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爲正定。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爲邪定。聞思二慧。行有退轉。說爲有退。五停心觀。名爲聞慧。總別念處。名爲思慧。軟頂已上。說名修慧。現見法空。永不退轉。悉爲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爲邪定。善趣位中。數進數退。說爲不定。習種已去。位分不退。說爲正定。莫問大乘小乘衆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釋。彼無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疏]第二段中。初明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壽佛。次明衆生聞名信心回向發願皆得往生。下彰分者。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余皆得生。言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違福田。故名爲逆。前二皆恩。後之叁種。違于福田。立邪毀正。名爲謗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問曰。于彼觀經之中。就說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經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論。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人有二種。一者久發大乘心人。遇緣造逆。如阇王等。此雖造逆。必有重悔。發心求出。能滅重罪。爲是得生。觀經據此。二者先來不發大心。現造逆罪。多無重悔。不能決定發菩提心。爲是不生。此經據此。二約行分別。行有定散。有人雖複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觀善根。深觀佛德。除滅重罪。則得往生。觀經據此。若人造逆。不能修習觀佛叁昧。雖作余善。不能滅罪。故不往生。此經據此。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
[疏]第叁正辨生業。教修往生。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國凡有叁輩。總以標舉。如觀經中。粗分爲叁。細分爲九。粗分叁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習種已上。名爲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爲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爲下品。細分九者。前上品中。細分爲叁。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爲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初二叁地。名爲上中。生彼國已。過一小劫得無生忍。彼國日長。故一小劫得無生忍。若于此界。經無量劫方得無生忍。種性解行。名爲上下。生彼國已。過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于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國時日長遠。故經叁小劫得到初地。若于此界。經無量劫。
(此處判位太高。與攝下人之意不符。考觀經上品文內。亦是大心凡夫乘願往生。應依圓教十信滿心。生上上品。到時即入初住。如華嚴經一證一切證。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方合此經微妙之旨。疏主依漸教判作地上生品。恐致後人生疑。以爲凡夫無分。故略辨之。)
中品之人。亦分爲叁。所謂中上。中中。中下。見道已上。名爲中上。生彼即得羅漢果故。內凡之人。名爲中中。生彼即得須陀洹故。暖等四心。名爲內凡。外凡持戒。名爲中下。生彼國已。經一小劫得羅漢故。下品人中。亦分爲叁。所謂下上。下中。下下。彼約作罪輕重以分。不隨位分。彼中九品。今合爲叁。上品叁人。合爲上輩。中品叁人。合爲中輩。下品叁人。合爲下輩。然此叁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回向發願。方得往生。故此論之。問曰。天親作往生偈。女人根缺及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宣說小乘衆生亦得往生。其義雲何。釋言。彼說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彼國中受報時說。彼無女人及根缺故。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衆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爲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問曰。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釋言。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以本乘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上來總舉。下別顯之。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疏]就上輩中。初舉。次辨。後總法歎。辨中有叁。第一明其怕修行因。二此等下。同成往生。叁住不退下生彼得益。初修因中。句別有五。一舍俗出家。二發菩提心。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修諸功德。五用前諸善願生彼國。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即隨已下。此往生彼。就得益中。住不退轉。位分堅固。智慧勇等。成德殊勝。前舉次辨。是故已下。結歎修習。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疏]就中輩中。初舉。後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願生彼國。總以標舉。雖不能行作沙門等。簡異上輩。依如觀經。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當發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句。一發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叁少修福善。四回向願生。此人雖複先學小乘。正欲往生。必須修習如此四行。方得往生。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後此生彼。得益可知。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疏]就下輩中。初舉。後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國。總以標舉。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簡異中輩。如觀經中。舉罪以別。今此略無。當發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名。一發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乃至十念願生其國。叁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四至誠心。乃至一念念于彼佛。願生彼國。亦得往生。就往生中。明于夢中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得益可知。
上來第一明攝下人。
自下第二明攝上人同往生彼國。舉此爲顯彌陀國勝。增前下人求生心矣。于中初先長行略辨。後偈廣論。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于彼東方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衆。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疏]前長行中。文別有二。一諸佛共歎。二于東方下。菩薩共往生。後偈中別頌。宜審記知。前佛歎中。初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釋迦自歎。十方界下。余佛共歎。此下別頌。亦須記知。下同往中。先列東方。後類余方。列東方中。于彼東方恒沙佛國無數菩薩。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是其始也。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衆。是其次也。聽受經法。宣布道化。是其終也。東方既然。余方亦爾。此初中後。下偈別頌。亦須記知。下偈頌之。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世尊頌曰。經家序列。下正頌之。有叁十偈。初十五偈。頌上後段菩薩共往。後十五頌。頌上初段諸佛同歎。
前十五中。初有兩偈。頌前同往。次有五偈。頌前文中恭敬供養。下有八偈。頌前聽法宣布道化。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 彼土諸菩薩 往觐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複然 彼土菩薩衆 往觐無量覺
[疏]前兩偈中。初偈頌前東方同往。後偈頌上余方共往。至彼禮敬無量壽佛。是故名觀無量覺矣。
一切諸菩薩 各赍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鹹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繞叁匝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無量心 願我國亦然
[疏]次五偈中。前之四偈。見佛供養。後之一偈。見土願求。前四偈中。初之兩偈。外事供養。後之兩偈。內事供養。前外事中。各赍妙華。供養也。寶者。寶供。香者。香供。無價衣者。以衣供養。奏天樂等。伎樂供養。伎樂音中。歌歎佛德。後內事中。初一偈半。口歎供養。後之半偈。身敬供養。就口歎中。前之一偈。歎佛自德。後之半偈。歎佛利他。歎自德中。究達通慧遊入深法。歎佛智通二種德也。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須。故並歎之。通慧究滿。究竟名究。洞達名達。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複明其遊入深法。倚觀曰遊。窮本稱入。證入法界緣起通門。能現勝通。證入法界緣起智門。能起勝慧。具功德藏。妙智無等。歎佛福智二種行也。福是慧資。慧是福導。是二相須。故並歎之。福行圓備。名具功德。慧行殊勝。名智無等。偷謂匹倫。役伴之謂佛無倫匹。名無等倫。下利他中。慧日朗世。化人生智。慧能開曉。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間。消除生死。化人離障。生死覆障。從喻名雲。身敬可知。上來四偈。見佛供養。下之一偈。見土願求。文顯可知。
應時無量尊 動容發欣笑 口出無數光 遍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 叁匝從頂入 一切天…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