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當來變經講記
本經經文不長,但是很契機。就是說,我們從這部小經,可以發現佛早在叁千年前,已經看出現代社會的現象。
本經經題是《佛說當來變經》,簡單的解釋:“當來”指我們現代;“變”是變化的意思,是講現代人心變化、世界變化,連佛教也起了變化。至于變化之後,是好還是壞?修行的人,又該如何成就自己的道業?本經正是講我們切身的問題。
談到世界的變化,以近二、叁十年最爲劇烈,難道就是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到了嗎?
談到人心變化,由于現代資訊發達,不難觀察到各各地方的人心。經雲:“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人的身心;“依報”指生活環境。現在社會環境的安危,全系在人心的厚薄。自古至今,有曆史的治亂爲證,古今中外,都是以觀察人心來推測吉凶禍福,所以很重視倫常道德理念。可是現代人不講這些道德理念,而是以爭名奪利爲主,因而導致社會不安定。
再看佛門,二千年來變化的幅度不太大,因爲保持了某些標准原則。自從近年崇尚民 主自由以來,強調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佛教將面臨許多不可預料的變化。假如我們不冷靜觀察與思惟,則無法面對現實社會變遷,更不知如何修行?佛在本經對我們有所啓示。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聞如是”是早期翻譯的文句,也就是“如是我聞”。這一段序分,同樣具足六種成就。“聞如是”是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衆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是衆成就。
佛講這一部經的地點與《阿彌陀經》相同,當時有常隨衆及菩薩衆在場,所以本經不光是講小乘法,而是大、小乘法修行的根本。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何謂爲一。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爲一事。令法毀滅。
這一段經文是正宗分的第一段,整個意思以現代人的說法,叫它是一種預言。簡單的說,佛告訴在場的比丘,將來會有一些比丘,因爲不順從佛的教法弘化,演變到佛法走向毀滅,使得依法修學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還舉了六樁事情,任何一樁事,都足以令法毀滅。
第一、“不護禁戒”:是指輕視戒律的人,不能持戒。經上講:“禅是佛心;教下是佛的言語;戒律是佛的行持。”假如舍去戒律,禅與教,則淪爲空談,佛法不能存在世間。簡單的說:一個國家靠法治來維系人心及社會的安全秩序,佛教的戒律就像國家的法律,佛教以戒律規範佛弟子身心;戒律又像儒家孔、孟所提倡的禮節,禮節是根本,一旦舍棄禮節——根本既斷掉——還談什麼爲學之道呢!戒和禮一樣,都是根本,學佛舍棄根本,還談什麼開花結果!
爲什麼說“戒”是學佛的根本?佛法無論大、小乘,都建立在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基礎上。守戒才能生定;因定而開慧。學佛最終目標是開智慧,智慧來自定力,亦即是來自清淨平等心。然而唯有“持戒”,才能使心清淨平等。戒律的精神,正是印祖所講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善惡在于一念心,去掉分別、妄想、執著,清淨心自然現前,心地清淨則智慧開啓,佛出世全爲此事而來,所以戒律的重要性即在此。
第二、“不能守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變現出來的,心善則萬法皆善,心惡則萬法皆惡。現代社會看似在進步,其實剛好在倒退。因爲以前大家生活安居樂業,現在世界都在動亂,原因是現代人心不淳厚、不講道義,只圖利害關系,有利于自己才是朋友,不利自己的即是敵人,大家都不能守著善心,社會豈能安定!古聖人孟子雲:“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求學之道,只在收回妄想雜念,如同《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
第叁、“不修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愚癡;愚癡的人,不知道自己愚癡,成天顛倒亂想,真假、邪正不分,時常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當成邪法,非常可憐!修智慧有二種方法:一是禅定(參禅),二是教下所說的讀誦大乘經典。讀誦大乘也須要懂得要領,否則仍舊墮入愚癡。讀經同禅定一樣,專修清淨心。誦經好比石頭壓草,須要字字分明,不能在誦經時胡思亂想經文意思。假如有妄念現前,不要管它,再繼續誦下去,去掉妄想、執著,不研究討論,豈到智慧現前,自然本性光明顯發。
第四、“放逸其意”:即是世人所說的隨心所欲。簡單的說,即是貪、嗔、癡、慢、疑諸妄念心起作用。
第五、“唯求善名”:如世間人所講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現代佛教形態也有所變化,現前有宗教式的佛教、學術性的佛教、邪教的佛教,及傳統式的佛教,目前更發現有一種“作秀”的佛教——大作廣告,有活動時講究排場熱鬧,十足的迎合現代化,並未有真正的佛法內涵,這也就是亂世的現象。
第六、“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指弘法比丘,不依從佛陀的教誨去修行,只是口裏修行,身行不修。“勤慕度世之業”,是說修行人仰慕佛法,並做到自利利他的事業。然而末法修行人,修行道心不堅定,對自己的善根不相信,荒廢自度和度化衆生的事業,非常可惜,使得佛法更加沒落。
下面這段經文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佛又告訴比丘們,還有兩件事會令佛法毀滅。
佛告比丘。複有二事。令法毀滅。何謂爲二。
一、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畜妻養子。放心恣意。賈作治生。以共相活。
二、伴黨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墮。故爲言義。謂之谀谄。內犯惡行。外佯清白。是爲二事。令法毀滅。
第一、“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能守心)。不修智慧”:前面已經解釋過,此地不再贅述。“畜妻養子”:指末法時期出家人竟有養妻子兒女的。從前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因爲是國家的政策,出家的人,一定要娶妻生子,而後才准許出家。至今,除高山上的苦行僧外,平地的日本出家人,大多都有家室。“放心恣意”與放逸其意相同。“賈作治生。以共相活”:指現代心不向道的出家人,生活並不仰賴在家二衆供養,他們也有種種生財之道,如此不如法的行爲,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更不能清淨。
第二、“伴黨相著”:指出家衆分黨分派,製造小組織、小圈子,排斥與自己利害互相沖突的人與事。“憎奉法者”:凡是真正修行的人,想辦法對他排斥,不擁護,處處障礙。“故爲言義。謂之谀谄”:一些能言善道,專會奉承巴結人的,口頭上說得好聽,不明白的人,以爲句句是善言,最後受騙受害。真正善知識則處世、待人、接物,態度完全不同于此類。凡是勸世的善知識,所說的話都是忠言逆耳的,可是現代人偏偏聽騙不聽勸。
“內犯惡行。外佯清白”:這一句經文是說:有些出家人,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外表好像很如法,莊嚴得像佛菩薩一樣,內裏的思想、見解、行爲,甚至比世間人還不如。以上這二條是毀滅佛法的要素。
佛告諸比丘。複有叁事。令法毀滅。何謂爲叁。
一、既不護禁戒。不能攝心。不修智慧。
二、自讀文字。不識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以爲是。
叁、明者呵之。不從其教。反懷嗔恨。謂相嫉妒。識義者少。多不別理。鹹雲爲是。是爲叁事。令法毀滅。
這一段經文,是本經正宗分的第叁段。佛說會有叁樁事情,能夠叫佛法在這個世間漸漸的毀滅掉。
第一、“既不護禁戒。不能攝心。不修智慧”:在前面已經說明過,這裏不重贅述。
第二、“自讀文字。不識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以爲是。”
以世間學問來說,就是文學底子不好,把文章的句點、逗點等標點弄錯,上下句子不順,斷章取義,與原文的本意不相契合。
以佛學來說,佛的經典無論是大小乘都是從佛的真如本性發揮出來的。雖然佛經翻譯過來的文字比中國古文淺顯易讀,可是其中奧義,絕對不容易體會。所以末法衆生,智慧淺薄,很容易曲解經義,句點、逗點不能分明,語句常常念錯,前言不符後語,頭尾顛倒,不能徹底了解經義,卻自以爲對,而且還誤導他人,後果堪虞。
第叁、“明者呵之。不從其教。反懷嗔恨。謂相嫉妒。識義者少。多不別理。鹹雲爲是。是爲叁事。令法毀滅。”
末法時期能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就要看懂這一段經文。這一段意思是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或者說心地光明的人,看到修行人走錯路,好意的給予指導,對方不但不聽,不能順從修正,反而嫉妒懷恨,甚至于處心積慮的要加以陷害善知識。很多人不知道如來所謂的真實義,對錯不能分辨、善惡常弄顛倒,人雲亦雲的群衆,反倒認爲錯誤是對的,擁護知見不正的人,疏遠善知識,結果就是一起造叁惡道的業因。
以上叁樁事情,雖然沒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斷滅,但是使佛教變了質。以前李炳南老師說:“佛法漸漸衰微。”此話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不能完全相信,因爲現代科學發達,印刷快速,佛經可以大量印刷,不易失傳,遠比以前一書難求來得殊勝,幾乎每人手中一冊大藏經,怎能說是佛法漸漸衰微呢?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如果用我們凡夫心來解釋佛經,經書再多也完全變質,就是說將如來的真如本性,換作凡夫的心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以凡夫的意識心曲解佛的經義,佛法就因此而消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佛告諸比丘。複有四事。令法毀滅。何謂爲四。
一、將來比丘。已舍家業。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二、僖遊人間。愦鬧之中。行來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叁、高聽遠視。以爲绮雅。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四、不攝叁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
《佛說當來變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