见境周尽。故云具足。又复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名了法性。上来自德。以无碍智为人演说。是利他德。此第二竟。
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
[疏]第三明修具足。于中两对自利利他。初对修始。后对修终。从初乃至除灭烦恼。悉是初对也。从如来下。是后对也。前中初言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是其自利。等观三界空无所有。离生死行。志求佛法。趣菩提行。具诸辨下。明其利他。具诸辨才。明化他德。除灭众生烦恼之患。明化他益。就后对中。初明自利。其大悲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文别有四。一自分之解。二修诸善下。自分之行。三闻甚深下。胜进之解。四常能修下。胜进之行。自分解中。从如来生解法如如。是其理解。解由如来教化出生。是故说之从如来生。空同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善知习等。是其教解。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于中巧知。故曰方便。由于圣教能善知故。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自分行中。修诸善本。志崇佛道。趣菩提行。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灭生死行。知一切法皆悉寂灭。观空修治。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治成离障。生身苦报。烦恼惑因。此二残余皆悉灭尽。胜进解中。闻甚深法不疑惧者。于深能解。所以不疑。于深能入。为是不惧。胜进行中。常能修者。于佛深法行不息也。上来自利。明利他。其大悲者。总以标举。下别显之。深远微妙。悲心深也。靡不覆载。悲物广也。此第三竟。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云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