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認識清楚後,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古德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不是假的。我們看《鈔》裏面,大師把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了。
鈔【詳陳彼國。依正莊嚴。信行願門。如經所明。是謂之顯。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謂密。顯者。顯此密也。密者。密此顯也。兼持則雙美畢具。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
『詳陳彼國,依正莊嚴,信行願門,如經所明,是謂之顯』。「陳」是陳述,詳詳細細的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陳述出來。「依」是生活環境的狀況,「正」是阿彌陀佛以及十方往生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人,在西方世界修學的狀況,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我們把叁經合起來看,古人將叁經合參,《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起來看,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就十分的了解。
唯有真的了解、真的明白,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信心生不起來,對西方狀況不清楚,聽說好,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有疑惑,這個信心就不清淨。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信心清淨。有信心,有強烈的願望,願生淨土,願見彌陀。這個願非常重要,有信有願才肯真幹。這是有行,「行」是以念佛爲正行。《無量壽經》特別是經中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教我們斷惡修善,持戒念佛,那是助行;《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叁福九品也是屬於助行。正助雙修,決定得生。像經上所說的,明明白白給我們講出來的,這叫顯教,非常明顯。
『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謂之密』。密裏面,最重要的條件是絕對的信心,絕對不可以有一絲毫疑惑。顯教裏面,有疑惑還不要緊,在經教裏面可以幫助你解決;密教有疑惑就不行了,就決定不能成就了。所以他要絕對的信心,爲什麼?咒裏面沒有解釋的,佛這麼說的,你就老老實實去持咒,就用這個方法。
「但持此咒,即得往生」,就像經上所說的,你能將往生咒持叁十萬遍,就決定能得生。古往今來,確確實實有不少人看到經上所說的,他也就念,念了叁十萬遍之後,沒效果。你們知道什麼原因?我剛才講過,他沒有絕對的信心,一面念,一面懷疑,試試看叁十萬遍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不是真心的,他是用試探的心去念咒,不要說念叁十萬遍,叁百萬遍也不行。這個毛病就出在他是試探的心,看看靈不靈,結果就不靈。所以持咒那個心不能假,不能用試探的心,不能用猜測的心。那個持咒的人,說老實話,我們常常講老實念佛,比老實念佛的人還要老實才行;有一絲毫不老實,那叁十萬遍是白念了,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不是咒不靈。
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那個小注裏有一段舉「畫符念咒」這個比喻,會畫符的那個符靈;不會畫符的,就被鬼神恥笑。那個符怎麼會靈?誠則靈,大家要記住這一句話:「誠則靈」。「誠」的標准是什麼?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裏面對這個「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心裏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誠;心裏有一個念頭就不誠了。所以那個畫符的人,平常他要練,練得很熟,一道符一筆就畫下來了。不熟,畫的時候,動一個念頭、想一下就不靈了。他一筆下去到一道符畫成功,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起一個妄念就不靈。所以不會畫符的被鬼神笑,不會畫符的人,畫符的時候有念頭在。同樣一個道理,念咒有人念得靈,有人念的音聲一個字也沒錯,就是不靈。一個道理,誠則靈。
諸位要知道,愈是長的咒愈難。因爲時間長,容易打妄想,一個妄想生了,那個咒就不靈了。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當中,一個妄想也沒有,可以,很容易做到。靈!
所以我勸大家用「十念法」來修持,就是十句阿彌陀佛,時間只要一分鍾,這個容易攝心。我這十句佛號裏面,沒有一個妄念,這堂課時間雖然短,它靈。你們念,一天念幾千聲、幾萬生佛號,裏頭有妄想、有雜念,不靈!所以這個「十念法」,你真的好好的去念,一兩個星期就感覺到效果,就能感受出來。你要問什麼原因?道理就在此地,時間短,容易攝心,符合「淨念相繼」,符合「都攝六根」,符合這個標准,所以它的效果就非常顯著。持咒、念佛,我們要懂得這個裏面的要訣。
『顯者,顯此密也。密者,密此顯也』。顯密圓融,一樁事情,一個方法,佛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一個是顯說,一個是密說。
『兼持則雙美畢具,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這一句說的好。「兼持」,我們現在都采取這個方法。你看《阿彌陀經》念完了,念叁遍往生咒,有顯有密,這叫「兼持」。「雙美畢具」,這個「畢具」就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可是「單舉」呢?單念經或單念咒也可以,念經是顯,顯中有密,雖然不念咒,密義都在經裏頭。單持往生咒也行,雖然是密,顯經也在密義之中。因爲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所以你單持一種,意思還是圓滿,這才叫「圓通」。
「圓通」是《楞嚴經》上的話,這一句話在《華嚴經》裏面叫做「無礙」,無礙就圓通了。有障礙就不通了,就不圓了。在《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稱之爲「四無障礙法界」,所以圓通就是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是如來與大菩薩所證的境界。這個大菩薩是圓教地上菩薩,是指他們所證的。《華嚴經》上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楞嚴經》上就用「圓通」兩個字,就統統把它說盡了。下面這一段《疏鈔》的開示非常重要。
疏【雖雲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
這一段開示,說實在話,要不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實實在在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常聽,也常常在祖師注疏裏看到這個說法。究竟怎麼不可思議?不曉得。不可思議,大概就是不可思議,懵懵懂懂,含含糊糊,這個不行。蓮池大師在這一段把怎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到什麼程度,爲我們說出來了。真正是難得!我們能遇到實在是有福報,有大福報。下面也是一句一句的爲我們解釋:
鈔【偏贊持名也。一。勝本咒者。以咒雲。誦叁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又咒雲。晝夜六時。各誦叁七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二。勝余咒者。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問。准提功德。至廣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勝彼。答。准提因地菩薩。彌陀果位如來。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彌陀甯無妙應。是故經雲。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不如一稱觀世音菩薩。其福正等。又雲。持無量無數觀世音菩薩名號。不如一稱地藏菩薩。其福正等。況如來乎。】
『偏贊持名』,「贊」是贊歎。所有一切法門當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在這個法門裏面,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特別贊歎持名,而且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道理在哪裏?究竟爲什麼要這樣贊歎?前面就給我們說了,「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第一個就是比持咒的功德大,比持咒的效果殊勝。這個「持咒」是本咒,就是淨宗的本咒,就是往生咒。
『一、況本咒者,以咒雲,誦叁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這個往生咒要念叁十萬遍才能見阿彌陀佛。可是經上給我們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那往生咒比不上佛號,佛號至心持名,一天一夜,阿彌陀佛就現前,就得一心不亂;往生咒還要念叁十萬遍,佛才現前。這是說明咒不如佛號。
蓮池大師說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都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叁十萬遍往生咒要念很長的時間,這一句佛號,一天一夜,超過叁十萬遍往生咒,這是往生咒比不上它的地方。再看底下:
『又咒雲,晝夜六時,各誦叁七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你看看,念往生咒還要晝夜六時各誦叁七遍,叁七共二十一遍。諸位要記住,晝夜六時,每一時念二十一遍,一晝夜念六次。晝叁時,初日分念一遍,中日分念一遍,後日分念一遍;夜晚也是,初夜分念一遍,中夜分念一遍,後夜分念一遍,這才能滅五逆等罪。持名呢?夜深了,誠誠懇懇的,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我們剛才說的,這個諸位要記住,要真誠的心,不誠就不靈了。咒比不上佛號,這都是佛在經上講的。
有人不念佛,他要念咒,那有什麼法子?沒辦法的事情,我們只好說各有因緣。這裏面的關鍵就在誠(真誠),這是因。佛現前,滅五逆罪,那是果。諸位要知道,這當中還有一個緣;如果沒有緣,果就不能現前。我們每天不止念一聲佛號,佛也沒現前,這是什麼原故?當然第一個是因不正,緣缺乏了。緣是什麼?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緣。我們果然是善男子、善女人,又有那個誠心,那就靈了。
善的標准,佛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淨業叁福」,那是善的標准。人天善,要真正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天天念沒有用,天天念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要做到,這是人天善。二乘善,還要加叁條,從這四條基礎上再加上「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大乘菩薩法,不但是大乘法,古大德教給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真實第一無上法門,它那個善的標准要求的更高了。所以還要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些我們統統都做到了,以真誠的心來念這一句佛號,確實念一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往生淨土,上上品往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你別看有些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癡,像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谛閑法師那…
《往生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