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佛
諸位同修大家好:
學佛就是學作佛,學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無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說實話,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實報土,有人生同居土,這些原因何在?就是沒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麼?《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別強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中輩、下輩乃至一心叁輩,都不離此八字。若只有一心專念,不發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菩提心發了,有人發得圓滿,有人發得不圓滿,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異。善導大師講:“往生品位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緣殊勝,透徹了解這些理事因果,這一生中可以實報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徹,發了一點菩提心,能與菩提心相應,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謂“圓滿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雲:“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也講:“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實、究竟、圓滿、覺悟之心;換言之,菩提心是覺而不迷。爲了方便同修體會,我將菩提心寫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我們要將這十個字掌握住,變成自己的心,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謂“真誠心”?古人講:“一念不生是謂誠”,真誠心裏沒有念頭,即經上講的“真心離念”。換言之,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們一念不生時是真心。真心爲什麼會變成妄心?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輪回心,用輪回心不論修什麼法,還是出不了輪回。如何將輪回心轉變成菩提心,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轉的方法,就是決定不用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摻雜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變成妄心。我們用真誠心念佛,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才與佛相應。不是以這種心念佛,就不能與佛相應,只能與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很難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必須以真誠心、清淨心,處世待人接物。
何謂“清淨心”?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決定不汙染;汙染就是心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觸,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變成木頭了?”我們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間人一樣,看到可愛的喜歡,看到不可愛的也有討厭,但那是演戲,不是真的,心裏決定不染,這叫“離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就是表演的時候很生動、很活潑,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間人講的愛、恨是假的,虛情假意,爲什麼?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薩雖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鏡子一樣,所以用心像鏡子。我們笑,鏡子裏的人也笑;我們哭,他也哭。我們笑哭有心,他笑哭沒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確實沒有情、沒有執著,他是高度圓滿的智慧。學佛要從這裏學起。
以世間人來說,誰有真感情?佛菩薩有真感情,真感情稱作“慈悲”。世間人虛情假意,決定不可靠。他說他愛你,你聽了別當真;當真,你會生煩惱。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間人用的是虛情假意,絕不真實。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真實,真的決定是清淨,決定是智慧,裏面沒有情識。佛慈悲一切、神愛世人,那個愛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衆生感受諸佛菩薩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幾分真誠心,就有幾分感受;一分誠敬,感受一分;十分誠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清淨心。而清淨心是決定沒有感情的汙染,感情的汙染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比七情五欲還要嚴重。
何謂“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決定不傲慢,把一切衆生看作諸佛如來。我曾經講過,我念佛與你們不一樣,我心目中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衆生的尊敬、贊歎、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差別。這不是把衆生當作阿彌陀佛,衆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個衆生不是無量覺?哪一尊菩薩不是無量覺?《華嚴經·出現品》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一切衆生都是阿彌陀佛,只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才不能證得。我們透過《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學習,才認識、體會到了。體會到了就要落實,“一切衆生皆是諸佛如來,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真正做到。學佛就是要學習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個心。菩提心是講叁心,我們現在講五心,五心就是叁心。真誠關懷一切衆生,照顧一切衆生,決不能分別。
菩提心一發,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親債主都得福。爲什麼?發菩提心就成無上道,菩提心不發,你是凡夫;菩提心一發,就入圓初住的位次;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在別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們用這個心念佛,決定往生。
如果再將菩提心落實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時,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離菩提心,你這一生念佛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貫注在我們整個生命過程中?“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五個科目,作爲淨宗同學修行的綱領:“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就是菩提心的圓滿落實,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因爲你與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爲完全相應。因此,菩提心不是口頭上說說就管用,一定要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做到。
一、叁福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世尊教導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對父母、師長有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法總結來說,就是這兩句話。佛法的修學從孝親尊師開始,大圓滿也在此。所以,什麼人能將孝親尊師做到百分之百圓滿?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孝敬還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師道,孝道和師道是虛空法界的大圓滿,決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殺”,不殺害一切衆生,亦不惱害一切衆生。若衆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在任何場合要令人生歡喜心,別人看到我不高興,我就回避,要與人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
真正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處世待人接物,一切衆生對你無不尊敬、歡迎、愛護。我們得不到社會大衆的諒解,一定要回頭反省,反省就是開始覺悟,發現自己過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僅是念佛、磕頭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個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叁善業。偷盜就是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講,賄賂也是屬于偷盜。你有權有勢,人家不是甘心情願,而是逼不得已給你的,你收受也屬于偷盜。偷盜的範圍很廣大,所以古人解釋爲“不與取”,意思很深廣。
口的過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說了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凡是文化藝術作品、戲劇影視,會引導人犯身口意叁惡業者,稱爲绮語)。”用真誠、清淨、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就是菩薩行。凡聖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個用真心,一個用虛妄心。
意叁善是“不貪、不瞋、不癡”,這是講存心。對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一有貪瞋癡,心就被汙染了,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沒有了。這五句十個字,每一個字圓圓滿滿含攝其它四句八個字,一有一切有,一條沒有就統統沒有。《華嚴經》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認真修“十善業”,以十善業約束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它相應,這就是圓滿的佛法。
我們看到佛的畫像上有一個圓光,圓光上面有叁個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漢字寫的)。這叁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身口意叁業至善。換言之,十善修到圓滿,就是這叁個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叁業清淨。《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講:“叁業清淨”,並且特別把口業放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叁樁事做得圓滿,就成佛了。因此,初學佛從十善業下手,成佛也從十善業圓滿,怎麼能疏忽?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以十善爲標准,觀照自心,這就是從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親尊師、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實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將此根本舍棄,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踏實。這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要從根本修,只要念念不離根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從這個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從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進入四聖法界。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理事統統圓滿。淨宗祖師大德常教人“叁心圓發”,這裏的發菩提心就是叁心圓發,圓發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做到了。
“…
《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