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当来变经讲记
本经经文不长,但是很契机。就是说,我们从这部小经,可以发现佛早在三千年前,已经看出现代社会的现象。
本经经题是《佛说当来变经》,简单的解释:“当来”指我们现代;“变”是变化的意思,是讲现代人心变化、世界变化,连佛教也起了变化。至于变化之后,是好还是坏?修行的人,又该如何成就自己的道业?本经正是讲我们切身的问题。
谈到世界的变化,以近二、三十年最为剧烈,难道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到了吗?
谈到人心变化,由于现代资讯发达,不难观察到各各地方的人心。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指人的身心;“依报”指生活环境。现在社会环境的安危,全系在人心的厚薄。自古至今,有历史的治乱为证,古今中外,都是以观察人心来推测吉凶祸福,所以很重视伦常道德理念。可是现代人不讲这些道德理念,而是以争名夺利为主,因而导致社会不安定。
再看佛门,二千年来变化的幅度不太大,因为保持了某些标准原则。自从近年崇尚民 主自由以来,强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佛教将面临许多不可预料的变化。假如我们不冷静观察与思惟,则无法面对现实社会变迁,更不知如何修行?佛在本经对我们有所启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闻如是”是早期翻译的文句,也就是“如是我闻”。这一段序分,同样具足六种成就。“闻如是”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是众成就。
佛讲这一部经的地点与《阿弥陀经》相同,当时有常随众及菩萨众在场,所以本经不光是讲小乘法,而是大、小乘法修行的根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是为一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段,整个意思以现代人的说法,叫它是一种预言。简单的说,佛告诉在场的比丘,将来会有一些比丘,因为不顺从佛的教法弘化,演变到佛法走向毁灭,使得依法修学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还举了六桩事情,任何一桩事,都足以令法毁灭。
第一、“不护禁戒”:是指轻视戒律的人,不能持戒。经上讲:“禅是佛心;教下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持。”假如舍去戒律,禅与教,则沦为空谈,佛法不能存在世间。简单的说:一个国家靠法治来维系人心及社会的安全秩序,佛教的戒律就像国家的法律,佛教以戒律规范佛弟子身心;戒律又像儒家孔、孟所提倡的礼节,礼节是根本,一旦舍弃礼节——根本既断掉——还谈什么为学之道呢!戒和礼一样,都是根本,学佛舍弃根本,还谈什么开花结果!
为什么说“戒”是学佛的根本?佛法无论大、小乘,都建立在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基础上。守戒才能生定;因定而开慧。学佛最终目标是开智慧,智慧来自定力,亦即是来自清净平等心。然而唯有“持戒”,才能使心清净平等。戒律的精神,正是印祖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在于一念心,去掉分别、妄想、执著,清净心自然现前,心地清净则智慧开启,佛出世全为此事而来,所以戒律的重要性即在此。
第二、“不能守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变现出来的,心善则万法皆善,心恶则万法皆恶。现代社会看似在进步,其实刚好在倒退。因为以前大家生活安居乐业,现在世界都在动乱,原因是现代人心不淳厚、不讲道义,只图利害关系,有利于自己才是朋友,不利自己的即是敌人,大家都不能守著善心,社会岂能安定!古圣人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求学之道,只在收回妄想杂念,如同《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
第三、“不修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愚痴;愚痴的人,不知道自己愚痴,成天颠倒乱想,真假、邪正不分,时常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正法当成邪法,非常可怜!修智慧有二种方法:一是禅定(参禅),二是教下所说的读诵大乘经典。读诵大乘也须要懂得要领,否则仍旧堕入愚痴。读经同禅定一样,专修清净心。诵经好比石头压草,须要字字分明,不能在诵经时胡思乱想经文意思。假如有妄念现前,不要管它,再继续诵下去,去掉妄想、执著,不研究讨论,岂到智慧现前,自然本性光明显发。
第四、“放逸其意”:即是世人所说的随心所欲。简单的说,即是贪、嗔、痴、慢、疑诸妄念心起作用。
第五、“唯求善名”:如世间人所讲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现代佛教形态也有所变化,现前有宗教式的佛教、学术性的佛教、邪教的佛教,及传统式的佛教,目前更发现有一种“作秀”的佛教——大作广告,有活动时讲究排场热闹,十足的迎合现代化,并未有真正的佛法内涵,这也就是乱世的现象。
第六、“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指弘法比丘,不依从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只是口里修行,身行不修。“勤慕度世之业”,是说修行人仰慕佛法,并做到自利利他的事业。然而末法修行人,修行道心不坚定,对自己的善根不相信,荒废自度和度化众生的事业,非常可惜,使得佛法更加没落。
下面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佛又告诉比丘们,还有两件事会令佛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二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二。
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修智慧。畜妻养子。放心恣意。贾作治生。以共相活。
二、伴党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堕。故为言义。谓之谀谄。内犯恶行。外佯清白。是为二事。令法毁灭。
第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能守心)。不修智慧”:前面已经解释过,此地不再赘述。“畜妻养子”:指末法时期出家人竟有养妻子儿女的。从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因为是国家的政策,出家的人,一定要娶妻生子,而后才准许出家。至今,除高山上的苦行僧外,平地的日本出家人,大多都有家室。“放心恣意”与放逸其意相同。“贾作治生。以共相活”:指现代心不向道的出家人,生活并不仰赖在家二众供养,他们也有种种生财之道,如此不如法的行为,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更不能清净。
第二、“伴党相著”:指出家众分党分派,制造小组织、小圈子,排斥与自己利害互相冲突的人与事。“憎奉法者”:凡是真正修行的人,想办法对他排斥,不拥护,处处障碍。“故为言义。谓之谀谄”:一些能言善道,专会奉承巴结人的,口头上说得好听,不明白的人,以为句句是善言,最后受骗受害。真正善知识则处世、待人、接物,态度完全不同于此类。凡是劝世的善知识,所说的话都是忠言逆耳的,可是现代人偏偏听骗不听劝。
“内犯恶行。外佯清白”:这一句经文是说:有些出家人,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外表好像很如法,庄严得像佛菩萨一样,内里的思想、见解、行为,甚至比世间人还不如。以上这二条是毁灭佛法的要素。
佛告诸比丘。复有三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三。
一、既不护禁戒。不能摄心。不修智慧。
二、自读文字。不识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
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嗔恨。谓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云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这一段经文,是本经正宗分的第三段。佛说会有三桩事情,能够叫佛法在这个世间渐渐的毁灭掉。
第一、“既不护禁戒。不能摄心。不修智慧”:在前面已经说明过,这里不重赘述。
第二、“自读文字。不识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
以世间学问来说,就是文学底子不好,把文章的句点、逗点等标点弄错,上下句子不顺,断章取义,与原文的本意不相契合。
以佛学来说,佛的经典无论是大小乘都是从佛的真如本性发挥出来的。虽然佛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比中国古文浅显易读,可是其中奥义,绝对不容易体会。所以末法众生,智慧浅薄,很容易曲解经义,句点、逗点不能分明,语句常常念错,前言不符后语,头尾颠倒,不能彻底了解经义,却自以为对,而且还误导他人,后果堪虞。
第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嗔恨。谓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云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末法时期能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就要看懂这一段经文。这一段意思是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或者说心地光明的人,看到修行人走错路,好意的给予指导,对方不但不听,不能顺从修正,反而嫉妒怀恨,甚至于处心积虑的要加以陷害善知识。很多人不知道如来所谓的真实义,对错不能分辨、善恶常弄颠倒,人云亦云的群众,反倒认为错误是对的,拥护知见不正的人,疏远善知识,结果就是一起造三恶道的业因。
以上三桩事情,虽然没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但是使佛教变了质。以前李炳南老师说:“佛法渐渐衰微。”此话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能完全相信,因为现代科学发达,印刷快速,佛经可以大量印刷,不易失传,远比以前一书难求来得殊胜,几乎每人手中一册大藏经,怎能说是佛法渐渐衰微呢?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如果用我们凡夫心来解释佛经,经书再多也完全变质,就是说将如来的真如本性,换作凡夫的心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以凡夫的意识心曲解佛的经义,佛法就因此而消失,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佛告诸比丘。复有四事。令法毁灭。何谓为四。
一、将来比丘。已舍家业。在空闲处。不修道业。
二、僖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三、高听远视。以为绮雅。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
《佛说当来变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