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當來變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經典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經典,到外面爲別人講解,很容易出錯。同時,講經需要“契理契機”。真正理解經義叫做“契理”;應衆生的需要而講叫做“契機”,並且能令衆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說,當我們選出來的經典,無論是一部或者一段經文,只要按著佛的意思來說,本分老實的把經典講得活潑生動,加上自己修學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當中的體驗,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實的讓衆生明白。換句話說,這樣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誨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習過程,向大家提出詳細的報告,才算是圓滿。

  “不舍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這是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不僅能依照佛經的本意講解,而且能迎合聽者的根機,說出佛心裏欲講未講的言語,能令衆生洞悉佛意,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比如清朝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就是“不舍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的具體說明。在《彌陀經要解》裏面,蕅益大師解釋“發菩提心”,是自古以來沒有人闡發過的,一切淨土經論注解“發菩提心”,都與蕅益大師的說法不同。古德所注解的,沒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可是經蕅益大師一注解,才恍然大悟。他說:“若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大師還說:“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而成佛的。”這真是前所未有的話,我們若仔細想想,一點也不錯,非常圓妙。

  還有唐朝一些高僧,爲我們說出“《無量壽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也是希言。如《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導引,把《華嚴》、《法華》列爲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都是妙喻,而且不離佛的真義。明朝蓮池大師曾說:“《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他稱之爲大本與小本;亦就是《無量壽經》是大本的《彌陀經》,《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只是經文的長短不同,其內容並無差別。清朝彭際清居士也出希言,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八十卷是大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因爲《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算圓滿。這叁部經完全相同。“希言屢中”是因爲真正修學之人,往往會發現佛的真實義,而真正發現後,就四等、四同;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解同佛解。簡言之,身、語、意與佛同,這也是古德最佳名言。下面幾句是佛教我們當前生活方面,必須要遵守的。

  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惡。衣食好醜。隨施者意。不以嗔喜。

  佛告訴比丘說,衣服只要保暖遮體就可以,不要華麗新潮。飲食只求溫飽,粗茶淡飯,不要講究美味。每天托缽來的食物都不相同,若是飯菜很好,不生歡喜心;不合胃口的,也不要起煩惱。所有一切物質上的供養(物質生活),要隨布施者的心意,隨緣不攀緣,不可分別好壞,就在這個境界裏修清淨心。仔細觀察現代比丘,常受在家居士豐富的供養,超出比丘所需要量,往往容易使出家人起了退墮的心,不認真用功。

  現代外國人調查,發現中國大陸人民健康長壽居世界之冠。研究其原因,比較之下,他們在飲食方面,並不太講究營養,又不衛生,生活清淡,反而健康長壽;而臺灣有錢的人,樣樣考究衛生,天天講究佳肴美味,每餐不同,腸胃因而負擔太重,結果弄出許多奇怪的病症。看看牛羊專吃青草,照樣又肥又壯,外國人飲食也簡單,可見得最健康的飲食就是“簡單”。俗語說:“青菜豆腐長命百歲,雞鴨魚肉百病禍因。”

  攝身口意。守諸根門。不違佛教。

  這句話與《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修學綱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思相同,就是守攝身、口、意叁業不造作。“諸根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收攝六根,不向六塵奔馳,一心向佛,念念是佛,念到返聞自性,背塵合覺,守得一心,不違背覺悟之道。相反的,若是六根不守,造作身、口、意惡業,不知道覺悟回頭,不但是參禅不能得力;學教也不能大開圓解;念佛也不能得一心。

  這一段意思是講,佛對我們所有的教誡與教誨,一定要遵守,決定不能違背。而這些教誡及教誨的話,只要能夠依著「攝身口意7守諸根門”的關鍵要領去做,自然能夠依教奉行,不違佛教。

  念命甚炬。恍惚以過。如夢所見。覺不知處。叁途之難。不可稱計。勤修佛法。猶救頭然。

  這一段是佛警誡大衆的話。

  “念命甚炬”:“炬”是火把,比喻火炬燃燒的時間不長,很快就燒盡。我們的生命就像火把一樣的短暫,很快燒完。“恍惚以過。如夢所見。覺不知處”:“覺”,指夢醒過後的意思。這一段經文比喻人生很短暫,而且像作夢一般,恍恍惚惚的過去,等到夢醒之後,再回想夢境,不知夢在那裏!

  “叁途之難。不可稱計”:“叁途”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稱”是稱說,“計”是計算、計度的意思。佛說“人身難得”,失人身容易,而且墮落叁途更加容易。叁惡道的苦難無數,無法計算,也不能說明清楚。如經上所說,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我們初一、十五祭祀鬼神,等于是請他們吃中飯和晚飯。人間一年,鬼道才十二天,所以他們的歲數,少說也有千歲、千千歲。地獄更苦,地獄一天是人間兩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地獄還不到兩天。如此算來,地獄壽命算是萬歲、萬萬歲,實在太可怕!造叁惡道的罪業,進去容易,出來難,不能不警覺。所以下面教我們“勤修佛法。猶救頭然”:“然”與“燃”意思相同;“頭然”,指叁惡道所受的苦,像火燃燒眉頭一樣。假若能覺悟到墮叁途的可怕,就應當勤快修學佛法,好像救拔頭上正在燃燒的火一樣急切。

  五戒十善。六度無極。四等四恩。智慧善權。鹹可精行。雖不值佛世。出家爲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說如是。

  “五戒十善”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基礎。“六度無極”:“六度”是大乘菩薩的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布施,簡單說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是要有耐心,精進即是認真,禅定指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能像菩薩修到般若智慧現前,六度做得圓滿無量,稱爲“六度無極”。

  “四等四恩”:“四等”出自《楞伽經》裏:

  第一、名字相等:指諸佛的名字同等。名字是從佛的智慧德能上建立的。比如釋迦牟尼佛是能仁、寂默的意思。指佛在娑婆堪忍世界修行成就,故而得名;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覺的意思,是願力成就的。名號雖然不同,但是一切諸佛的智慧德能相同,要看看與衆生因緣而定,修行人不可以在這裏分別、執著,或者有門戶之見。

  第二、語等:是指諸佛的言語相同,無有差別。

  第叁、身等:是指諸佛法身、相好完全相同,同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第四、法等:凡是諸佛所說的一切法皆相同、相等。我們依照一尊佛教化,等于依照一切諸佛的教化,無二無別。念阿彌陀佛能成就;念觀音菩薩也能成就;念藥師如來也能成就;或者念地藏菩薩都能成就。但是必須要有原則,就是一個法門學到底,一生不要更改,決定成就。像我們現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回向發願求生西方,修到心地清淨,當臨命終時佛菩薩必定來接引。

  “四恩”是平常所說的父母恩、佛恩、國家恩、衆生恩。

  “智慧善權。鹹可精行。雖不值佛世。出家爲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說如是。”

  佛勸誡我們,修行應當以理智爲基礎,不可感情用事。把握這個原則,自己修行才不致于被障礙,接觸大衆也不會障礙他人,進而自行化他,更加能精進修行。雖然現在佛不在這個世間,既然已經出家修道,就應當遵守佛的教誡,視同佛在世一樣,依教奉行,所學的教法定不會白費,必有成就。

  “平其本心”就是心地保持清淨平等,慈悲待人,正所謂“平常心是道”。平心辦道則功到自然成。不但自己得利,十方衆生學習這種榜樣,也蒙其恩惠,得到好處。縱然沒有意思去弘化,這個真實的佛法已經弘揚到十方。經文的序分、正宗分就到此地爲止,以上都是佛親口所說。末後一句,是阿難尊者結集經典所說的。

  諸比丘悲喜前自歸佛。作禮而去。

  這末後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由于是早期所翻譯的經典,所以與序分一樣,句子短而且簡單。後期(隋唐以後)譯經工作比較完備,文字長,句子也明顯。

  這一段流通分雖然簡潔,意思還是圓滿的。明白的說:當大衆聽過佛所講的這番話,一則以悲;一則以喜。“悲”是悲愍末世的衰相,感到遺憾及痛心;“喜”是慶幸自己能夠遇到世尊,聽聞正法。于是大家都到佛的跟前,請求受持叁歸,作禮而去。

  我們讀過這部經,雖不值佛世也跟當時與會的大衆心情相同。我們也可以到佛像面前,歸依自性叁寶,依教奉行,不辜負佛的這一番教誨。

  

  

《佛說當來變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