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P2

  ..续本文上一页显树中音声胜矣。文显可知。上来明树。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疏]第二明其伎乐。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总以标举。又其乐声无非法等。显其声妙。十方界等。彰其声胜。胜十方界一切音声。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疏]第三明其讲堂宫殿等事。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成。明其体相。复真珠等。明庄严相。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彻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谓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疏]第四明其池相。于中初先辨其池相。后明出声。辨池相中。文曲有四。一明量相。彼国诸池。或十由旬。二十三十。乃至纵广百千由旬。二明水相。具八功德。清。不臭。轻。冷。濡。美。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是其八也。清净。色入。不臭。香入。软。冷。及濡。此五触入。美。是味入。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此二法入。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为功。水家之德。故名为德。文中初信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总以树举。言清净者。八中净也。言香洁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三黄金下。明诸宝等庄严之相。四彼菩萨声闻入下。彰其资用无碍之相。于中五句。一浅深无碍。二冷暖得中。三释神除垢。四净无瑕秽。五回流相。注迟疾得所。上来明池。下明出声。于中有四。初演无量自然妙声。正明出声。二随所应下。善应物种种果闻。于中初总。次别。后结。三随顺清净离欲已下。明能起善。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顺涅槃也。随顺三宝力无畏等。顺菩提也。此前顺果。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随顺其因。四无三途下。明能生乐。无三途等。明无苦也。但有自等。明有乐也。是故已下。结叹显胜。

   上来四段。合为第三明其国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于中有四。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报微妙。二所处宫下。依报殊胜。三其诸闻萨已下。明旧住者正报微妙。四其诸天人衣服以下。依报殊胜。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

   [疏]初中具足清净色身。明身胜也。诸妙音声。明口胜也。神通功德。明意胜也。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疏]第二段中。所处宫殿衣服等事犹第六天。资具胜也。若欲食等。资用胜也。且就食论。彼佛国土清净安等。总叹显胜。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泥洹。涅槃。本是一名。传之音异。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疏]第三旧住众生胜中。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明其德胜。咸同一下。彰其身胜。于中初言咸同一类无有异状。但顺余方故有天人名。明身齐等。颜貌端下。明身殊胜。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当相辨胜。佛告已下。校量显胜。校中有五。一将贫人比粟散。王二将粟散王比转轮王。三将轮王比忉利王 。四将忉利王比他化王。五将他化自在天王。比无量寿一切天人。毕竟不及。初校量中。文曲有三。一佛将贫人对粟散王。反问阿难。二阿难正答。假令此人在帝王边。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正明贫人不及帝王。所以然者下。明彼贫人不及所由。由其先世无善故尔。文显可知。所以世间帝王已下。释彼帝王胜过所以。以其宿世修善故尔。文亦可知。三如来述可。余四校量。文显易解。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疏]第四重明以报胜中。初明其国一切衣服饮食等事与身相称。或一宝下。就别显胜。于中有五。一明诸宝随心现前。二宝衣布地。三宝网罗覆。四自然下。德风吹鼓。五又众下。宝华充满。第四风中。自然微风徐起微动。总以树举。下别显之。别中有四。一风体调和迟疾得所。二吹网动树发微妙声。三触身生乐。四吹散众华遍满其国。第五华中。句别有四。一明宝华周遍世界。二明诸华各具多叶。三明诸华各出多光。四一一华中出三十下。明诸华中各出多佛。于中复四。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第二明前一一华中各出多佛。出三十六百千亿佛。第三明前一一诸佛各放多光。第四明前一一诸佛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于中初先明其所说。如是诸佛各各已下。彰说利益。

   自下第三明其所摄。摄取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以法化益。然下所摄。遂上所发四十八愿。一一别对。相显可知。文中有四。一摄下人同生彼国。二无量寿佛威德无极下。摄取上人同往彼国。三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已下。重摄下人同生彼国。四弥勒白佛于此世界几许菩萨生彼已下。重摄上人同生彼国。第一第三有何差别。前初段中具辨生业教修往生。第三段中举得举失劝人往生。义有此别。故须分别。第二第四有何差别。前第二中摄人同往。第四段中摄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须别说。摄取下人。正明所益。摄取上人。显彼土胜。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佛皆共赞下。举闻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三佛告阿难下。正辨生业。教修往生。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国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摄。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论说不同。若依毗昙。外凡常没。名为邪定。五停心观。总别念处。软顶二心。名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