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典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自己都看不懂的经典,到外面为别人讲解,很容易出错。同时,讲经需要“契理契机”。真正理解经义叫做“契理”;应众生的需要而讲叫做“契机”,并且能令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选出来的经典,无论是一部或者一段经文,只要按著佛的意思来说,本分老实的把经典讲得活泼生动,加上自己修学的功夫,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使得佛法的精神,真实的让众生明白。换句话说,这样自己才真正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把自己的心得、研习过程,向大家提出详细的报告,才算是圆满。
“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这是指在修行上有成就的人,不仅能依照佛经的本意讲解,而且能迎合听者的根机,说出佛心里欲讲未讲的言语,能令众生洞悉佛意,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比如清朝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是“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的具体说明。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解释“发菩提心”,是自古以来没有人阐发过的,一切净土经论注解“发菩提心”,都与蕅益大师的说法不同。古德所注解的,没有人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可是经蕅益大师一注解,才恍然大悟。他说:“若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大师还说:“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而成佛的。”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话,我们若仔细想想,一点也不错,非常圆妙。
还有唐朝一些高僧,为我们说出“《无量寿经》,真中之真,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也是希言。如《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把《华严》、《法华》列为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都是妙喻,而且不离佛的真义。明朝莲池大师曾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他称之为大本与小本;亦就是《无量寿经》是大本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只是经文的长短不同,其内容并无差别。清朝彭际清居士也出希言,他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八十卷是大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因为《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算圆满。这三部经完全相同。“希言屡中”是因为真正修学之人,往往会发现佛的真实义,而真正发现后,就四等、四同;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解同佛解。简言之,身、语、意与佛同,这也是古德最佳名言。下面几句是佛教我们当前生活方面,必须要遵守的。
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恶。衣食好丑。随施者意。不以嗔喜。
佛告诉比丘说,衣服只要保暖遮体就可以,不要华丽新潮。饮食只求温饱,粗茶淡饭,不要讲究美味。每天托钵来的食物都不相同,若是饭菜很好,不生欢喜心;不合胃口的,也不要起烦恼。所有一切物质上的供养(物质生活),要随布施者的心意,随缘不攀缘,不可分别好坏,就在这个境界里修清净心。仔细观察现代比丘,常受在家居士丰富的供养,超出比丘所需要量,往往容易使出家人起了退堕的心,不认真用功。
现代外国人调查,发现中国大陆人民健康长寿居世界之冠。研究其原因,比较之下,他们在饮食方面,并不太讲究营养,又不卫生,生活清淡,反而健康长寿;而台湾有钱的人,样样考究卫生,天天讲究佳肴美味,每餐不同,肠胃因而负担太重,结果弄出许多奇怪的病症。看看牛羊专吃青草,照样又肥又壮,外国人饮食也简单,可见得最健康的饮食就是“简单”。俗语说:“青菜豆腐长命百岁,鸡鸭鱼肉百病祸因。”
摄身口意。守诸根门。不违佛教。
这句话与《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修学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相同,就是守摄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诸根门”: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收摄六根,不向六尘奔驰,一心向佛,念念是佛,念到返闻自性,背尘合觉,守得一心,不违背觉悟之道。相反的,若是六根不守,造作身、口、意恶业,不知道觉悟回头,不但是参禅不能得力;学教也不能大开圆解;念佛也不能得一心。
这一段意思是讲,佛对我们所有的教诫与教诲,一定要遵守,决定不能违背。而这些教诫及教诲的话,只要能够依著「摄身口意7守诸根门”的关键要领去做,自然能够依教奉行,不违佛教。
念命甚炬。恍惚以过。如梦所见。觉不知处。三途之难。不可称计。勤修佛法。犹救头然。
这一段是佛警诫大众的话。
“念命甚炬”:“炬”是火把,比喻火炬燃烧的时间不长,很快就烧尽。我们的生命就像火把一样的短暂,很快烧完。“恍惚以过。如梦所见。觉不知处”:“觉”,指梦醒过后的意思。这一段经文比喻人生很短暂,而且像作梦一般,恍恍惚惚的过去,等到梦醒之后,再回想梦境,不知梦在那里!
“三途之难。不可称计”:“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称”是称说,“计”是计算、计度的意思。佛说“人身难得”,失人身容易,而且堕落三途更加容易。三恶道的苦难无数,无法计算,也不能说明清楚。如经上所说,鬼道一天是人间一个月。我们初一、十五祭祀鬼神,等于是请他们吃中饭和晚饭。人间一年,鬼道才十二天,所以他们的岁数,少说也有千岁、千千岁。地狱更苦,地狱一天是人间两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地狱还不到两天。如此算来,地狱寿命算是万岁、万万岁,实在太可怕!造三恶道的罪业,进去容易,出来难,不能不警觉。所以下面教我们“勤修佛法。犹救头然”:“然”与“燃”意思相同;“头然”,指三恶道所受的苦,像火燃烧眉头一样。假若能觉悟到堕三途的可怕,就应当勤快修学佛法,好像救拔头上正在燃烧的火一样急切。
五戒十善。六度无极。四等四恩。智慧善权。咸可精行。虽不值佛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说如是。
“五戒十善”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基础。“六度无极”:“六度”是大乘菩萨的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简单说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是要有耐心,精进即是认真,禅定指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能像菩萨修到般若智慧现前,六度做得圆满无量,称为“六度无极”。
“四等四恩”:“四等”出自《楞伽经》里:
第一、名字相等:指诸佛的名字同等。名字是从佛的智慧德能上建立的。比如释迦牟尼佛是能仁、寂默的意思。指佛在娑婆堪忍世界修行成就,故而得名;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觉的意思,是愿力成就的。名号虽然不同,但是一切诸佛的智慧德能相同,要看看与众生因缘而定,修行人不可以在这里分别、执著,或者有门户之见。
第二、语等:是指诸佛的言语相同,无有差别。
第三、身等:是指诸佛法身、相好完全相同,同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四、法等:凡是诸佛所说的一切法皆相同、相等。我们依照一尊佛教化,等于依照一切诸佛的教化,无二无别。念阿弥陀佛能成就;念观音菩萨也能成就;念药师如来也能成就;或者念地藏菩萨都能成就。但是必须要有原则,就是一个法门学到底,一生不要更改,决定成就。像我们现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修到心地清净,当临命终时佛菩萨必定来接引。
“四恩”是平常所说的父母恩、佛恩、国家恩、众生恩。
“智慧善权。咸可精行。虽不值佛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佛说如是。”
佛劝诫我们,修行应当以理智为基础,不可感情用事。把握这个原则,自己修行才不致于被障碍,接触大众也不会障碍他人,进而自行化他,更加能精进修行。虽然现在佛不在这个世间,既然已经出家修道,就应当遵守佛的教诫,视同佛在世一样,依教奉行,所学的教法定不会白费,必有成就。
“平其本心”就是心地保持清净平等,慈悲待人,正所谓“平常心是道”。平心办道则功到自然成。不但自己得利,十方众生学习这种榜样,也蒙其恩惠,得到好处。纵然没有意思去弘化,这个真实的佛法已经弘扬到十方。经文的序分、正宗分就到此地为止,以上都是佛亲口所说。末后一句,是阿难尊者结集经典所说的。
诸比丘悲喜前自归佛。作礼而去。
这末后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由于是早期所翻译的经典,所以与序分一样,句子短而且简单。后期(隋唐以后)译经工作比较完备,文字长,句子也明显。
这一段流通分虽然简洁,意思还是圆满的。明白的说:当大众听过佛所讲的这番话,一则以悲;一则以喜。“悲”是悲愍末世的衰相,感到遗憾及痛心;“喜”是庆幸自己能够遇到世尊,听闻正法。于是大家都到佛的跟前,请求受持三归,作礼而去。
我们读过这部经,虽不值佛世也跟当时与会的大众心情相同。我们也可以到佛像面前,归依自性三宝,依教奉行,不辜负佛的这一番教诲。
《佛说当来变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