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燈燈相映 心心相連──藍毗尼聖園獻燈祈福法會▪P2

  ..續本文上一頁,于此巡禮佛陀遺迹,建立佛塔雕鑿紀念石柱,柱高約十叁公尺,上刻銘文,作爲證明此處是大覺世尊所生之處。古代高僧法顯及玄奘大師,皆曾至此遊曆;有關記錄均載于《佛國記》及《大唐西域記》中,對後世考古學者勘定現址幫助甚大。公元1896年,阿育王石柱出土,數十年間,此地漸受到尼泊爾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視,開發保護文物、修治古迹,世界各國佛教徒,于此處建立種種風格不同之寺院,成爲佛弟子朝聖之聖地。

  今天我們有緣來到這裏虔誠禮拜、祈禱祝願;一盞盞的供佛明燈,燃亮我們的心燈;佛光與心光相連相印,相互輝映,大家是否感到法喜充滿呢?(充滿!)(掌聲)我們遠道從香港、從大陸內地來到這裏,做一場莊嚴盛大的水陸法會,實實在在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法顯大師、玄奘大師,他們在那麼久遠之前的年代,沒有現代化之交通工具,路途如此的遙遠、如此的艱辛,他們仍不畏艱難,不辭勞苦,無非爲追尋佛陀的足迹;相對來說,我們已經幸福得多了,所以我們應該生欣慶想、歡喜心,能夠來到佛陀出生之地,朝拜佛陀的遺迹,領受佛光的加被,這是何等的福報!佛陀離世已經二千多年了,但其實佛是如來如的,既沒有去,也沒有來,因爲法身佛是常住不滅的,是無處不在的。我們都知道,佛陀轉*輪之初,是轉四聖谛*輪─苦、集、滅、道等四法,世尊言:苦谛應遍知,集谛應永斷、滅谛應作證、道谛應修習。所以我們要遍知如何是苦,並且要好好認識苦,從苦中體會一切都是無常法;由于無常,所以一切法都是苦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去執著。

  然後知苦是集谛之果現,也是果報之因,過去世所造之業;因此今生如已遍知苦,就應永斷此集谛之因緣;若今生做不到永斷集谛,來生仍然還在六道中輪回,無法解脫,無法出離。所以要做到永斷集谛之業因,不黏著一切,就要用滅谛之法,也就是世尊所說的諸佛法要去證知,且所作要能辦到。若僅知修行的方法,而不去做實踐的工夫,則集谛要永斷是不可能的;若集谛不滅,則修行者此心還是有所執著,當然也就不能于今生得解脫。所以初步認知─苦谛「應遍知」,集谛「應永斷」、滅谛「應作證」、道谛「應修習」,是我們學佛人的基礎;而大乘佛教菩薩道的修行,又加上六度、四攝、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等無數功德。佛教將宇宙分爲「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其中就是一個生命不斷往上提升的過程;我們今天有機會來朝禮佛陀的聖迹,實在是既珍貴而又難得的因緣,讓我們一起來共同發願,但願一切有情衆生都能得聞佛法,離苦得樂,將來同成佛道,共證菩提。

  開示完畢,在連綿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號聲中,四衆弟子們虔敬地手捧油燈,一同圍繞著普斯格拉尼池塘及無憂樹下經行,佛光、心光,交融互涉,和諧喜悅;每人心中均懷著無窮之祝願,祈願佛力加被,*輪恒轉,正法久住;世界和平,人心祥和;衆生解脫,離苦得樂。獻燈祈福法會圓滿結束,爲衆人留下深刻難忘的記憶,深感確實是不枉此行。

  慈悲偉大的佛陀離世已經二千多年了,時至今日,古老的聖迹,接受了新時代文明的洗禮,而賦予更現代化的價值與意義;現時的藍毗尼已成爲國際佛教和平村,發揮著佛教傳統及旅遊傳播的多元功能與角色,是全世界佛教信徒朝禮的方向、信心與希望。

  逐步改變中的藍毗尼

  1956年,時值第四屆世界佛教聯合會議,前國王比蘭德拉對藍毗尼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關心藍,對于修建僧舍、旅館及連結鄰近城市的道路,及改善藍毗尼的旅遊環境亦甚感興趣。

  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攸坦特到藍毗尼朝聖,樹立了近代藍毗尼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攸坦特對藍毗尼的神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比蘭德拉國王商討,建議尼泊爾王國將藍毗尼發展成爲國際朝聖和旅遊中心。爲協助藍毗尼的開發,聯合國總部于1970年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國際委員會」,任命來自日本的堪左譚格教授,負責藍毗尼開發藍圖的設計任務。

  1978年,「藍毗尼開發藍圖」完成,並得到聯合國和尼泊爾王國的同意,其間,尼泊爾王國通過藍毗尼開發委員會直接參與了藍毗尼的開發設計,委員會征地、重新安置村莊、開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造林計劃等都非常成功。

  1985年,「藍毗尼開發企業聯合法案」産生,「藍毗尼開發企業聯合組織」亦相應成立,該組織負責宏偉藍圖的實施和藍毗尼的整體發展。

  「宏偉藍圖」的內容

  藍圖南北覆蓋面積爲叁平方英裏,包括叁個區,每個區占地一平方英裏(2.56平方公裏),叁個區由一條長達1,474米長的步行路和一個運河連接起來。叁個區是:

  1.聖園。

  2.寺院區。

  3.新藍毗尼村。

  設計圖以南部的聖園爲中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營造一個與時代相符,和佛陀教誨相符,具有宗教感,象征和平、世界友誼和非暴力的環境。聖園庇護著古老的文物,這裏環境幽靜,茂盛的樹林環繞著建築群。爲保護具有考古意義的景點,在池塘和環繞河堤圍繞的聖區,禁止建造任何新蓋建築物。

  寺院區坐落在聖園北部的森林區,由運河分爲東西寺院區,共有四十二塊土地,分別分配給小乘和大乘的新寺院。區內穿過中心連結橋,計劃有一個研究中心、一個圖書館、一個演講聽和一個博物館,這些設施均用于佛教調查和研究。

  北部正在被開發成新藍毗尼村,此地是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朝聖信徒及遊客,不必擔心交通及住宿,因爲這裏可以找到舒適的、設備齊全的旅館和餐廳。這些都是佛力的加被,讓信徒們在感恩的心情下完成朝聖之旅。

  (全文完)

  

  

《燈燈相映 心心相連──藍毗尼聖園獻燈祈福法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