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當來變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亂。正法廢遲。是爲四事。令法毀滅。

  這一段多半是針對出家人而說的,屬正宗分的第四段。佛對比丘說:“將來有四種情形,將令佛法毀滅。”

  第一、“將來比丘。已舍家業。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這一條的關鍵,就是“在空閑處”。這一句話的意思,不是指遠離都市到山野裏沒有人迹的地方修行,亦不是指休閑,正是今天我們在社會上作謀生的工作,工作完就是空閑處。出家人將在家的工作辭掉,發心出家,不是要得空閑,而是出家有出家的事業。所以出家人是要將這些空閑時間,用來修行辦道。這句話意思簡單的說:“將來比丘,舍棄在家營生的事業而出家,可是不辦道、不修行,不荷擔如來家業,虛度光陰。”

  何謂不修道業?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宗旨,就是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指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指自己。我們修行,就是修到能自覺自悟,即是真修行。相反的,就是迷惑顛倒。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學佛的德能覺道,不迷惑顛倒,確認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個人能夠自悟,悟到諸法實相,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心地清淨,一心向道,自然能夠荷擔如來家業,作弘法利生的工作,這就是出家人應修的道業。出家人所要做的是修行辦道,並不是舍棄世間事,到寺院裏圖個悠閑清淨,虛度光陰。

  第二、“僖遊人間。愦鬧之中。行來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這一條是屬于現代佛教現象的第五種“作秀的佛教”,完全違背佛陀的教誡。如一般講經法會,講究排場華麗,把道場裝飾得美侖美奂,沒有一點莊嚴清淨的氣氛;甚至于散花、唱歌等,會場設計得像作秀的舞臺,而作出來的又不自然,看起來不倫不類的。出家人求美麗的袈裟,這種作法,會使將來的世間人對出家人不再尊敬。

  第叁、“高聽遠視。以爲绮雅。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這一條是講傲慢。自己貢高,輕視一切,以世智辯聰比作諸佛菩薩的真實智慧,甚至于認爲諸佛菩薩還不如他。更有甚者說:“經典都不可靠。”好像他自己真的要成仙成佛,所以要造新經;他們認爲舊的經典都應該淘汰,這不但是令法毀滅,而且是令法增加毀滅的速度。

  第四、“不攝叁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是爲四事。令法毀滅。”

  “不攝叁事”就是不守身、語、意叁業。“不護根門”指不護六根。以上這兩句話合起來說,就是前面所提的不守戒律、不守規矩,甚至連世間的禮法都不顧。

  “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這裏面比較不好懂的是“多言合偶”。這部經是南北朝翻譯的,距離漢朝很近,在當時的“偶”字,是很通用的術語,意思是“迎合人心的花言巧語”,即是說好話的意思。此地與佛教的四攝法“愛語”不同,四攝法是以理智爲基礎;換句話說,出家人不教人行正法,反而誘人行邪道,不是好事。

  合起來的意思,是指出家人不守戒律、規矩。尤其在現代言論、出版自由,見解、思想混亂的時代,更是不能建立六和敬。僧團不和睦,而失去教化衆生的功能,平時與婦女們毫不避諱,言不中肯。文辭都注重華麗,迎合人心,不弘揚正法,反而作些荒亂身心的事,違背清淨法,走向混濁。如果有這四樁事情,佛法在這個世間,雖然保有形式,實質上已經不再存在或已經變質了。

  佛告比丘。複有五事。令法毀滅。何謂爲五。

  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廢深經教。十二因緣。叁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虛之慧。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空無相願。至化之節。

  二、反習雜句淺末小經。世俗行故。王者經典亂道之原。好講此業。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歡喜。因致名聞。

  叁、新聞法人。淺解之士。意用妙快。深達之士。不用爲佳。

  四、天龍鬼神不以爲喜。心懷悒戚。口發斯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雜句。諸天流淚。速逝而去。

  五、由是正法。稍稍見舍。無精修者。是爲五事。令法毀滅。

  這是本經正宗分最後一段,佛告訴比丘們又有五樁事,使法毀滅。

  第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廢深經教。十二因緣。叁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虛之慧。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空無相願。至化之節。”

  這是指有些比丘,發正心出家,非常難得。可是他們卻放棄深廣的經典不學,只看些粗淺文字,或者現代人所編寫的一般佛學概論、佛學入門、好看好學的白話文,至于經典原文看不懂,也不認真的深入了解。如: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方等經典等,這些智慧高深,至極善巧,權實方便的法典,倒反不去深究,發願學習,作一個真正通達佛法的出家人。

  第二、“反習雜句淺末小經。世俗行故。王者經典亂道之原。好講此業。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歡喜。因致名聞。”

  這是說明出家人不學經教,完全以現代人的文章、雜志、報紙等作教材。“王者”不是指仁王,而是魔王。魔王要破壞正法;仁王是教人修十善,維系社會安全。現代人所寫的文章,正是毀滅佛法的,他們的目的只在求名聞利養,不是在弘法利生,所以內容盡是講些世事閑談,趣得人心,嘩衆取寵,無非是在造叁惡道業因,怎能與佛經的真實義趣相比呢?

  第叁、“新聞法人。淺解之士。意用妙快。深達之士。不用爲佳。”

  有些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文章都是以淺顯易懂的爲主,現代人看了這些文章著作,馬上能說善道。但是這些言語、文字,都是意識心的作用,專在人我是非之間巧妙運用,以求快意人心,比起佛經天地之差,凡是多讀不正當的文字傳說,容易增加迷惑顛倒;若是讀誦大乘經典,可以幫助開悟。經典雖然深奧難懂,熟讀自然能入境界。所謂“經書不厭百回讀”,讀經可以修戒、定、慧叁學,去掉執著、分別、妄想;只要是通達之士,都深知這個道理。當然對雜書淺文,以不取用最好。

  第四、“天龍鬼神不以爲喜。心懷悒戚。口發斯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舍妙法化。反宣雜句。諸天流淚。速逝而去。”

  凡是龍天護法鬼神、菩薩等,皆與釋迦牟尼佛一樣,看到以上的現象,都非常悲痛流淚,沒有不歎息的。邪知邪見擾亂世人的清淨,擾亂世間,毀滅佛法。聖人有言:“國之將亡,必出妖孽。”也就是佛法將滅,邪知邪見、妖魔鬼怪必定出現,擾亂世間,毀滅佛法。如果我們佛門裏面的護法,不能大力護持正法的弘揚,反而舍棄弘法教化衆生的事業,贊同這些膚淺的言論雜志,促使正法滅亡,連護法龍天都會流著眼淚離開我們。

  第五、“由是正法。稍稍見舍。無精修者。是爲五事。令法毀滅。”

  由于我們不辨是非、善惡、邪正,顛倒錯亂,致使這種現象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大衆們積非成是,再也無法認識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找到真正精修的人。

  下面的經文非常重要,前面是教我們認識環境;後面則是告誡比丘們應當如何修行,才不致于犯錯而誤導衆生。假如我們能聽取佛的教誨,真的改正從前的過失,也可稱爲修持。知錯能改,在佛門裏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現在來聽佛告誡我們的話,也是正宗分的總結。

  佛告比丘。吾滅度後。有此邪事十五之亂。令法毀滅。一何痛哉。

  前面說一法、二法、叁法、四法、五法,總共列舉了十五樁末法比丘所犯的邪事,也都是亂世的現象。但是真正不如法的事情太多,不勝枚舉,豈只上面所說的這些!將來這些邪法,一旦出現在這個世間,一定會導致佛法走向毀滅之途。所以佛說到這裏,非常痛心而感歎,現在佛又說道:

  若有比丘。欲谛學道。棄捐绮飾。不求名聞。質樸守真。宣傳正經。

  “谛”是真實的意思。佛在此地教誡我們說:如果你們想在修學佛道上,得到真實的成就,必須注意下面的幾項原則:

  第一、“棄捐绮飾”:“绮”是美麗的意思;“飾”是裝飾。佛勸告比丘們,應當舍棄物質上的享受。因爲現代人講究華麗,生活奢靡,例如道場要建築得富麗堂皇;衣著的色彩要鮮豔華麗;講經說法的時候必須要有場面;在排場上要像舞臺作秀般熱鬧,這些都違背覺道,不是修行人應該有的。

  第二、“不求名聞”:名聞包括五欲六塵、七情六欲,這是魔障的根源。修道人尤其要舍得幹幹淨淨,不要沾染,免得磨損道心。

  第叁、“質樸守真”:這是修行應具備的態度。前面曾說過,我們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的道理。“質樸”正是簡樸的意思;“守真”是指真心誠意,是指我們學佛人在生活上,乃至于道場都是愈樸素簡單愈好,不作人情佛事,真實念佛辦道,守著清淨心,莫要接觸煩惱俗事。有一句話說得好:“知事多時是非多。”不關自己的事少接觸,學佛愈單純愈好,能這樣修學,就是“質樸守真”的精神,是修行應具備的態度。

  第四、“宣傳正經”:講經的比丘們,爲大衆介紹佛法,一定要依據經典——純正的佛經。“正經”亦稱正法;再進一步說,所謂的“宣揚正經”,有必要因時、因地而作決定。比如在舊金山大覺寺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于是我在大藏經裏選了一部《佛說清淨心經》;又有一次,有六個小時的時間,就選擇本經,同屬小部經;另外一種方式,是選擇大經的一品,或者一段,或者幾句經文,視時間而定。當然這些經典,都應當與我們日常生活和修持上的問題及修養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案本說經。不舍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

  這一段開示,是佛教給我們在宣揚佛法時,必須具備的態度。《金剛經》雲:“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教給我們對于深奧的佛理,爲人講解時,“不用多言。案本說經”:不需要生枝添葉,老老實實照著經典講解就好,自然不會出錯。最怕的就是自己隨意發揮議論,錯誤百出。特別是對初學…

《佛說當來變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