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全是爲了幫助衆生圓成佛道。他所求的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快快成佛,沒有一樣是爲自己。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在大經中看到“住真實慧”是自利真實;“惠以衆生真實之利”是利他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自他真實。

  “言自利真實者,複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我亦如是也”。學佛的人念念以佛菩薩作標准,我們要學得同他一模一樣,先決條件是真心,“製”是“止持”,自他叁業諸惡,自己的叁業之惡應當戒除,而他人則難,看到他人作惡,回過頭來要深深反省,九法界衆生所有不如法者,絕不造作。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人惡人皆是老師。“穢國”指五濁惡世,若不想舍離,則障礙重重,內增煩惱,外多誘惑,想有成就太難了。所以佛祖告訴我們暫時把五濁惡世舍棄,求生淨土,到西方後有了智慧神通,再倒駕慈航,回到娑婆,與衆生和光同塵,絕不會被他汙染,更不會墮落。這些話是對我們沒有本事的凡夫說的,一定要先求離開五濁惡世,否則必致墮落。

  一切時一切處常常想菩薩,我們讀過無量壽經要以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行持作榜樣,常常想到他的大願大行,曆劫修行,自利利他,向他學習,製舍諸惡,連念頭習氣都沒有。第二修善,“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自己善念善行要保持,他人之善要立刻學,不要等待。凡夫之善耳聞目睹者,比比皆是。古來大德編輯善書,如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等,均應讀誦學習。聖人之善載諸經典,所述最爲具體豐富者莫過于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有時間可以涉獵,目的在學習如何作人處世,以增長見識。“真實心中口業贊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這一句是叫我們用真心誠意演說淨土經論,古來大德所會集的淨土經論有五經一論,其中均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贊歎”就是“演說”,演說也是自他二利,若天天講,每講一次就有一次更深的體會,遍遍不一樣。尤其是對于惡習氣天天勸別人改,勸多了自己不知不覺的也慢慢改掉。此種影響非常深遠,往往自己無法覺察。一般人常常想惡念惡事,爲什麼不想好的呢?最好的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乃善中之善。儒家說“止于至善”。無量壽經是至善,常常讀誦思惟就是真正的“止于至善”。

  “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叁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前面所說“真實心中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就是這一句解文的詳細說明。口業毀厭中常常勸告別人叁界六道之苦。我們知道娑婆世界之苦,所以積極求生淨土,爲什麼其他許多人不知求生?他們實在不知道娑婆世界是苦。身在苦中不知苦,儒家常說:“哀莫大于心死。”佛在經中常說叁界六道衆生爲“可憐憫者”,如不替他詳細說明,他不知道六道是苦,與極樂之樂,若真清楚明白,他決定對五濁惡世不會留戀,必與諸佛菩薩同願同行,希望自己快快學成,具足智慧德能,回過頭來像諸佛菩薩一樣幫助苦難的衆生,離苦得樂。

  “亦贊歎一切衆生叁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對于衆生之善心善願善行要贊歎,古德教我們“隱惡揚善”。指責人家的惡事只有兩種人,一爲父母,一爲老師。老師的恩德與父母同,老師教訓弟子時亦應在暗室,要顧全其面子。贊善要恰如其份,不能過份,過份則近于谄谀。又在生活中遇到許多人,其所作所爲並非善行,但同他是好友,人情難卻,勉強隨喜,以致誤導衆生,不辨邪正,此乃以佛法作人情,了無是處。若遇此種人,最好敬而遠之。

  “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此亦舉例,應知其精神所在。“合掌”是表一心,對人對事對物均應恭敬。“四事”指“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此爲生活所必需。無量壽經說西方世界衣食自然,清虛之體,四事均不需要,此處所說“四事”是“受持、書寫、讀誦、贊歎”,以此四事供養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乃屬必要。從一個地區影響到另外一個地區,逐漸影響到全世界。如今天我們所說的流通法寶,現在的錄音帶錄影帶經典佛像,在物質方面比以前方便,可以廣爲流通。

  “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我們對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個環境與自己的身體要認識清楚,真正能把它舍棄,乃屬上策。

  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被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叁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寶。故名至誠心。

  善導大師將身語意叁業情況各說了兩條,一個是善,一個是惡,講的雖然精簡,而甚圓滿。“意業”即思想、見解,叁業中“意”是主宰,意如清淨真實,身語一定清淨,絕無虛妄。念佛人的思想、想阿彌陀佛;意念、念阿彌陀佛;觀察、觀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叁業行爲具體的記錄,仔細研究,念佛人應當學阿彌陀佛。密宗裏稱爲“本尊”,本尊就是我的典型,我的榜樣,時時刻刻要向他學習,作爲修學唯一的依靠。學他的發心、修行與成就,如何幫助別人,自行化他。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他修行的成就。這個成就主要目的是提供十方世界衆生一個圓滿的修學環境,乃是他對于一切衆生之供獻與恩惠。若講布施,他是大施主。我們常常想這些事情,自己將來有一天智慧德能亦能如阿彌陀佛,我們對于法界衆生也要有阿彌陀佛同樣的貢獻,此念佛人心中時時向往的。

  “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娑婆世界是一個很苦的環境,困難重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善知識很難遇到,邪知見的人充斥在我們四周,楞嚴經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此間修學不易,其他世界比娑婆好,但非十全十美,因十方世界是叁種力量集合變現出來,第一是佛的願力,第二是衆生的善業,第叁是衆生的惡業。西方世界則不然,它是阿彌陀佛願力造成的新世界,他成佛以來,于今只有十劫,一切環境都是新的,沒有惡業。凡是到西方的人都是移民過去的,其入境條件很嚴格,必須心地清淨才能去。心淨則土淨,所以它的世界是最清淨、最殊勝,道理在此。修學環境最好,沒有一個國土能比得上,一切諸佛都贊歎阿彌陀第一,指其提供修學環境,並非指福報,若講福報,有不少佛國土比極樂世界更好。我們對于今天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不可留戀貪著,否則即被枷鎖。本來宇宙間有無限的活動空間,很自在,如對于某一環境貪著就只限于這個狹隘的小範圍。只能把這個世間當作旅社,暫時在此休息一番,對一切依報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可得大自在。真正的故鄉是極樂世界,回到故鄉,壽命無量。對此身心世界絕不貪戀。但亦不應任意糟蹋,要借假修真。我們這個身體以及世界環境都是假的,要借著這個假環境修我們的真實。真實的是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假的,真的也修不成。

  “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叁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反而言之,身語意凡是不善的決定不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斷惡要用真心去斷,修善也要用真心去修,善惡都不能離開真實心。學佛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用真實心。這個世界是一個騙人的世界,再想想這樣做一定會吃虧,明知道吃虧也要這樣作。縱然吃虧能吃虧幾年呢?幾年過後,決定不吃虧,占了大便宜。現在小小的虧不肯吃,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就沒份,來生還要搞六道輪回,不值得。旁人虛情假意,我們處處真實。真實心與佛菩薩的心相應,應認識清楚,認真去作。以上所說是至誠心的含義。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至誠心是真心之本體,深心是真心之用。“深心”即深信之心,深信自己是罪惡之身,生死凡夫。我們凡夫從早到晚念頭川流不息,善念少,惡念多,凡是利益公衆之心爲善念,凡是自私自利之心爲惡念,這是善惡最淺顯的標准。凡夫爲什麼輪轉六道,就是因爲有二執,一爲我執,一爲法執,有二執不能成佛。念念想到自己,我執就增長了,六道輪回無法脫離。我執破了即證羅漢,法執破了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此二障是大障礙。覺悟的人起心動念都是爲一切衆生,不爲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所有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錯了。無量劫來,沈淪苦海,在叁善道的時間短,在叁惡道的時間長。人天道受身時,如同頭朝上冒出水面吸一口氣,一轉眼又栽到水底下去了,頭出頭沒,沒有機緣出離叁界。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叁個條件必須圓滿具足才能生到西方。即使遇到大小乘佛法,歡喜信受,依教奉行,能證到小果,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羅漢果,亦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如叁緣不具足,縱然遇到佛法,也不能接受,可能當面錯過,出離之緣實在不容易。

  前面所說果能深信,即有資格學佛。斷惡修善,在世間不失爲賢人君子,來生決定不會墮叁惡道。第二爲決定深信,彌陀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不但這一生超越六道輪回,而且能圓滿菩提,成無上道。“攝受”是幫助接引義。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幫助衆生成就佛果。相信佛的能力,相信自己叁業能與佛的教訓相應。本經教導我們的修行方法,九品因果,我們一一依教奉行,不必憂慮自己罪障深重不能往生。凡夫未遇正法,難免不造作罪業,如能真正忏悔,從前所作諸惡業不必想它,也不必記住它,若再想一次即是又造一次罪業,專想阿彌陀佛。真正忏悔是能真心念佛,念佛就是忏悔。臨命終時…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