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已上。坚固不退。名为正定。若依成实。外凡常没。名为邪定。闻思二慧。行有退转。说为有退。五停心观。名为闻慧。总别念处。名为思慧。软顶已上。说名修慧。现见法空。永不退转。悉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为邪定。善趣位中。数进数退。说为不定。习种已去。位分不退。说为正定。莫问大乘小乘众生。生彼国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释。彼无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疏]第二段中。初明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次明众生闻名信心回向发愿皆得往生。下彰分者。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余皆得生。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违福田。故名为逆。前二皆恩。后之三种。违于福田。立邪毁正。名为谤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问曰。于彼观经之中。就说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经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论。释有两义。一约人分别。人有二种。一者久发大乘心人。遇缘造逆。如阇王等。此虽造逆。必有重悔。发心求出。能灭重罪。为是得生。观经据此。二者先来不发大心。现造逆罪。多无重悔。不能决定发菩提心。为是不生。此经据此。二约行分别。行有定散。有人虽复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观善根。深观佛德。除灭重罪。则得往生。观经据此。若人造逆。不能修习观佛三昧。虽作余善。不能灭罪。故不往生。此经据此。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疏]第三正辨生业。教修往生。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粗分三者。谓上中下。大乘人中。习种已上。名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为下品。细分九者。前上品中。细分为三。所谓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为上上。生彼即得无生忍故。初二三地。名为上中。生彼国已。过一小劫得无生忍。彼国日长。故一小劫得无生忍。若于此界。经无量劫方得无生忍。种性解行。名为上下。生彼国已。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于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国时日长远。故经三小劫得到初地。若于此界。经无量劫。
(此处判位太高。与摄下人之意不符。考观经上品文内。亦是大心凡夫乘愿往生。应依圆教十信满心。生上上品。到时即入初住。如华严经一证一切证。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方合此经微妙之旨。疏主依渐教判作地上生品。恐致后人生疑。以为凡夫无分。故略辨之。)
中品之人。亦分为三。所谓中上。中中。中下。见道已上。名为中上。生彼即得罗汉果故。内凡之人。名为中中。生彼即得须陀洹故。暖等四心。名为内凡。外凡持戒。名为中下。生彼国已。经一小劫得罗汉故。下品人中。亦分为三。所谓下上。下中。下下。彼约作罪轻重以分。不随位分。彼中九品。今合为三。上品三人。合为上辈。中品三人。合为中辈。下品三人。合为下辈。然此三辈。人位虽殊。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故此论之。问曰。天亲作往生偈。女人根缺及二乘种。皆不得生。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释言。彼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彼国中受报时说。彼无女人及根缺故。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问曰。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释言。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至彼闻说苦无常等。即便悟解。故证小果。以本乘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国中得罗汉已。即便求大。上来总举。下别显之。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疏]就上辈中。初举。次辨。后总法叹。辨中有三。第一明其怕修行因。二此等下。同成往生。三住不退下生彼得益。初修因中。句别有五。一舍俗出家。二发菩提心。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修诸功德。五用前诸善愿生彼国。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即随已下。此往生彼。就得益中。住不退转。位分坚固。智慧勇等。成德殊胜。前举次辨。是故已下。结叹修习。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疏]就中辈中。初举。后辨。辨中还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后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愿生彼国。总以标举。虽不能行作沙门等。简异上辈。依如观经。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当发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句。一发菩提心。二专念彼无量寿佛。三少修福善。四回向愿生。此人虽复先学小乘。正欲往生。必须修习如此四行。方得往生。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后此生彼。得益可知。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疏]就下辈中。初举。后辨。辨中还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后彰得益。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国。总以标举。假使不能作诸功德。简异中辈。如观经中。举罪以别。今此略无。当发已下。正辨其因。于中四名。一发菩提心。二专念彼无量寿佛。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三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四至诚心。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愿生彼国。亦得往生。就往生中。明于梦中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得益可知。
上来第一明摄下人。
自下第二明摄上人同往生彼国。举此为显弥陀国胜。增前下人求生心矣。于中初先长行略辨。后偈广论。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疏]前长行中。文别有二。一诸佛共叹。二于东方下。菩萨共往生。后偈中别颂。宜审记知。前佛叹中。初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释迦自叹。十方界下。余佛共叹。此下别颂。亦须记知。下同往中。先列东方。后类余方。列东方中。于彼东方恒沙佛国无数菩萨。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是其始也。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是其次也。听受经法。宣布道化。是其终也。东方既然。余方亦尔。此初中后。下偈别颂。亦须记知。下偈颂之。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世尊颂曰。经家序列。下正颂之。有三十偈。初十五偈。颂上后段菩萨共往。后十五颂。颂上初段诸佛同叹。
前十五中。初有两偈。颂前同往。次有五偈。颂前文中恭敬供养。下有八偈。颂前听法宣布道化。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诸菩萨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疏]前两偈中。初偈颂前东方同往。后偈颂上余方共往。至彼礼敬无量寿佛。是故名观无量觉矣。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无上尊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疏]次五偈中。前之四偈。见佛供养。后之一偈。见土愿求。前四偈中。初之两偈。外事供养。后之两偈。内事供养。前外事中。各赍妙华。供养也。宝者。宝供。香者。香供。无价衣者。以衣供养。奏天乐等。伎乐供养。伎乐音中。歌叹佛德。后内事中。初一偈半。口叹供养。后之半偈。身敬供养。就口叹中。前之一偈。叹佛自德。后之半偈。叹佛利他。叹自德中。究达通慧游入深法。叹佛智通二种德也。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须。故并叹之。通慧究满。究竟名究。洞达名达。此通与慧。皆依法成。故复明其游入深法。倚观曰游。穷本称入。证入法界缘起通门。能现胜通。证入法界缘起智门。能起胜慧。具功德藏。妙智无等。叹佛福智二种行也。福是慧资。慧是福导。是二相须。故并叹之。福行圆备。名具功德。慧行殊胜。名智无等。偷谓匹伦。役伴之谓佛无伦匹。名无等伦。下利他中。慧日朗世。化人生智。慧能开晓。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间。消除生死。化人离障。生死覆障。从喻名云。身敬可知。上来四偈。见佛供养。下之一偈。见土愿求。文显可知。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