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謗佛謗法謗僧,罪過彌天。凡自贊毀他者一定貢高我慢,其心必不平等,絕不能得定,叁昧不能成就,果報仍在六道輪回。要想出叁界必須修九次第定。根據此種理論觀察,應知修行功夫能到什麼程度。再看華嚴五十叁位大善知識,每一位都是自己非常謙虛,贊歎他人,贊歎其法門而他不學。他說那些法門雖好不適合我的根性。他們根性比我好,可以學有成就。中國古來讀書人稍明理者均知君子絕交,不言人過。世間善人尚且如此,何況修行有道之人,對于異知異見異解者要禮敬,不可毀謗。要知統統學的是佛法,只不過學的科系不同而已。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大師舉出彌陀經的例子。彌陀經中佛贊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此法門最方便的是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至于個人成就則看其遇緣如何,早遇此法門,有長時間修學,較有把握。有的臨命終時才聽到這個法門,前些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在臨終前叁天才聽到這個念佛法門,他有善根,聞而信受,一連叁天念佛晝夜不斷,他往生了。
彌陀經中六方恒沙諸佛同贊釋迦佛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殊爲甚難。這一段注解,大師爲我們解釋得非常詳細,他不是引用經文,而是引用經義。“惡時”,是年頭不好,所謂黑暗時代,其實時並無好壞,此時惡人多,這個時代就不好。“惡世界”指地區,亦是指人而言。“惡衆生”是大多數人作十惡。假如某一地區全是惡人,無一修善者,此地區惡報立時現前。就是因爲還有一部份人修善,所以惡的果報不是全面性的。若修善的人多,此世界愈來愈安全美滿。佛菩薩阿羅漢應化世間,唯一任務就是憐憫苦難衆生規過勸善,並不是爲他自己。阿羅漢已出了叁界,他自由自在,來去自如,叁界對他們毫無關系。世間有許多人排斥佛教,從前儒家讀書人視佛教爲異端,非孔孟書不看。現在學科學的不相信佛教。基督教亦排斥其他宗教,唯天主教比較開明,神父皆讀佛經。前些年天主教教宗曾下達命令,叫全世界神父與佛教交往。于斌樞機主教在臺灣曾辦了一個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設立在輔仁大學後邊多瑪斯修道院。研究生爲神父修女,修業期限兩年。我在該研究所教了一個學期,課程是“佛教精神生活”,于主教原邀我教兩年,一學期之後,國外弘法因緣成熱遂辭去該所課業。他們的學習精神殊堪敬佩。
有的人存心排斥佛教,我們必須用善巧方便詳爲解說,使其知道造惡業一定得惡報,行善一定得善果。明此事實,棄惡向善,至少不會墮叁惡道。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他教導徒衆,固然以念佛爲主,而其所印送的書籍,以善書爲最多,尤其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流通最廣,內容完全是勸人斷惡修善,老實念佛。
“惡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要以善巧方便糾正之。“惡煩惱”,指貪嗔癡慢疑。有錯誤思想見解的人絕不承認自己是錯誤,反而覺得是思想進步,而我們的正知正見,在他看起來是落伍的。正知見中最起碼的是深信因果報應,深信世間衆生並不平等,貧富貴賤,相差懸殊,因每人造業不同,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樣,迨成佛之後始能平等,因成佛即不造業,不造業即無業系苦。菩薩修學法門不同,業習以及斷證的工夫也不一樣,所以也不平等。極樂世界一切平等乃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加持,情況非常特殊,故稱爲“難信之法”。知此事實,得益良多。貧賤者能安份守己,不會有嫉妒惡念。不會輕舉妄動,他斷惡修善,來生得好果報。富貴之人覺得我的富貴是過去生中修的,今生更要多行善事,幫助窮人,利益社會大衆,使我生生世世保持美好環境不衰。此是事實真相,並非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編一套說詞,使老百姓不敢造反。古聖先賢集千百年累積的寶貴智慧經驗,編寫成書,垂教于後世,乃中國文化之精華,我們應當竭誠受持,繼承古人遺訓再加以發揚光大。使我們後代子孫鹹蒙其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惡邪無信”是對于佛法及聖賢真實的教誨完全否定。在這種邪思想氾濫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還能勸勉一切衆生念佛求生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又爲釋迦佛助一臂之力,共同爲釋迦佛作證,我們這個心就定了。如果不是最殊勝的真實法,怎麼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贊歎證明呢?在這樣的境界中如果我們的信心還生不起來,那就真是經上所說的無善根的一闡提了。
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叁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大師很明顯的爲我們指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若遇不到乃是一生的不幸,遇到真正能信能願能行,無一不往生。往生佛國才是稱佛本懷。佛的願是希望衆生在一生中圓成佛道,其方法就是念佛。所以佛看見衆生遇到這個法門就發願求生淨土,那有不歡喜的道理?
在大小本彌陀經中都說,念佛法門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能往生。佛的幫忙,只是助緣,但在善根福德因緣將要成熟之時,佛若幫一點忙就非常有效,一念回光,發一念淨信,立刻即可成就。一切諸佛唯恐衆生聽了不相信。所以他們才來證明。在無量壽經中第二十叁品十方佛贊可以看到,小本中六方佛贊也說的很清楚,共同心同時各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是”字非常肯定,等于說釋迦佛所說所贊所證一點都不錯。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我們聽了,往往發生疑惑,一生作惡多端也能往生,乃善惡不分,豈能算是公平?世間法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敗家子若真正回頭,善人好人都比不上他。佛法亦複如是。今生宿世造諸惡業,今天肯回頭,執持名號,這個名號是善中之善,深深喚醒自性,自性中所具足的無量智慧功德立時現前。回過頭來,看看無始至今造作諸業,恍如夢幻,問題在能不能覺悟,知此理論與事實就不會懷疑。況且佛在經中說,往生淨土有兩種業因,一爲盡形壽依教修行,集功累德。二爲在臨終時幸遇善知識指教,方始忏悔,知一生所造諸惡,以忏罪悔過念佛求生爲第二種業因。若問那一種殊勝,很難說,要看心地真誠之程度。造作罪業者,憑一念真心悔過,往往品位之高不可思議。如阿阇世王,造五逆十惡,臨終真心忏悔,念佛往生,其品位是上品中生,此由忏悔力量把品位提升,由此提示我們不可輕視造罪之人。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此“一日至七日”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在臨終時,一是指在平時。一般人生活繁忙,障緣很多,抽不出時間念佛,可以每月修一天或一年修七天,永不間斷,亦符合于一向專念。真正打佛七是七日七夜不間斷,最要是有護七的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諸佛給我們的印證,不必懷疑。所以一佛所說,一切佛皆作證明。以上所說的一段話從異見異知一直到此,全是就人立信,使我們建立堅定信心,不爲外緣所動搖。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
此條亦甚重要,行有兩種,一爲正行,一爲雜行。正行是定善,雜行是散善。通常淨土法門講正助雙修,正行是正修,雜行是助修。此與本宗教義完全相應。“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專門依佛所講往生西方淨土的經典修行者,謂之正行。祖師大德替我們翻譯會集的五經一論,乃專講修行往生淨土的方法。善導大師時代淨土所依據的經論是叁經一論。“叁經”是觀經、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第四經是前清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加進去,稱爲淨土四經。第五經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中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之後作爲“淨土五經”。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大師教我們一心專修的原則,是一心專門思念想像西方世界依正二報莊嚴。正報想阿彌陀佛,依報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凡夫不能沒有念頭,任何念頭都是念六道輪回,所以出不了叁界。佛叫我們專念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念他發心,念他修行,念他智慧,念他功德,念他慈悲,念他接引十方衆生無量功德,這是念正報。念西方種種莊嚴,寶池、泉水、衆鳥、六時說法,法音宣流,這是念依報。“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禮拜是修行方法之一,頗爲重要。常說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真是真性。禮是修淨,淨是性德中最要的一個項目,從內心裏發出來的,對諸佛菩薩尊敬,然後再發展對一切人平等恭敬,對事對物均用真誠恭敬心。禮不但修淨,同時拜佛也是養生之道,提到養生,大家都感興趣。但不知如何保養,往往其作法適得其反。人是心色合成,即肉體與精神,心要清淨,八萬四千法門均是修定,如果不是修定就不是佛法。念佛的目的在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拜佛,以至誠恭敬心拜是養心,禮拜是養身,身體是機器,一定要運動,不動就壞了。身動心不要動。有人專修此法門,一天拜叁千拜。我早年學佛尚未出家時,同忏雲法師在埔裏住茅棚,每天拜八百拜,早課拜叁百拜,中午拜兩百拜,晚課再拜叁百拜。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念佛時即專念阿彌陀佛。贊歎是弘揚,專弘揚淨土經典中之五經一論。若供養即專印贈往生經論,此即專修…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