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当来变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多半是针对出家人而说的,属正宗分的第四段。佛对比丘说:“将来有四种情形,将令佛法毁灭。”

  第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这一条的关键,就是“在空闲处”。这一句话的意思,不是指远离都市到山野里没有人迹的地方修行,亦不是指休闲,正是今天我们在社会上作谋生的工作,工作完就是空闲处。出家人将在家的工作辞掉,发心出家,不是要得空闲,而是出家有出家的事业。所以出家人是要将这些空闲时间,用来修行办道。这句话意思简单的说:“将来比丘,舍弃在家营生的事业而出家,可是不办道、不修行,不荷担如来家业,虚度光阴。”

  何谓不修道业?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学的宗旨,就是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是指自己。我们修行,就是修到能自觉自悟,即是真修行。相反的,就是迷惑颠倒。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学佛的德能觉道,不迷惑颠倒,确认宇宙人生的真相。一个人能够自悟,悟到诸法实相,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心地清净,一心向道,自然能够荷担如来家业,作弘法利生的工作,这就是出家人应修的道业。出家人所要做的是修行办道,并不是舍弃世间事,到寺院里图个悠闲清净,虚度光阴。

  第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这一条是属于现代佛教现象的第五种“作秀的佛教”,完全违背佛陀的教诫。如一般讲经法会,讲究排场华丽,把道场装饰得美仑美奂,没有一点庄严清净的气氛;甚至于散花、唱歌等,会场设计得像作秀的舞台,而作出来的又不自然,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出家人求美丽的袈裟,这种作法,会使将来的世间人对出家人不再尊敬。

  第三、“高听远视。以为绮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这一条是讲傲慢。自己贡高,轻视一切,以世智辩聪比作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甚至于认为诸佛菩萨还不如他。更有甚者说:“经典都不可靠。”好像他自己真的要成仙成佛,所以要造新经;他们认为旧的经典都应该淘汰,这不但是令法毁灭,而且是令法增加毁灭的速度。

  第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不摄三事”就是不守身、语、意三业。“不护根门”指不护六根。以上这两句话合起来说,就是前面所提的不守戒律、不守规矩,甚至连世间的礼法都不顾。

  “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这里面比较不好懂的是“多言合偶”。这部经是南北朝翻译的,距离汉朝很近,在当时的“偶”字,是很通用的术语,意思是“迎合人心的花言巧语”,即是说好话的意思。此地与佛教的四摄法“爱语”不同,四摄法是以理智为基础;换句话说,出家人不教人行正法,反而诱人行邪道,不是好事。

  合起来的意思,是指出家人不守戒律、规矩。尤其在现代言论、出版自由,见解、思想混乱的时代,更是不能建立六和敬。僧团不和睦,而失去教化众生的功能,平时与妇女们毫不避讳,言不中肯。文辞都注重华丽,迎合人心,不弘扬正法,反而作些荒乱身心的事,违背清净法,走向混浊。如果有这四桩事情,佛法在这个世间,虽然保有形式,实质上已经不再存在或已经变质了。

  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五。

  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节。

  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

  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

  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这是本经正宗分最后一段,佛告诉比丘们又有五桩事,使法毁灭。

  第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节。”

  这是指有些比丘,发正心出家,非常难得。可是他们却放弃深广的经典不学,只看些粗浅文字,或者现代人所编写的一般佛学概论、佛学入门、好看好学的白话文,至于经典原文看不懂,也不认真的深入了解。如: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方等经典等,这些智慧高深,至极善巧,权实方便的法典,倒反不去深究,发愿学习,作一个真正通达佛法的出家人。

  第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喜。因致名闻。”

  这是说明出家人不学经教,完全以现代人的文章、杂志、报纸等作教材。“王者”不是指仁王,而是魔王。魔王要破坏正法;仁王是教人修十善,维系社会安全。现代人所写的文章,正是毁灭佛法的,他们的目的只在求名闻利养,不是在弘法利生,所以内容尽是讲些世事闲谈,趣得人心,哗众取宠,无非是在造三恶道业因,怎能与佛经的真实义趣相比呢?

  第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士。不用为佳。”

  有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文章都是以浅显易懂的为主,现代人看了这些文章著作,马上能说善道。但是这些言语、文字,都是意识心的作用,专在人我是非之间巧妙运用,以求快意人心,比起佛经天地之差,凡是多读不正当的文字传说,容易增加迷惑颠倒;若是读诵大乘经典,可以帮助开悟。经典虽然深奥难懂,熟读自然能入境界。所谓“经书不厌百回读”,读经可以修戒、定、慧三学,去掉执著、分别、妄想;只要是通达之士,都深知这个道理。当然对杂书浅文,以不取用最好。

  第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凡是龙天护法鬼神、菩萨等,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看到以上的现象,都非常悲痛流泪,没有不叹息的。邪知邪见扰乱世人的清净,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圣人有言:“国之将亡,必出妖孽。”也就是佛法将灭,邪知邪见、妖魔鬼怪必定出现,扰乱世间,毁灭佛法。如果我们佛门里面的护法,不能大力护持正法的弘扬,反而舍弃弘法教化众生的事业,赞同这些肤浅的言论杂志,促使正法灭亡,连护法龙天都会流著眼泪离开我们。

  第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由于我们不辨是非、善恶、邪正,颠倒错乱,致使这种现象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大众们积非成是,再也无法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找到真正精修的人。

  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们认识环境;后面则是告诫比丘们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错而误导众生。假如我们能听取佛的教诲,真的改正从前的过失,也可称为修持。知错能改,在佛门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现在来听佛告诫我们的话,也是正宗分的总结。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

  前面说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总共列举了十五桩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乱世的现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岂只上面所说的这些!将来这些邪法,一旦出现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导致佛法走向毁灭之途。所以佛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而感叹,现在佛又说道:

  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

  “谛”是真实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在修学佛道上,得到真实的成就,必须注意下面的几项原则:

  第一、“弃捐绮饰”:“绮”是美丽的意思;“饰”是装饰。佛劝告比丘们,应当舍弃物质上的享受。因为现代人讲究华丽,生活奢靡,例如道场要建筑得富丽堂皇;衣著的色彩要鲜艳华丽;讲经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场面;在排场上要像舞台作秀般热闹,这些都违背觉道,不是修行人应该有的。

  第二、“不求名闻”:名闻包括五欲六尘、七情六欲,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要沾染,免得磨损道心。

  第三、“质朴守真”:这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前面曾说过,我们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的道理。“质朴”正是简朴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诚意,是指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场都是愈朴素简单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实念佛办道,守著清净心,莫要接触烦恼俗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是非多。”不关自己的事少接触,学佛愈单纯愈好,能这样修学,就是“质朴守真”的精神,是修行应具备的态度。

  第四、“宣传正经”:讲经的比丘们,为大众介绍佛法,一定要依据经典——纯正的佛经。“正经”亦称正法;再进一步说,所谓的“宣扬正经”,有必要因时、因地而作决定。比如在旧金山大觉寺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在大藏经里选了一部《佛说清净心经》;又有一次,有六个小时的时间,就选择本经,同属小部经;另外一种方式,是选择大经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几句经文,视时间而定。当然这些经典,都应当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问题及修养等,有著密切的关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

  这一段开示,是佛教给我们在宣扬佛法时,必须具备的态度。《金刚经》云:“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给我们对于深奥的佛理,为人讲解时,“不用多言。案本说经”:不需要生枝添叶,老老实实照著经典讲解就好,自然不会出错。最怕的就是自己随意发挥议论,错误百出。特别是对初学…

《佛说当来变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