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P12

  ..續本文上一頁而自大,我們肯定不是在修持佛法。因爲自己的驕慢,所以修心的法門無法如常地馴服我們,反而讓我們更僵硬倔強。我們變得如此自大,甚至見到佛在空中飛行,或看到他人經曆巨大痛苦,腸子挂在身體外面,都不會對佛的功德升起虔誠心,也不會爲衆生的苦而慈悲。這是在忽視佛法的所有目的。當敵人在東,把重兵全部放在西門是無用的。肝有問題,就要吃肝藥。我們發燒,就要服用正確的對治藥房。如果服用的藥不適合病情,病況會惡化。同樣的,修持佛法的目的是要對治我執。對于他人,我們要把自己當作最卑微的仆人,永遠處于最低的位置。要真正非常努力地學習謙虛,不去考慮自己。

  

  26.岡波巴(Gampopa,1079-1153):又名達波仁波切(Dhagpo Rinpoche)。密勒日巴尊者最著名之弟子,噶舉派寺廟傳承之創立者。

  

  勿利用他人之苦。

  

  如果在親友死亡時,我們竭盡所能地爭取他們的財産、食物、金錢、書籍等等;如果贊助我們的功德主生病或死亡,我們到他家去修法,目的卻是爲了得到報酬;或者與我們同等程度的修行者死了,我們卻因爲少了一個對手而感到安慰;或因爲敵人死了,而感到沒有了威脅,這就是利用他人之苦來得利。是不該做的。

  

  第七章 修心的指導

  

  以下是更進一步的教導,讓我們了解如何運用修心法門,讓慈悲和菩提心凝聚增長。

  

  一切修行只有一個動機。

  

  要培養利他的動機。以飲食穿著來說,當我們得到美味的食物,要心想:“願衆生能夠享用相同的美食;願我能夠與一切饑餓的人,共享這美好的一餐。”獲得好衣服的時候,同樣想:“願所有的人能夠享用這樣的好衣服。”

  

  一切困境只有一個對治。

  

  當我們在修心過程中生病,或被負面力量糾纏;當我們名聲狼籍而失寵受苦;當我們的煩惱日漸增強,對修心失去興趣的時候,要想世界上有很多人面對相同的困境,行爲有違法教。在此時,即使我們向他人解釋法教,教導別人如何培養美好的功德,也沒人想要聽——仿佛在對牛彈琴。另一方面,人們不需要教導,自然就會說謊、偷竊。他們的行爲完全與他們的渴望相抵觸——他們除了輪回及下叁道之外,還有何處可去?因此,我們應該爲他們感到難過,承擔他們的過患,祈願他們立即停止負面行爲,走向解脫之道。我們應該祈願,願他們對輪回生起出離心,願他們發菩提心,並由自己承擔他們的怠惰、忽略佛法的一切果報。換句話說,我們要不斷修持自他交換。

  

  初後做二事。

  

  早晨起床時,我們應該發下如此的誓言:“我今天一整天將記得菩提心。吃飯、穿衣、禅修時,不論我到哪裏,將持續修持。如果一時忘記,要提醒自己。時時專注于菩提心,不讓自己墮入貪、嗔、癡的狀態中。”我們應該集中意志,努力持守這個誓言。晚上就寢前,檢查自己:我發了多少菩提心?我對他人有多大的幫助?我的行爲是否依循法教?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爲違反法教,要心想,雖然自己已經進入了佛法,從上師處領受了大乘的法教,我們仍然沒有能力付諸實修。這是因爲無數輪回以來,我們背離法教之故。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將永遠無法停止在輪回和下叁道中流轉。我們應當如此責備自己,忏悔一天的過錯,並下定決心從第二天開始,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或一個月之內,或至少一年之內,必須要看到自己進步的征兆。要鐵了心,不要因爲過去除過患是龐大的工作而氣餒。反過來說,如果在一天之內,我們的行爲沒有背離法教,維持利他的態度,就應該欣喜,心想:“今天是有用的一天,我記得上師的教導,如此完成了他的願望。明天我還要更進步,後天還要更進步。”如此可以保證菩提心的增長。

  

  二境皆應忍。

  

  透過對叁寶的信心和慷慨布施,我們或許會因爲業果的成熟,而變得富裕,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等等。此時,我們可能會想:“我有錢,我有地位,我最厲害,我出類拔萃。”如果我們這些修行者具有這種驕慢,對此生的執著將會增加,邪魔將會進入我們的心。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享受快樂、財産和影響力,而不起驕慢,我們將了解,這些事物不過是幻象、不具實質的夢,有朝一日都將消逝。對于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有一句話說:“有所積聚,必有所用盡;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我們應該告訴自己:“誰知道?或許明天我就要向這一切說再見。因此,我要把我最滿意的事物、最好的財富供養上師和叁寶。願他們欣喜地接受,並加持我,讓我在修行道上沒有障礙。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美夢,但願一切衆生能夠享受如我這般的快樂,甚至于更多的快樂。”

  另一方面,當情況糟到無法修行,心中生起強大的煩惱和煩躁的情緒,與所有人爭吵的時候,我們要想:“我知道一切如幻;因此,我不會讓自己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我不做弱者!我要把他人的過患、貧困、疾病和死亡背負在自己肩上。”簡而言之,我們要如是思維,只要珍貴的菩提心不退減,誰在乎墮入下叁道?誰在乎失去財産?無論如何,我們要像握有珍寶的乞丐,絕不放棄菩提心。

  

  二事舍命護。

  

  一般說來,這指的是聲聞乘、大乘和金剛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勝利和利益歸給他人,自己承擔所有的虧損和失敗,尤其是敵人的虧損的失敗。如果我們正確地修持,修心將會有成果。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持守這兩種誓言,我們既無法獲得今生安樂、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無法具足往生淨土的長期利益。我們要不顧任何代價,遵守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護自己的眼睛,免得讓刺跑進去。

  

  當學叁種難。

  

  這叁種是比較進階的修行:正念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斷念”的修行。

  第一個是正念。這是非常難的修行。我們要在煩惱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覺。剛開始,我們很難保持足夠的覺察力,來認清煩惱的生起。然而,當負面情緒生起,我們要分辨它們是貪、嗔或癡。即使我們能加以辨識,也不容易用對治來去除它們。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無法控製的強烈情緒生起,我們無助地被它控製,但我們仍然要面對它,質疑它。它的武器在哪裏?它的力量在哪裏?它偉大的軍隊和政治強權在哪裏?我們會發現,情緒只不過是一些不具實質的念頭,本質是空的:無來處,無去處,無停留處。當我們有能力去除煩惱之後,接著就是困難的“斷念”修行。這意味著,我們依據所敘述的對治方法去除煩惱,如同一只鳥飛過天際,不留下任何痕迹。我們要努力從事這些修行。

  

  取叁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叁個主因是:遇見合格的上師;透過他的開示,培養正確的動機;最後,具備必要的資糧。

  如果不跟隨真正的上師,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修行。如果釋迦牟尼佛沒有轉*輪,我們不會知道哪些行爲應該做,哪些行爲該避免。我們已經沒有福報親見佛陀,如果又不跟隨上師,我們要如何修持解脫之道?如何認出錯誤及劣等的道路?如同我們用油來處理僵硬的皮革,使其滑潤有彈性,我們要用平靜謙虛的態度,正確地修持佛法,不受幹擾。最後,我們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無法填飽肚皮,沒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叁種根本條件,應該感到欣喜,因爲我們擁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條件。這就像在爬坡時有一匹好馬,路途就不會太困難。同時,我們要祈願所有衆生皆能同樣幸運。

  如果我們不具備這叁種根本要素,應該省思,雖然進入佛法,領受許多法教,但我們仍然缺乏修行的適當要件。

  事實上,有許多弟子正因爲此而無法正確修行。他們就是所謂的“善業轉惡業。”如前面所述,“老瑜伽士發財;老上師結婚。”對于這樣的人,我們要感到憐憫,並祈願他們得不到順緣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們的情況。

  

  修叁種不可退減。

  

  即虔誠、熱忱和菩提心。

  對上師的虔誠心,是大乘一切功德的泉源。如果釋迦牟尼佛本人現前,而我們缺乏虔誠心,就無法看到他的功德,也無法領受他的加持。佛陀的親戚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沒有把佛陀視爲覺醒的人;他們誤會並批評佛陀的一切行爲,被自己的忌妒心戰勝,最後往生地獄道。如果能夠對上師生起圓滿的信心和虔誠心,把上師的一切事業視爲正面的,那麼就算上師不是無上覺醒者,自己心中也會油然生起了悟的智慧。如同常啼菩薩27,透過對上師的虔誠而成就了空性。因此絕不能讓自己的虔誠心退減。

  

  27.常啼菩薩(Sadaprarudita):法上菩薩(Dharmodgata,或昙無竭菩薩)時代的一位偉大菩薩,因自己的勇氣、精進及對法的追尋而著名。

  

  修心是大乘法教的精華。它是從法教的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在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如果我們能夠修持菩提心,就已足夠。事實上,菩提心如同不可缺乏的藥丸,我們不能沒有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結晶。能夠聽聞菩提心,是多麼幸運。宣說菩提心的上師,其仁慈亦無與倫比,因爲菩提心本身是無比的偉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運用四種密法事業28,是爲了讓自己長壽或戰勝敵人、土匪等等,那只不過是爲了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已。

  

  28.四種密法事業(Four tantric act…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